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中国神话谱系”与“中华文明探源”精神本体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2/15日    【字体:
作者:田兆元
关键词:  神话谱系;叙事谱系;物像叙事;文明探源;精神本体  
 
 
摘要
 
人文是文明之本,与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相比具有灵魂属性,而神话则是人文之核,文明之源。神话研究与考古研究交融,渐成趋势,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方向。中国神话不系统是一种误读,中国神话是一种谱系性存在,是文明整体性、秩序性与多样性的体现,互动性是谱系的存在方式,而叙事是神话的活力形式。神话之语言文字叙事、仪式行为叙事与图像景观叙事,是神话的形式谱系,而神话之时间流变谱系、空间谱系、族群谱系呈现出神话谱系的丰富层次及广泛的社会文化渗透力。神话的内容谱系与文明的源头谱系存在着高度叠合。神话谱系是文明谱系的精神本体。神话谱系研究是文明源头的精神本体研究。
 
神话学与考古学联手文明探源工程,这是中华文明研究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学科发展的一件大事,神话学与考古学都是百年来取得重要成就的学科。文明探源必须重视精神本体问题,这是神话学与考古学同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文明探源必须重视精神本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方案,这是很不错的努力。这些年的努力,不仅一系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原创性及其灿烂的遗产,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了自己的话语表达,这是很大的进步。比如突破文明起源的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三要素”说,提出判断文明的中国方案,即“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这是很有意义的见解。
 
但是,无论是国际的“三要素”说,还是中国的偏重社会组织的标准,都有轻视文明起源的人文要素的倾向。除了前者的文字有这样的工具性的意义,但是文字本身并不意味文明发达,关键还是文字负载的人文价值,其对于特定文明认同的内涵。人文是文明形成的精神之本。我们的成熟文字是殷商甲骨文,距今大约3500年左右。预计此前有一个形成期,但是目前很难将系统成熟可识读的文字的起源时间推到四千年前。所以以文字为标志来确定文明的价值并不是最恰当的。因此,发达的良渚文化可以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我们应该在生产技术、城市、社会组织,以及文字之外,更加强调人文的价值。加入人文标准判断其文明的发生与认同。人文要素,哪种类型最为重要呢?答案肯定是:神话。
 
神话是人文的第一缕曙光,是文化的源头。举凡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禁忌法律、社会规范以及艺术审美等,所有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都是来源于神话,来源于以神话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神话叙事发生并形成认同的意义,在于其口口相传的语言传承,以及仪式行为的传承。同时,以图像为重要载体的叙事与记录系统,保障了神话流传的稳定性,是最为直观的形式对于语言与族群的超越。所以,我们认为神话叙事是口头语言叙事、仪式行为叙事和图像物象叙事的统一。有了文字则对于神话基本内容的记载具有特定意义,但是如果是一种活态的神话,它的传播并不受文字的束缚,而是在其特定时间中以口头语言与特定仪典传承,以一定的图像和景观传承。
 
今天的文明探源工程最大的发现与成就之一,是神话图像与物象的发现,以及对其意义的初步揭示。在工程相关的发现中,最靓丽的如三星堆发现,面具、直立铜人都不是普通人形,而是神灵,而是在通过物像叙述一段神话。至于这些神话表现的内容,各方可能还有一定的分歧,却是可理解、可揭示的。陶寺蟠龙盘,这个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的龙文化的叙事,一方文化祖地通过龙盘呈现出来。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浙江的良渚文化,如何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辉煌的水利工程证明其生产力的水平,有杰出首领大墓证明其组织的强大,有精美玉器玉琮证明其技术与艺术之高超。但是,真正体现文明进程的还是玉琮纹饰对于古老神话的记录。玉琮神像,形成特定图像类型,在良渚本部、上海福泉山、江苏张陵山等地,都有相同类型的神像。这说明,神话的传播与良渚文化的辐射区是叠合的。龙凤神话在此交融,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更不要说河南二里头的绿松石玉龙了。神话是文明探源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可以追溯的叙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神话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精神本体的内核,是迄今为止我们认识文明的重要标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神话学家参与了研究工程,这是考古工作了不起的进步,神话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绩是突出的,这是神话学与考古学两个方面结合的重要成就。也许人们可以将其定位为学科交叉,但在我们看来,神话参与文明探源工程乃是神话之基本功能,并不是从外面来交叉的。文明探源应该重视精神本体,而重视精神本体则需要重视神话叙事。所以,神话叙事的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问题之一。神话课程应该是考古学之文化精神探索之必须,反过来,神话学研究必须具备考古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考古学之精神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神话研究与考古研究结合的新文科
 
