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孔子思想的超越性维度与普遍性精神
发布时间: 2023/7/27日    【字体:
作者:黄裕生
关键词:  孔子思想 超越性 普遍性  
 

我们不仅生活于现在,也生活于过去与未来,因为我们有思想。思想有多深,我们的过去就有多长;思想有多高,我们的未来就有多远。思想不仅使我们能够理解过去,也让我们能够打开未来,映照时代。与其说思想是时代的精华,不如说思想是开辟未来的道路。所以,真正的思想都是关乎未来而属于未来的。一个没思想的地方也一定是一个没希望与未来的地方。“未来思想”致力于汇聚与推发真正的思想,以助产可靠的未来。关注“未来思想”就是参与未来。

——黄裕生

 

202376日,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于湖南省研究生“古典教化中的意义世界”暑期学校做《孔子思想的超越性维度与普遍性精神》讲座。本次暑期学校的正式学员、旁听学员及线上听众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黄裕生教授首先提出了一种关于孔子伦理学的常见看法,即将他的伦理学视为情境伦理学或角色伦理学,其共同特征是都将孔子的伦理学看作具体情境下的特殊伦理学。黄裕生教授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理由在于,如果孔子之教只具有具体的特殊意义,其之为教本身即内含有消解教育之普遍永恒性的危险。孔子之所以被称为“万世师表”,恰恰在于他提出的教育原则是超越性的、普遍性、根本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见于《论语》开篇首句。即从个体学习内在意义的获得,到个体学习对周遭生活世界的规制、教化与互证,再到突破具体的生活世界、而抵达对普遍天道的觉知与承担。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明天道、担天道而与天道共在的人。对这样的人来说,其身心是承担道理的身心,其生活是彰显道理的生活。明心见道,成就君子,是孔子立学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独立于“闻达”与否,独立于一切功名利禄,这意味着明道而成就君子本身具有独立的绝对的价值。可以说,孔子立学的宗旨,就是确立超越一切利益和一切权力的“道理”——用今天的哲学话语来说,这一“道理”就是绝对性或超越性的原则。

 

从思想史的脉络来看,在孔子之前,周公制礼乐,已经形成完备的官私授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教生活秩序。后世更加强调孔子,是因为孔子将儒学从一种具体的、强调自然差异的社会生活范式提升为一种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发现和承担,并为其赋予一种世界史源头处的立法意义。孔子对周公的突破,在于他并不只重视礼乐体系本身及其带来的秩序,而更重要的是他要为整个礼乐体系的合理性重新奠基。这一基础即孔子确立的“仁学”。

 

对于“仁”,孔子的阐释总是不一样的,有人据此认为孔子的伦理学是情境伦理学或特殊伦理学。这是有问题的。事实上,面对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也即无论一个人的亲疏关系远近、地位等级高低,仁就是爱所有人。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爱所有人,孔子对颜回、子贡、仲弓三个学生共同的回答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一个人置身何种处境,都必须遵行这一原则,它是超处境的。真正的道德法则是不讲处境的,否则人们就会以自己的处境特殊为由抗拒对法则的遵从。进而言之,儒学也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教条,而是人类共同享有的文明与历史的源头。

 

具体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两条递进的原则。第一,要把任何他人都当作是与自己一样的存在者,但这一与自己一样的存在者又是独立于自己的;第二,要尊重和维护他人作为“另外一个独立的自己”,因此不允许也不忍心以自己不愿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以一种普遍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这就意味着,在孔子的仁爱原则中,每个人首先是一个一样的、普遍的人,而不是等级体系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不是血缘关系中具有亲疏远近关系的人,也不是职业分工中的功能角色者。

 

如果说孔子奠定仁学的工作是确定普遍性原则的工作,那么也可以说,孔子的工作是一项解放事业。孔子之谈“孝悌”,并不是从孝悌本身的亲缘性着眼,而是将孝悌视为仁爱发生的普遍、原本境遇,从而把人类的教育从血缘亲情、等级关系、种族区隔、地域亲疏等等特殊状态中解放出来,将人类带进了普遍性的关系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华夏历史具有了世界史的意义,而孔子之学也成为全人类永恒的教化之道。

 

不仅如此,这种普遍性原则还内含着有关生死终极的超越性意义,而不停留于孝悌的民德与现实的事功。近代以来,儒学被认为是一种关注现实世界的思想,这就导致除了一个可供人们建功立业、追逐声色利禄的世界以外,生活再无别处。但是,这种人文主义儒家的解释错失了儒学的深度和高度。在哲学的意义上,任何“一个世界”的理论都不可能安顿人的身心。“另一个世界”,也即道的世界,是理解和安顿“这个世界”的尺度。借助“孔颜之乐”,《论语》敞开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教化—意义世界,生活不再止有眼前,而是能够在文教之“乐”的意义中获得新的甄定。颜回之乐,不在于箪食、瓢饮、陋巷,而在于他跳出了“此世之中”的等级体系,不以“这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转向了一个超越性的具有永恒意义和绝对价值的“道境世界”。这一世界关注的不是功利,而是个体乃至文明的生死。从而,孔子之学的普遍超越性精神,不仅是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普遍原则的臻定,也是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立法,更是对人类文明生死终极的探寻。

 

黄裕生 讲座稿

刘铁芳整理报道

云山论道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关键词出发推动宗教学理论新发展——读《宗教学理论新探》
       下一篇文章:“正统却现代”——巴文克与黑格尔思辨哲学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