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
西汉末年,佛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当时是以手抄本的形式传布。
至唐代末年,始有雕版印刷佛经出现。
到宋代,开始大量运用雕版印刷佛经。
清同治五年(1866年),我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奠基人杨仁山居士、妙空法师等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我国佛教文化及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
金陵刻经处
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收藏经版12.5万余块,包括经籍1500余种1.3万余卷,是全国佛典图像刻版的总汇。它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又是蜚声海内外的我国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汉文佛教经典的唯一机构。
木刻水印技艺
木刻水印技艺出现于明末清初,是传统雕版印刷技术的一次创新。唐代以来,中国雕版印刷几乎完全使用水墨,文图皆黑色。元代出现朱墨2色套印的《金刚经注》。明代朱墨套印被推广,并有靛青印本及蓝朱墨3色、蓝黄朱墨4色、朱墨黛紫黄5色套印本。清代中叶又有6色本。主旨为在书眉上加批语,行间加圈点,每种颜色代表一家批注或评点。
木刻水印技艺有刻版、印刷及装订三项内容,包括写样、上样、雕刻、放板、上墨、复纸、擦压、揭纸、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切书、打眼、订书、贴书签条、贴函套签条等20余道工序,每道工序均留有传统口诀。
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各方特称“金陵本”,在清末以来的国内经书出版界占有重要地位。
金陵刻经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之精髓,还收藏了大批珍贵的佛经版,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光绪年间雕刻的《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图》等18幅佛像版艺术价值极高。这些佛像版规模之大、雕刻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此组佛像版为国内仅有,所雕人物形象庄严华妙,实为版画艺术和文物之珍品。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学术界亦占有重要地位。南京大学的印刷史课程、上海复旦大学的古籍版本课程,都有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内容。国外的印刷史研究专家学者也常来参观,他们称赞金陵刻经处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
国内外很多寺庙、佛堂、在家居士和学者等都对线装经书有一定的需求。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陵刻经处保存的佛经版和古代传统的水墨印刷技艺,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期待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非遗项目中来,使这些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