神话研究参与考古研究,不是探源工程时才有的。此前,陆思贤先生的《神话考古》一书已经明确表达了该主题。该书一开篇,就是伏羲女娲的大问题,全书涉及到中华文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宋兆麟先生在该书序言写道:“考古学是神话学的重要源泉”,并指出,顾颉刚、徐旭生、陈梦家和孙作云等先生为神话学作出的卓越贡献。确实,神话学在中国一发生,就有考古学家群体为其注入活力。考古学家认为,考古为神话研究提供了资源。这种看法是合理的。
 
考古学家也在以神话学解决考古问题。许多的考古难题,按照传统的思路没有办法解决。像伏羲女娲考古问题,早期考古学家曾经觉得这是神话学家的问题,我们挖出来任务完成了。考古学家自己来研究神话似乎不是正道。这种把自己视为资源矿家,不做考古材料的深入解读,尤其是不做神话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在考古学界比较普遍。有些对于神话的解释也是相对简单。但是后来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对于神话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比如张光直先生,直接开始讲述神话了。如商周神话分类,这些在神话学看来还是从简单入手的,但这是考古学家的重要一步。他解释商周青铜器的美术与神话,关于相关神话纹饰,他认为是巫者沟通天地,这是主动出击,在以神话解释考古图像问题。至于这说法是否科学,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他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张光直先生对于神话学的切入,比较直观地影响了考古学界,让考古学界自己也反思了,没有神话学做考古研究就有很大一片世界没有办法解释。所以,考古学界整体对于神话研究的参与,是迟早的事。
 
严文明先生解释“鹳鱼石斧图”使用了神话学、人类学的话语。严先生将该图像解释为白鹳部落首领的一种赞颂。白鹳部落将鲢鱼部落击败,是一件大事,可能这场战争的领袖就是墓葬主人。斧子表示对其礼赞。这种解释影响很大。我们对此做了不同的解释,但是思路都是一样,都是据于神话要素的分析,都是据于图腾观念。图腾是神话发生的基本构成之一。 我们觉得,两种动物异类相触,是图腾婚盟的体现,也即图腾外婚的最直观的表现。在图腾时代,图腾的最重要的观念是图腾外婚与图腾禁忌,即同图腾不得婚配和发生性关系。这主要是对于近亲生育带来种群退化的一项防范性制度,也是防范内部婚配引发的内部竞争和冲突的重要制度。这个制度是神话支撑的。我们可以将鹳与鱼的相触从亲密关系去考虑。我们的解释是这样的:白鹳族与鲢鱼族形成婚盟,通过该图像表达亲密关系。尤其是石斧的符号,是婚媒的符号。《诗经》有《伐柯》一诗,诗里说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克”。斧子与婚媒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解释,与严文明先生的结论相反,但是思路相同,都是通过神话来解读考古图像。
 
张正明先生在解读楚国丝织品图案的时候,也是采用了图腾说,以神话来诠释图像意义。如一凤斗二龙、一虎图像,张正明先生认为,这是图腾世界呈现的现实冲突,神话表达的是现实问题。他认为,一凤代表楚国,因为楚国以凤为图腾。二龙即与楚国有冲突的吴越地区。两国与楚接壤,多有冲突发生,故一凤要打倒二龙。那还有一虎呢?张先生认为这是楚国西边的巴人,他们以虎为图腾,巴楚之间常有摩擦。因此,一凤斗二龙、一虎的图案,表面上是神话叙事,实际上是现实矛盾的缩影。
 
