liuzhihuang
在土家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信仰及宗教文化是土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及其宗教文化随同土家民族一样经历了急剧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土家地区的宗教信仰及相关的宗教文化现状又怎样呢?
下面是笔者随同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学会组成的考察队到宗教信仰较浓厚和保存较完整的建始景阳有关宗教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景阳地区的概况
景阳位与巴东、鹤峰、恩施、宜昌等地交界,清江中游在此经过,因有建始第一雄关——景阳关而出名。辖区范围包括10个管理区,33个村。考察队新到的是宗教较为浓厚的挖角管理区孙家坪村和草尚管理区五花寨村。
挖角管理区位与建始官店、恩施红土、鹤峰交界,解放前是官道必经之地。也是通往鹤峰、桑植的古盐道,是重要歇息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建官公路的修建,以及通往鹤峰、四川等地公路的建成,此路也逐渐冷落。但这种流动性很强的地方突然冷落,使的多元宗教及其宗教文化逐渐地保留下来。
草尚管理区位于清江河畔,西有眼羊口,东有田峡口,是清江流域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连结鄂西文化与中原文化的重要桥梁和黄金地带。随同其它文化一样,此地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文化也经历了急剧的演变;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也呈现多元的格局。由于地区的原因,这种影响和多元结构至今保存较好。
景阳地区的居民较为复杂,土著居民多为向、黄、刘、冉四大家族,其它众多小姓多为清代以来陆续迁来定居。景阳河有较优越的自然环境,相对大的人口密度、数量,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已成为特定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历史上景阳河大户多集中,掌握着当地较多的土地、金钱等经济资源,还与官府、土匪勾结,把持当地的政治资源,区域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较巩固和完善的区域性精神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较完备的精神文化系统,这里丰富而有区域特色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文化已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宗教文化及宗教信仰结构
景阳地区宗教文化以道教、佛教为主,伴随着关天主教等其它宗教信仰的存在,呈现“多元两体”、“花开两朵”、“各表几枝”的宗教结构。佛教主要盛行于草尚、景阳、凤凰等地。道教主要盛行于挖角、楠木等地,但这种盛行不是绝对的,盛行道教的地方有佛教、巫教的存在;盛行佛教的地方也有巫教和道教的存在,这种“互动”的宗教结构形成了较完备的宗教文化系统,同时也使巫教、佛教、道教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存在。道教、佛教无论是从盛行的区域和信教的人数来说,都占据着大部分,成为当地宗教的主流。
同道教、佛教、巫教相比,天主教有其固定的区域和人群,景阳麻札坪教堂是当地重要天主教堂和教徒精神寄托的地方。(现已破坏无几,只留下残壁断垣)据当地老人介绍,麻札坪教堂修建于20世纪初,相传为比利时人所建。麻札坪教堂的修建和天主教的存在,是在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沿清江(长阳——景阳——利川)一线宗教渗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恩施沙地的天主教堂、鹤峰天主教堂,形成了恩施地区天主教的主线。
巫教同道教、佛教、天主教相比,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没有固定的盛行区域,而只是零星地存在于某些区域中,同时也受道教、佛教的同化较为严重,成为道教、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土归流”前,巫教是当地宗教信仰的主流,伴随着中原地区的道教和国外的佛教、天主教的传入,巫教逐渐被同化,因此巫教逐渐被冷漠。到了近代,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巫教濒临灭绝,只是零星地存在于某些区域和其它宗教信仰中。完整、系统的巫教及相关文化系统几乎不存在。
三、当地宗教及宗教文化的起源
“景阳河传统的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前的传统社会主流是一致的”(1)。只是在当今社会主流中有剧烈的演变,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被打成碎片,从中不难看到当地原始信仰鄂西土家民族几乎是一致。东汉传说中的青水(今称清)是方廪君的发祥地(2)据考证最重要聚地是山(今长阳)和盐阳(今恩施市),而景阳地区是两地水道、隧道的必经之地,是自然环境最优势的谷地,也是蛮族长期聚集生活的主要地区之一。因此在“改土归流”之前乃至今天,敬贵白虎、崇拜廪君、乐山、乐水也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系统中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景阳地区的图腾崇拜则是对自己民族祖先的崇拜。通过缅怀代代祖先的业绩,增强民族群体意识。实际上崇拜和信仰的就是他们民族自身,以此来维护家族、民族团结。增强血缘家族和民族地系的凝聚力。这些是当时生产力和改造自然能力极低情况下一种群 居生活的反映,这在巫教和以及人死后的丧礼“撒尔嗬”中可以得到集中、具体的体现。景阳地区土家人信仰中断表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民族忧思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等丰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宗教及信仰产生的历史根源。景阳地区土著人的群居意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当时社会生产力以及自身改造自然能力的局限性,为巫教以及其土生土长的信仰创造了土壤和温床。
“改土归流”后,随着外来人员的大量迁入,以暨景阳地区身身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原文化大量传入,不仅使农耕、饮食、建筑、服饰、礼仪等文化得到了大量改变,同时也影响到精神文化系统,使宗教信仰及其宗教文化结构、内容、形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原地区盛行的道教、佛教及相关文化也随之传入。加上官方和两种宗教信仰文化自身特点的原因,使得佛道两教在当地逐渐盛行起来,增补了在生产力、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进步情况下的思想信仰“真空”。寺庙、道观也大量的修建,景阳地区出名的有兴隆寺、凤凰观、狮子观、云雾观等。这些道观和寺庙是当时当地佛道盛行状况的具体体现。中原文化和鄂西土家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的景阳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加之当时当地占统治地位的巫教和其它信仰文化随着生产力和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在这思想和信仰的“真空时代”,道教、佛教的传入增补了这种思想和信仰的真空,逐渐同化着当地的巫教,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天主教是在近代随着外国殖民主义者入侵的一种文化、信仰和思想征服、侵略的手段。景阳地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成为外国宗教渗透的重点,尽管有官方的支持,但毕竟民族信仰的力量太强和中西文化、宗教信仰的差距,使得天主教在当地的发展十分艰难,只是在局部地区因官方原因占有某些据点,而没有形成线,更没有形成面。但这种影响进一步完善了景阳地区的“多元”二体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系统结构。同时也冲击了占统治地位的佛教和道教使得道教和佛教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结合程度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来说,使得道教、佛教更具地方特色,逐渐成为具有鄂西土家民族特色的佛教和道教。
