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发布时间: 2024/1/12日    【字体:
作者:李四龙
关键词:  佛教 民间社会  
 

我今天要讲《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这个主题。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了,从古至今,具有很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对中国民间的社会生活影响极大。和文人、学士喜欢参禅悟道,谈空悟玄不同,民间的这种佛教主要表现在,譬如,吃素念佛,布施行善,许愿还愿,朝山进香,超度亡灵,在家设佛堂,供佛像,初一、十五烧香拜佛等等。这些东西都流行在民间,那么接下来我就具体讲历史上的一些主要的表现。

 

首先,佛教表现为出现了一大批佛教民俗,譬如说,出现了一批具有佛教色彩的民俗节日,像浴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等等。

 

浴佛节,印度原本就有浴佛的习俗,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的生日,我们就在那一天给佛灌浴。佛诞日因此也被称为浴佛节,因此根据《浴佛功德经》的说法,这是维拉挣得如来清洁身,积累智慧功德。

 

但是在老百姓那里,这主要是为了消灾祈福。根据历史的记载,东汉的时候,我国已经有浴佛的活动。宋代以后这个节日十分热闹,僧俗齐聚,有时甚至还抬着一尊小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沿街灌浴,在杭州城里绕境游行,声势浩大。现在浴佛法会主要是在寺庙内进行,通常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之一。这是浴佛节。

 

我接下来再讲一个习俗——许愿还愿。我相信在座各位,可能主持人都去许过什么愿。我们不打听了。许愿在佛教徒的日常生活里面十分常见,甚至于很多人就因为许愿灵验了,他就逐渐变成了佛教徒。其实即便不灵验,对很多人来讲,就是在内心很烦的时候,到庙里面去找佛菩萨倾诉自己的苦恼,倾诉以后,他的心情就会好很多,也觉得自己做了一些事,感觉有佛菩萨做靠山,有信心了。如果灵验了那就不得了了,他可能就要皈依佛门,以后还要还愿。那是一定要还愿,甚至还要带上一家老小,一起去还愿,浩浩荡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慢慢慢慢就形成了一些什么,朝山敬香这样的一些习俗。

 

他们会在一些佛菩萨的生日,赶到庙里去参加法会。有时候是由居士组织的,规模很大,有的时候是零零星星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实际上是菩萨信仰,慢慢就烘托起来了。我们会对有一些菩萨特别感兴趣,菩萨的形象甚至于比佛还高大。在我们中国,给四位菩萨一人一座山,普陀山供观音,五台山供文殊,峨嵋山供普贤,九华山供地藏。你看一人一座山,佛还没有这个待遇。

 

尤其是观音菩萨,几乎渗透到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流传着很多观音灵验的故事,在各地的民间小庙几乎都能找到她的身影,特别是送子娘娘,送子观音,到哪儿都是。

 

那么再譬如,在我们的丧葬习俗里面,也有一些佛教的因素,甚至这个因素很大。比如说做七,大家都知道,人死了以后有七个“七”,每个“七”,都要给他做一些工作,把这个功德回献给他,让他一路走好。那么我们这个做法,完全来自于佛教转世投胎的说法。佛教认为人死以后,最长不超过七七四十九天要转世投胎。那么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我们发现,最晚在唐代,这种风俗已经形成,而且还有所谓“十妄灾”的做法。七七加上百日灾、一年灾、三年灾,表示在亲人去世以后,要有10次的祭奠,以帮助他们能在阴间度过10个难关。所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佛教的说法,丰富与加强了儒家的祭礼。儒家强调慎终追远,你看,佛教这个因素加进去,使得这个祭礼更加慎重,更能表达对于亲人的哀思。

 

所以,你可以看到佛教在民间社会的一些影响,首先表现为一系列的民俗,这里面既包括节日,也包括一些风俗。

 

第二个方面,我想佛教在民间它主要表现为目前净土思想极为流行。一般的佛教徒普遍主张念佛,所以他们通常都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到哪儿都是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或者简称阿弥陀佛。你要是跟佛教徒交往,给他打个电话,接起来,阿弥陀佛,最后要挂掉了,阿弥陀佛。一进庙里面第一句话阿弥陀佛。这是什么?净土思想在民间极为流传。