这种考古学界主动将神话叙事纳入考古物象图像的解释,也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于是,我们发现,以考古文物作为神话研究的资料来研究神话,以神话思维与神话叙事来解读考古事象,已经将考古学与神话学结合在一起,成为解释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神话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神话学的进步,也是考古学的重要成就。叶舒宪团队参与该工程的“玉成中国”叙事、“神话中国”叙事,以及文明研究的四重证据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的亮点。
 
考古学与神话学各自有其辽阔的视域,但是在文明起源一域,二者交融在一起是文明探源的基本任务。我们认为,既不是以神话来证明考古是什么,也不是考古资料来说明神话如何,因为考古发现是文明之源,神话叙事也是文明之源。不同的是,考古场景中曾经的文明静止下来了,而神话是活态的。考古物象,是神话赋予其生命。
 
所以,神话学家应该更广泛地加入文明探源的行列,共襄盛举。这将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件大事。在人类学、民俗学、文学、历史学与宗教学都密切关联的神话学,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学术空间。在文明源头发生的神话,应该是文明探源的学术世界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基本地位。神话学应该与考古学一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空间。
 
三、神话的谱系与叙事的谱系
 
神话学近年的谱系探索,有在文明探源中具有理论思考与研究实践的参考价值。
 
认为中国神话散乱凌乱,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神话研究,以及相关人文学者较为普遍的看法。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神话凌乱,残丛小语,不及希腊罗马神话气势宏大。茅盾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胡适在《白话文学史》写道,古代的中国民族是一种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供给远没有南方的丰厚,他们须要时时对天然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地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昼做梦。所以中国文学就是神话不怎么发达。但是,在神话研究中,鲁迅先生是有很大贡献的。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列出来一系列的神话故事,都是简短的古籍文献的记载。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有十来个相关故事。这些故事影响十分深远,几乎成了中国神话文本的不易的经典。
 
后来希腊罗马神话在中国出版,尤其是德国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古斯塔夫·施瓦布(Gustav Schwab,1792-1850)的《希腊罗马神话》古神话改写重述本在中国出版,大家惊叹希腊罗马神话的多彩与丰富,认为这是中国神话不可企及的。但是忽略了这是十九世纪的改写本,是加入了现代想象的东西,也是重新整理的东西。希腊罗马神话确实精彩,但是不能拿两千年前《山海经》的神话叙事与两百年前的浪漫诗人的改写本比。即便是《山海经》,难道不系统吗?山经、海经、荒经等,从南西北东,到东西南北,秩序井然。诸山出产,殊方异国,无不有怪诞神奇之形貌、绝世功德之神圣。空间秩序既已严整,神族关系也尚分明。所以《山海经》自成体系,我们不能因为一时难以解读便否认其系统性与谱系性。
 
中国神话具有严整的谱系,是中华文明统一性、整体性的体现。
 
神话是一种神圣叙事。当年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明确提出,有一种叙事“不只看作真的,且是崇敬而神圣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作用”。这就是神话,神话因其神圣性成为氏族、部落构成的核心话语。因其神圣,故成为现实的依据,是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因其在原始时代,社会需要规范,人类的发展在于其秩序的构建,不是完全的蛮力较量,或者力的较量,还要加上外力的支撑,这种支撑就是人文,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神话。神话为现实秩序提供依据。这种依据通过不断叙事构建了族群的认同。
 
