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俗神信仰中的隐秘世界——评刘勤《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仰源流考》
发布时间: 2022/10/27日    【字体:
作者:王永波
关键词:  俗神信仰 隐秘世界 《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仰源流考》  
 
 
二○二一年八月,刘勤《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仰源流考》,四十万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作者沉潜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十余年,继《性别文化视域下的神话叙事研究之一:女神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八卷本《中华远古神话衍说:三皇五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后的又一部力作。
 
美国宗教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在《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中指出,“神圣”作为宗教的本质,往往通过“显圣物”而到场,因而“显圣物”既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刘勤在此书中重申、阐释了此观点:“但凡是人类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觉察到的事物,都可成为显圣物。人、动物、植物、天体、建筑物、符号……无不囊括在内,哪怕是一个石头、一截树根或者一个手势,甚至宇宙本身,在祭祀仪轨和神话叙述中,都会成为显圣物。那些作为显圣物的事物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有区别的是它们所代表的神圣。显圣物,具有世俗和神圣二重性。”
 
在浩瀚的中国神灵信仰体系中,厕神就最能代表这种二重性。她出没厕圈,其“显圣物”常为扫帚、簸箕、笊篱等;她处于神灵序列的末端,但神力却无所不在;她没有祭祀仪轨、神体,但却让人敬畏非常……正是因为如此,作者即从“神圣与世俗”启笔,系统地探究了中国厕神的形态、缘起、定格、演变、流布与遗存等问题,重新架构了中国厕神信仰发展的漫长历史轨迹。
 
通览全书,余以为刘勤《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仰源流考》有三大特色,粲然可观。
 
其一,锐意创新,视野宏通。作者敢于突破世人成见,将历代文人、学者所不齿或不屑的“厕神”“厕神信仰”“厕所民俗”等纳入研究对象,探究其底层逻辑——中国“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以蚕桑、耕作、畜牧为主的经济增殖方式,小题目大文章。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厕所革命’已落实五六年,但有关厕所文化和信仰方面的研究似乎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禁忌’话题。大抵因传统厕所污秽、厕神不登大雅之堂,故难为学术研究所接纳。百年来成果寥寥。保守性、重复性研究也较多,甚至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尚多遗漏。”这不得不说是个研究的空缺。
 
故刘勤基于已有研究的遗留问题,在撰写过程中,“对厕神、俗化、异化、厕神形态、神格演变、通名、具名、显名、隐名、有神无话、有话无神、母亲神、女儿神、显圣物、净头传统、大传统、小传统、祭祀仪轨等概念或基本命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或重新界定;对粪、弃、雪隐、东司、子姑、紫姑、七姑、如愿、猪神、乌刍沙摩明王、怒一底大等概念或厕神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论”,锐意创新,颇有可观。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闵定庆评价说:“(该书)撩开了一个隐秘而又迷人的‘新世界’,同时也昭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可能空间。”我理解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精英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传世经典,而是应关注到融入考古图物、民间口传、民俗遗存等的更“底层”、更“基础”的大众文化。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诚说:“民间信仰乃任何民族文化中之核心元素。”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谭佳为首的一批神话学者,近年来提出“神话中国”的旗号,力图走出传统经典文献,重新阐释神话乃至中国文化。当然,这绝非容易之事。
 
就刘勤在本书所研究的厕神信仰来看,她首先面临的就是传统文献资料的匮乏、礼乐文明的排斥、现代化导致的断裂,因此她必须运用跨学科和多重证据进行“重构”。综观本文所使用的资料,既有传统经、史、子、集,也有考古和田野调查;既涉及到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等,也涉及到农学、医学、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且将中国厕神信仰研究置于东亚文化视域中,纵横比较,视野宏通。“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我们且不去苛求这种“重构”是否丝丝入扣——实际上当然无法实现,至少这种“重构”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思考空间,以便让我们的视野打破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僵局,更加有可能贴近事实本身。
 
其二,考、论结合,论证充分。该书的结构也是很有特点的。对于该书的结构,作者在《后记》部分有说明和反思。诚如其言:因该书涉及的资料门类太广,要穷尽所有资料几乎不可能。同时,既要实现比较系统地探究厕神缘起、定格、演变、流布与遗存等问题,又要不至于显得太泛太浅太杂。怎么办呢?作者用了两个方法解决此问题。一是,将“考”和“论”结合。“考”和“论”的分布和方式不拘一格。其中,“考”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等处,运用要素分析法、文献法等对一些比较关键的事物的本义、原型、时间顺序、语源、版本等进行了考辨。二是,采用由点及面的“问题式”结构来构架全书——用“问题”将散乱的资料聚合。章和节基本都是这种结构,而不是传统四平八稳的构架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有所跳跃,但细读全文,内容上有诸多关联、暗合。
 
综观全书,“考”和“论”相得益彰。相较而言,“考”处又更见功夫。如作者从《诗经·大雅·生民》文本入手,考察“粪”“弃”之本义关联,再加分析周弃的“豢土”之功,综合起来钩沉出《生民》文本实际上源自以远古大母神崇拜为基点的“血祭沃土”仪式,不过,此时“文明”已替代“野蛮”,“仪式”已替代实质性杀戮;又如作者从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入手,考辨其写作时间、背景,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矛盾观念之所以然,耳目一新,以点染面,让我们窥见文人书写中的厕神信仰之“衍化”(已变为衍生态神话),层层递进,论证绵密,堪称的论;再如作者从佛教寺庙中的厕所之名“雪隐”“东司”入手,深入分析其语源,以及语源的养成、与之相关的入厕禁忌、厕神信仰,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三,学养深厚,关怀世情。《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仰源流考》全书七章:第一章《中国厕神研究百年回眸》、第二章《大母神、粪肥与厕神缘起》、第三章《建筑、空间与厕神定格》、第四章《性别、异化与厕神式微》、第五章《雪隐、东司与佛教厕神》、第六章《俗化、流布与厕神渗透》、第七章《口传、遗留与活态厕神》,大体而言,均是每章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言之有物,锐意出新。即便是像第一章综述,也不落俗套,深入讨论了迄今为止厕神紫姑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厕神的形态问题,这些问题就全书观之,的确都是一些前提性问题。每章所涉及的学科门类、理论方法亦不尽相同,如第二章运用到神话学、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第四章运用到女性主义理论和方法,第五章运用到语源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七章则多是民俗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非学养深厚不能达成。
 
要做好一件事,除了学养本身,还需要情怀。诚然,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热点”往往代表着某一阶段、某一地区的指导性研究方向,但是这也会导致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受到经济效益的诱惑,不肯坐冷板凳,赶时髦,只追求快餐式“假、大、空”学术成果。习总书记曾致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以明德为旨归,“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植根中国大地,观照中国现实,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坚守,提出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又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锤炼学术素养中磨砺学术精品。《神圣与世俗之间——中国厕神信仰源流考》一书的研究突破禁区,立足于中国数千载的厕神信仰史、厕所民俗史和文化史,探寻其所以然,揭示其“底牌”——中国“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以蚕桑、耕作、畜牧为主的经济增殖方式。刘勤把“学问”与“现实”相结合,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象牙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把“小传统”和“大传统”相结合,指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信仰多元化的形势下,做好以“厕神信仰研究”为代表的“俗文化研究”对稳定社会基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构建当下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展现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作为和形象。
 
文章来源:《人文》学术集刊第六卷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污秽空间如何生产出神圣与信仰?——以日本厕神文化为例
       下一篇文章:做宗教:使中国成为方法的当代中国宗教研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