 

那么这种做法虽然在高僧大德、知识阶层的佛教徒里面也很流行。但是相对于有文化的佛教徒来讲,他们更愿于参禅悟道,而民间的佛教徒通常基本上只有口称佛号,烧香磕头,通常并不了解,还有其他的一些信仰方式。这种情况从宋代以后,实际上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个转折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在宋代开始变的。在这之前,整个佛教界,还是非常注重经典的学习、思想的研讨,那么宋代以后,出家人竞相仿效庐山慧远,白莲结社,到后来甚至还有白莲教的出现。这个白莲教最初也主要是白莲结社,他们念的是阿弥陀佛,后来才慢慢变成什么?农民起义的一种方式。

 

念的也不再是阿弥陀佛了,而是弥勒佛了,变了。因为弥勒佛在佛经里面是一个救世主的形象。那么净土中念佛的方法,在宋以后,几乎渗透到佛教的所有宗派,主要是禅净一致,台净一致。也就是说禅宗、天台宗都主张念佛,譬如说延寿禅师,他特别提倡禅净一致。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偈颂,他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有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你看,它这里面就强调这个念佛阀门是最殊胜的。你要是光打坐,不一定能够解脱,但是你要是能够念佛何愁不开悟,如果是参禅加念佛,那就好像什么?头上长角的老虎,那牛大了。所以风气所及,这种念佛法门,在民间流行很广。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南宋一本书叫《佛教统记》,里面就讲,杭州地区不论年少年长,不论贵贱,见到师傅,多喊阿弥陀佛,见面打招呼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像这个风气,这个风俗到现在的江浙一带还保留下来,见面打招呼念阿弥陀佛。在农村未必他是一个佛教徒,它只是一个流传下来的习俗。

 

这种情况到了明代以后更加热烈,在一本书叫《宛署杂记》里,就讲到我们当时北京城有一座东嶽庙,里面供的是东嶽大帝,结果老百姓在门口排队双手合十,口里面念的是什么?阿弥陀佛。你可以看到什么,佛教在民间社会的一种表现,净土、念佛,这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是第二个方面。

 

那第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大量的经忏法会的出现。民间常把这些佛事,法会称之为道场。我们做一个道场,实际上就是做一个佛事活动。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对民间影响极大。实际上我们普通的信徒和寺庙的关系,主要是依赖这一个佛事活动。佛事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寺院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些法会核心内容主要是忏法,忏法就是忏悔,忏悔消除自己今生,乃至往世所犯的各种罪孽。所以这时候你可以看到,有些,尤其是信徒家里面,有丧事的时候,僧人可能会被请到家里去做一些法事。那么这个我想是佛教在民间社会的一些主要表现的第三个方面。

 

那么我概括呢,还有第四个问题。这第四方面实际上是比较大,它则表现为什么?大量的内容渗透到民间的宗教信仰里面,充分表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特点,尤其是佛道两教在民间往往是水乳交融,刚刚我已经有所提及了。我们有的时候打了一个比方,佛教和道教是啥东西呢?佛教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里面就好像是一个大门,道教就好像是我们的厨房,你们家有钱可以这个大门很漂亮,但再没钱这个厨房一定是要有的。所以这个比喻一比较,你就明白这个佛道两教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

 

你现在问一般中国人你说你信啥,他很有可能会告诉你我信佛,但事实上他到庙里面去怎么样,一磕头升官、二磕头发财、三磕头长命百岁。那些理想是什么?我们在道教里就概括为三个字福禄寿。福禄寿三星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些神明,什么都给你管了。所以你看我们是以什么方式在信仰佛教。这是一个方便接引,以后慢慢你就明白佛教原来不是讲这些。佛教要告诉你升官未必一定好,发财也未必一定好,关键你要活得开心没有烦恼。所以说这就是什么?你可以看到在生活里面这个佛教、道教的一个关系。

 