作为神话谱系的研究,是对于这种神圣叙事的形式与内容研究。神话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表现,但是精神不可见,那就得凭借其外部世界作为精神的象征与符号,自然世界的物象便是首选。这就是马克思所说,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外部延伸。当外部世界成为人的精神存在,这就是人类思维的巨大飞跃。这种思维就是神话思维,人之所思所想,并非今日所谓理性思维。人们遵守的是精神逻辑,不是物理世界的逻辑。故如人之长生、飞翔之叙事,与事理、物理皆不相合,而与梦想愿望一致。神话思维之万物有灵性、相似类比性,是最为重要的思维成果。我们曾经以稻草人、纸老虎为例,来说明人的巨大进步。稻草人、纸老虎是一种模拟,也是一种灵物制作。纸老虎与真老虎比,简直不值一谈,非常可笑,但是踏上了神话思维征程的人们,便远远超越了真老虎的动物世界,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神话叙事的形式分为语言文字的叙事、仪式行为的叙事和图像景观的叙事三种形式。这是神话叙事的形式谱系,它们有时三者并存,完整呈现。比较典型的是端午节的神话叙事。相关龙、凤和屈原的神话传说保存丰富;而端午凤舟竞渡与龙舟竞渡仪式多彩,与其他端午仪式一起,演绎了端午神话的生动形态;而凤舟龙舟,以及粽子等物品,是端午神话传说的见证。当然,作为景观,我们后来将仪式活动也视为一种表演性景观。在图像中,有以仪式表现这样的场景,如花山岩画祭祀图像,也属动态景观。但是很多的神话,只有一种形式存在,或者一种形式也是不完整的。作为神话研究,这就需要进行神话形式的叙事谱系重建。
 
对于文明起源意义的神话,语言文字的叙事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了,仪式行为的叙事,也是颇难把握,而主体是图像物象叙事的神话。这些神话的图像,一般在考古材料中据于C位,是核心的存在。如,河姆渡文化那一件“双凤朝阳”的象牙雕图案,统领了大规模的干栏式建筑稻作农耕的群体的生活,因此,它是第一位的。同样,在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丰富的文物发掘出土。猪头龙、女神头像、祭坛,不仅在红山文化中位居中心,也在整个中华文明起源中具有枢纽性的地位。
 
这些神话的图像物象如何进行神话学的解读呢?首先是将神话图像放到时空谱系中来考察。在时间的纵向历程中,该图像有何传承与演变。如太阳与鸟关联的图像,以河姆渡双凤朝阳图像为例,从前七千年到前两千年,两者都是密切关联在一起,显然这是中国太阳神话的核心要素,也是关键母题。在时间谱系中,河姆渡图像的起源意义就可以得到理解。后期的文字图像表述与考古图像相关者,一般也就是传承关系。这是时间的谱系,历史的进程。而通过空间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从东南沿海,沿着长江流域,到达西南西北地区,这种图像流布,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布局。神话的空间谱系对于该神话传承的族群可以更有效地加以考察。
 
这在考古类型学中可以得到解释与揭示。考古类型学所重视之器物材质、工艺、形制与纹饰,都是相关问题。在神话学的视野里,纹饰即图像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样的纹饰,可以在不同的形制的器物上呈现。如宁波鄞州出土的铜钺“羽人竞渡”图像,在越南北部则是鞋型钺上,与鄞州铜钺形制大异其趣,而纹饰相类似。在南越王墓的铜提桶上的,羽人竞渡明显具有宁波“羽人竞渡”的类型特性。而在广西、贵州和云南,同样的羽人竞渡纹则呈现在铜鼓上。由此可以看出,羽人竞渡是同一神话谱系,是双凤朝阳神话主题在特定时空的延展。在神话学的视野中,因为这些图像具有叙事属性,是我们可以考察到的神话本身。所以,我们认为图像叙事不仅仅是简单的纹饰装饰,而是文明的标识、神话的叙事。
 