综观巫教、佛教、道教、天主教以及其它信仰,可以推断景阳地区和宗教来源有两种:一是土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是外来传入加以改造。成为其地方特色和适应性很强的宗教信仰。
四、景阳地区宗教的特点
景阳地区的宗教信仰除具有其它宗教信仰的普遍性以外,相比较而鉴之,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介绍的是景阳地区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1.很强的地方民族特色。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还是外来传入的佛教、道教、天主教,都具很强的鄂西土家民族特色和景阳地区的地方特色。土生土长的巫教和其它信仰就是古代土家人在改造自然中辛酸、艰难、奋斗和土家人群居生活的再现。“下里巴歌”、“撒尔嗬”等都反映的是土家人的生活和改造自然的奋斗历程。巫教中的“还诺言”反映了土家人的群居生活,生人向死人许下的诺言,由于某种原因忘却了,死人来缠生人,使生人的生活不顺利,身体患疾病等。于是举办仪式,通过“还诺言”的仪式使生人想起对死人许下的什么诺言,并通过仪式向他赔罪,从而使死人在天之灵保佑生人一路平安(景阳挖角龚镜淌介绍)。还诺言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土家人诚信、朴实的为人准则。
道教、佛教以及天主教尽管是外来宗教,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传入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造,使其与当地民风民俗及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结合,使之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性来传播和发展,后来传入的天主教之所没有像道佛教那样盛行,也许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笔者在采访 道教中具有影响力的胡南轩中了解到:他们所信仰和传授的道教本体上是李老君所创的道教,但并非纯正的中原道教,而是加以改造,吸收了佛教、巫教以及土家民族信仰中的其它成分,成为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道教文化。道教中的“做打扫”“清策”就源用于巫教中的“单公子”腔调和歌词,采用“撒尔嗬”中的舞步和动作。在采访草淌、五花寨佛教班子中了解到,他们所信仰和传授的,也并非纯正的印度佛教以及中原佛教,也是经过土家地区的改造,吸收和借鉴了其它的宗教仪式、内容。比如其中的“清策”采用了道教和巫教中词和调,源用“撒尔嗬”中的动作和舞步。这种改造形成了不伦不类具土家民族特色的佛教以及佛教文化。
2.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影响力。宗教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从景阳地区的宗教信仰来看,它不仅与生活、个人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它是凝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民族的桥梁。在当时生产力和改造自然能力极低的情况下,宗教信仰成为联系全民族共同团结改造自然的桥梁和纽带。从景阳地区宗教盛行的范围和信教的人数调查中众多的认为,在科学和生产力进步的今天,宗教信仰固然有它的虚无性和欺骗性。但这种前人和祖辈所流传下来(前传后教)的东西和传统不能失传。同时也是生人对死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在寄托中求得平安,在平安中求发展。正是源于这种民族文化纽带使得景阳地区家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至今保存完整,也正是这种文化心灵纽带,使得带有浓厚特色土家文化特色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适应力。
土家族各种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也逐步得到改造,使传统文化具有了很强的现代性。景阳地区的宗教信仰在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变化。伴随着生产力和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宗教信仰也随着理性认识和盲目的崇拜以及信任变成由怀疑到否定,最后重新确定,但这重新的确定前提是在不改变主旋律的情况下进行。巫教、道教、佛教以及其它信仰在传播和发展中“互动”充分体现了土家景阳地区宗教信仰的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的调整、变化的特点。也正基于这种特点,使得景阳地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影响力。
3.景阳地区宗教信仰的现状。由于曾经一时的文化摧残,使得景阳地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据胡南轩、向庆洋老先生介绍,他们的仪式设备、工具、资料在文革期间大量被毁,被没收,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文化又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鄂西少数民族的确立,土家文化面临一个新的被开发、被利用、被审视的契机。宗教信仰也不再受到严格的愿望制约和束缚,这种具有很强地方、民族特色的土家文化重新得到审视。同时也为这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这种契机使景阳地区的宗教信仰也不断地伴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由盲目的虚无主义逐步转向为社会发展服务,但在这种转变中,那些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等主旋律却依然保存。使得传统景阳地区宗教信仰具有了现代性的特征。这种转型和变化中,使其具较强的市场性。据胡南轩介绍,他们在人死后做法事等仪式,按照市场的工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很少,主要还源于对他从事的宗教信仰和职业的爱好。
景阳地区的宗教没有政治色彩,纯属一种完整的土文化组成部分。我们了解到,他们所从事和传播的宗教,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劝人行善,为人消灾等,不涉及任何政治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当今依德治国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在市场经济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景阳地区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只有少数传播者和信仰人还能够承认这种土家文化的存在和意义。更有些人把这些做为显露自己富裕和炫耀自己的一种手段。真正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人却很少。在采访结束后,胡老先生伤感的告诉我们:几年后,这种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我们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保存较完整的一些宗教信仰文化。
以上是笔者随同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会组织的考察队于2007年5月1日和暑假两次到建始景阳所进行宗教信仰及宗教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不妥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