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以我们的慈悲之爱,创建人类心灵和平
发布时间: 2022/12/29日    【字体:
作者:道坚法师
关键词:  慈悲 心灵 和平  
 
 
和平是什么?
 
和平就是和谐、友好、相互帮助与合作。它是人性自然的需求,是宇宙人生自然规律的体现。运行和平机制的,是佛陀觉悟到的最终极的“达摩”,也就是蕴含在万事万物中的“法”。法代表着终极的精神实体,是宇宙各种现象的根本规律,是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之间,俨然地使其保持协调的各种法则的根本实体。
 
人如果陷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放纵自己,就会陷于狭隘,就会打乱这种自然的协调。相反,如果立志寻求包含在宇宙生命内部的“法”,寻求根本自性的“法”,就会恢复宇宙协调的平和。那么,法的本身是构建和保持万物协调与和平的根本所在,(如果用另一个词来表述)即是“慈悲之爱”。
 
在当今纷争和人心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和平是非暴力,是一种缓和的爱的进程。即是相对消极忍辱而言的积极忍辱。非暴力是与我们良知相通的坚强力量,它并不意味着软弱,它是柔性中的刚强,是持之以恒的并在所有人心中都存在的爱的良知。如圣雄·甘地所说:“非暴力并非是掩饰懦弱,而是勇士的最高美德。行使非暴力,需要有比武士更大的勇气。”因为非暴力将以人的尊严,真正的人性中的光华,来创建世界永恒的和平。
 
佛陀倡导以“慈悲之爱”建立整个世界蕴发自内心的和平,目标是实现生命本质的心灵和平,它需要克服充满私欲的“小我”,融入浩翰宇宙的大我中,也即符合“无我精神”的最高生命价值。这也是宇宙秩序协调的基础,进一步扩展,将是实现身与心的和平、人与人的和平、人与社会的和平、人与自然的和平,用儒家的理念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实现身心的和平、家园的和平、社会的和平乃至世界的和平。“慈悲之爱”是将生命的内蕴和外化融为一体,消除一切不平等,没有了彼此的差别与分别心,我们每一个永恒的生命体,都是大宇宙精神的一部份,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这个大宇宙精神,我表述为证悟了诸法实相的佛陀。
 
佛陀的爱是觉者的爱,他以慈悲和智慧的光芒,普照寰宇,他密切地关注着生命、关注着人生,像父亲以无尽的慈爱,安慰着、呵护着幼小的儿女,使之快快成长。他的爱,是我们心灵的依持与避风的港湾,在这里,我们可以体验到祥和与宁静,体验到宇宙博大的爱,量周沙界的胸怀。
 
有一次,净饭王率领着他的一班达官显贵,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等待着深受天下人敬仰的佛陀。漫长的等待过去了,佛陀终于出现,走在翩翩的袈裟海洋前。然而,人们看到,他用出生尊贵的手,紧紧地扶着一个又老又病的疯女人,缓缓地向期盼的人海走来。原来佛陀在路边的阴沟里发现了这个女人,她身心憔悴,正遭受着蛆虫的嗜咬,饥饿和病苦的折磨,还有人们的冷漠与无情,使她正一步步走向无奈的死亡。她就是迦毗罗卫城的名妓苏宝,曾经有多少人,跪倒在她的脚下,对她述尽甜言蜜语,甚至说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在她的美貌下,曾经有多少人甘愿践踏着自己的尊严。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现在与她相伴的只有衰败的躯体、无尽的痛苦、怨恨,以及狰狞着的死神。在她迈向死亡边缘的时候,佛陀向她伸出慈爱之手,帮她清洗身上的脓血和污垢,精心疗救她身心的创伤,给她以生活的勇气和人格的尊严!
 
佛陀就是这样,以他无限慈悲之爱,时刻关注着每一个弱小的生命!在他的眼里,众生平等,无有差别。唯有爱,可以造就人间的天堂。
 
慈悲之爱不是施舍、怜悯,它是生命的一种美德,是佛陀的一种属性,它就在我们的心底,像一粒种子,埋在我们的体性内。慈悲之爱是人性尊严的回归,没有施予者,没有受施者,也没有所施,要是说有的话,那是崇高的佛陀在我们内心折射出来的一抹彩虹,生命因慈悲之爱而精彩。
 
记得有一次,几个好心人将一个中年妇女抬进急诊科,她是在街上晕倒的。经过诊断,我们发现严重的脑溢血即将夺去她的生命。她的大脑正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已经不能说话,全身因痛苦而抽搐。一双恐惧的眼神望着这令她不舍的世界。也许她的孩子没有长成,也许她想回家,劳累的家人正等着她回去做午餐,也许她还有一句最需要交待的话……两种力量的交错使她备受苦难的折磨。她的眼神告诉我们,她有太多太多的眷恋。我在她眼前掏出佛珠,握着她的手问:“老妈妈,你认得这个吗?”她用眼神告诉我她知道。我向她简要地介绍了这个世界的无常,并向她保证,现在只有慈悲伟大的佛陀能够拯救她,使她能得到快乐永恒的生命。不用担心那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和属于自己自性的坚强。她可以放下,不用牵绊亲人的事。她的放下,是对亲人最好的祝福。她听着,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眼神渐趋祥和,嘴角动了动,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两行热泪从她的眼角滑落,那是一种感激的泪,在她的脸上,浮起了微笑,散发着宁静与慈爱。她静静地走了,带着一颗祥和的心,握着我的手,还有那最后似乎明了一切的微笑。
 
她给了我人生最宝贵的礼物,是她那濒临死亡的微笑,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这是生命中最灿烂最美丽的微笑,它闪现着佛陀慈悲的光芒,爱的力量。它给了我前进的信心,它是我完成人格之路的动力和源泉。我完全相信,这就是“慈悲之爱”的力量。
 
我们都是佛陀的儿女,为了创建宇宙的和平,我们宣扬慈悲之爱。每一个充满智慧的佛教徒,都是佛陀的使者,在我们足迹所到之处,那里就有了代表和平与友爱的袈裟飞扬。
 
愿我们以大无畏的精神,超越民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障碍,在整个世界的文化领域里,进行友爱的交流,把每一个心灵和平的愿望,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变不信任为信任,变猜疑为理解,去反目为兄弟,化暴戾为祥和。让我们以慈悲之爱,驱逐人与人内心的恐怖和战争,祛除因社会时速引升的浮躁,以期达到永恒持久的和平。
 
重庆华岩寺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差距、困境与突破: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广西佛教济善会与厦门同心慈善会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文章:草原上的敬老院——人类学视野下制度养老在那曲牧区的实践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