羽人竞渡还将神话的仪式叙事清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在神话的图像世界,看到了图像相关的神灵神异,也看到了仪式。它不是河姆渡和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的静态呈现,虽然金沙四鸟绕日也是一种动态,双凤朝阳也是一种动态,但是那不是人的仪式,不是人的神话的仪式叙事。而图像、仪式的文物,又为语言的描述带来了基本的依据。今天,我们看到了太阳三足鸟图像,四鸟绕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图像,完全可以语言描述记录,并通过文字与口头传播。而“羽人竞渡”纹不仅可以语言描述,甚至可以进行仪式重建。所以,史前神话图像,虽然只是不完整的神话呈现,我们完全可以谱系重建,一定程度上还原神话的面貌。
 
而通过民俗仪式场景,这种图像就可以进一步得到认识。如鄞州的“羽人竞渡”与相关鸟舟竞渡,今日在湖北、四川等地,还保留着大量的凤舟竞渡的古老民俗。通过民俗仪式,这种考古图像能够得到有效解读。
 
古老神话的谱系在考古图像里,可以得到重建。
 
四、神话的谱系与文明的谱系之核
 
我们对于神话形式谱系的分析与还原,主要还是为了神话内容的重建。神话是文明的奠基石,创世神话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与道德基准。我们曾经以火神神话为例进行分析,认为,中西两个著名的火神神话典型地表现了两种文明的属性。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了人民谋利,有牺牲精神,很崇高,讲究效率,敢冒风险,但是也有不择手段,不够诚实的一面。而燧人氏钻木取火同样有为民造福的精神,讲究踏踏实实,追求科学创造,但也有一时效率不高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在文明探源的过程中,找到中国神话的基础基因。
 
世界上很多的文明中断消失,首先是神话的中断消失。有些文明看起来神话丰富,有大量的语言读本,但是如果仅仅作为消遣故事,那也对于文明的发展意义有限。因为这不是完整的神话谱系,仅仅是语言文字记载而已。真正的神话,一定是具有功能性的图像景观的生产与叙事,神圣仪式的展演与真实情感的参与。今天的希腊神话,其传承其实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既没有了现实的神庙,更没有对于神灵的崇敬与崇拜。比如,偌大的欧洲,在希腊神话里,欧洲这片土地,是欧罗巴女神身体所化。但是今天,欧罗巴庙在哪里?有欧罗巴信仰仪式吗?所以,希腊神话在西方并不能说有太大真正的影响。
 
但是中国不同,几千年前的神灵,都有巍巍神庙在神州处处矗立,有盛大节日、盛大仪典,真诚将其作为信俗。所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核心的问题是神话没有中断。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典籍流传,更是仪式行为、图像景观结合在一起的谱系性传承。
 
中国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整而有丰富的神话谱系,世代传承,不断发展,在世界上罕有其比。有如下重要的神话系统:
 
1.上帝与天地日月的自然创世神话谱系
 
文献记载,从帝舜开始了上帝的崇拜,这位上帝经过数千年,一直延续到晚清的神坛。而天地日月神话至今传承不绝。考古所见众多燎祭遗迹,即为上帝上天祭祀崇拜见证。如红山文化燎祭,今也有人说三星堆有燎祭。上帝与天往往融为一体。这是中国神话研究过去比较忽视的问题。儒家经典充满着对于上帝的叙事。不含帝、天,纯粹就是上帝称谓,《尚书》有32条,《诗经》有24条。《尚书》:“予畏上帝”“敬事上帝”“上帝监民”,明确表达对上帝的敬畏,以及上帝对于民间的主宰。《诗经》则更为明确:“皇矣上帝,临下有赫”“明昭上帝,迄用康年”。上帝威严,可以向上帝祈福。所以《诗经》不仅是情歌,还是上帝之歌。联系到甲骨卜辞向上帝的卜问,中国上帝是全能的。这么重要的对象,我们在文明探源中很少去指认上帝崇拜的遗迹,这是不符合中国神话的实际情形的。上帝、天、日,往往相互指代。甚至山川也泛神为上天的形象。作为神话研究,要在考古中找到上帝与天神的踪迹,作为考古研究,也应该把追寻上帝与天神的遗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上帝是中国第一号神话文化遗产,也是文明探源的灵魂所在,需要深入研究。
 
2.龙凤与动植物的图腾创世神话谱系
 
龙凤的崇拜,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它们是诞生在原始时代的鲜明的图腾。“图腾”来自印第安语,意为我的亲属,即我的来源、我的保护神、我的族类标志。图腾崇拜被揭示是文明研究的一件大事。图腾崇拜在中国早期文明中广泛存在,深刻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初期图腾林立,但是图腾外婚的禁忌,产生了稳定的两合婚盟。使得部落成双成对相处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同的图腾并列在一起,就是这种氏族外婚联盟的标志。蛙鸟联盟、鱼鸟联盟、龟蛇联盟、龙虎联盟等,是我们可以从考古材料可以观察到的。而三星堆金杖,一端为鱼,一端为鸟,这是鱼鸟联盟的蜀中版,应该是鱼与凫的见证,鱼、凫是一个联盟。在不断的发展中,族群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模式,而龙上升为主导者的地位。这是历史的选择。图腾世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秩序。图腾神话是考古收获最多的领域。
 
但是,我们对于文明起源,很少探索其联盟形式,仿佛一地就是一个图腾。请问,如果没有婚盟,他们不就乱伦了吗?所以文明探源,这一问题要引起重视。
 
3.炎黄与三皇五帝祖先英雄的创世模式
 
与上帝与天地日月神话,龙凤与图腾众物神话相联系,三皇五帝神话是古代英雄与领袖以及人文祖先的神话。三皇五帝作为领袖因其道德风尚和巨大贡献和能力获得最大的认同,上升到神灵系列,成为各族民众的人文之祖。这个英雄群体同样表现为多元一体的特色。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都与古代祖先英雄神话可以形成特定关联。我们现在对于夏文化做了较多的确认,但对于帝尧文化、帝舜文化,小心翼翼。作为科学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三皇五帝的谱系,是历史与神话结合的叙事,一定应该成为考古与神话研究的目标。
 
这三大神灵神话谱系也呈现出交融的特点。如,日月之至上神,与龙图腾、蛙鸟图腾和伏羲女娲祖先神融合一体,以图像呈现。从秦汉到隋唐,辐射神州南北东西。五帝与上帝也成为主辅关系,天神与祖神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大神话谱系是上古文明谱系的核心构成。是文明的源头。后世国家神坛不能离开上帝与天地日月神,不能离开龙凤与图腾神,更不能离开三皇五帝之根本。而这些神灵也是民间神坛的支撑,遍布神州,并进入民众生活世界。
 
考古探源最直接的收获是获得一批文物。其中最耀眼的是神话物象。可以毫不犹疑地说,神话物象是各大遗址的灵魂。假如陶寺没有龙盘,三星堆没有大立人神,二里头没有绿松石龙,良渚文化没有玉琮神像,红山文化没有女神头像与祭坛,还有文明探源可言吗?
 
神话谱系研究是整体性、秩序性与丰富多元性的统一。叙事是神话的基本表达方式,认同是神话的目的与结果。对于古神话研究来说,寻绎神话的踪迹,重建神话谱系是其使命。神话所探索的是文明的精神本源。文明探源难道不是从文物片段中寻绎,重建叙事,重建文明的谱系吗?
 
神话谱系之时间流变谱系、空间谱系、族群谱系、形式谱系探讨,就会克服神话研究的破碎论,不仅为文明的源头找到活水清泉,也为中华文明现实发展之江河奔流、大海澎湃,寻找到畅达的路径。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
民俗学论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唐代华岳神信仰的一个独特面相——从建唐功臣裴寂“谒岳神以徼福”谈起
       下一篇文章:中世纪生活的真实模样究竟为何?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