那么在民间社会像这个道教,真的是可以说完全进入到我们的这个民间宗教里去了。我们大量的民间宗教在明清时期,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可能有两百多种。那么这些民间宗教实际上主要是依附于佛教的思想,从明清社会来看三教合流是一个主流的思想。你们去少林寺就可以看到一块著名的石碑,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从中间看就是释迦牟尼,从左边看孔子,从右边看老子,三圣合体。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三教合流思想,所以我想简单地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民间社会有这么一系列的表现。

 

那么最后我想简单概括一下,这些民间的佛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局限。第一个特点,我想民间的佛教塑造了佛、菩萨、罗汉的等级,一方面彰显了宗教的神圣性、超越性,另外一方面也把佛教变为泛神论的宗教,变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神论。在我们高僧大德那里佛教是无神的宗教,释迦牟尼佛不过是一个觉悟了的众生。

 

譬如说星云大师经常讲佛陀是人不是神。他经常这么讲,所谓人人皆可成佛并不是要成神,而是要变成一个有觉悟、有智慧的明白人。然而在民间的佛教里,佛教就是一个充满神灵的世界,中国的寺院在民间也就成为顶礼膜拜神灵偶像的固定场所,而不单纯是僧尼修行的地方。

 

譬如说天王殿里边有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陀菩萨,大雄宝殿里面供着释迦牟尼,两边动不动有药师佛、弥陀佛,甚至还有十八罗汉。有的庙里面两侧还有什么,文殊、普贤,佛的背后往往是观音。基本上这么一个布局。所以我们到了这个庙里以后,老百姓就在想这个佛菩萨神通广大,这个要拜,那个要拜。一般来讲一个都不敢落,拜了这个,这个还落了不行,他很害怕。因为佛菩萨神通广大,对不对。所以这就是什么?我们老百姓的一个心理。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原来是无神的一个宗教,就被我们老百姓构造了一个众神殿。所以我们这样的一种宗教观确实是比较特别的,也很有意思,和佛教原来讲的境界有很大的变化。当然了佛教也说这是一个过程。我刚刚也说了这是一个方便接引,一步步来,一步步来。

 

民间的佛间还有第二个方面,就是这种佛教我刚刚说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那么中国的民间信仰往往是十全大补膏,什么都有,什么都要,一个都不能缺,只要他认为好的他都要有。所以老百姓往往是见佛就拜,遇仙就求,不论是道教的神仙、民间的鬼怪还是诸佛菩萨,全都很虔诚的礼拜。无论是孔子、关公、观音、如来、老君、文昌王乃至龙王、牛魔王只要被认为是灵验的,统统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一种混合的佛教形式,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劝善的功能。在我们的传统里,大家对宗教的期待就是劝善,要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里面,对于有没有神这件事情并不讨论太多,关键是什么?是要用神道设教,用这些东西来教化百姓。我们以前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在君子,也就是说在这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那里,这一切都是道理。但是在老百姓那里面,这都是什么?支配他们的神灵。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明知道仅仅是一些道理,还要有这些神灵呢?主要是为了教化百姓,劝他们做好事,做好人。所以我们这个传统里面,对宗教的期待就是劝善。只要能发挥劝善这个功能,我们一概照单全收。

 

当年我们唐高祖李渊要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把三教的代表人士召集起来辩一辩谁更好。他在召集开这个会之前,发布的诏书里面就说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就已经把这个题解了。你们虽然说法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是一致的的,那就是劝善。所以为什么我们民间宗教会有儒释道三教合流呢?为什么我们民间的佛教会采取这么一种形式呢?就是要实现劝善,这么一个教化的功能。所以简单的说,民间的佛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这种佛教富有生活化的气息,但很容易有迷信的色彩。第二这种佛教富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劝人为善,但很容易与别的思想混淆不清,对佛教自身的教义思想并不是很清楚。这就是我对于民间流传的佛教,一个基本的概括。

 

这种佛教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一些局限。所以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佛教界对此有很多的批评,主要就认为这种佛教做经忏法事太多了。因此太虚大师这个人很了不起,就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主张佛教要为现实人生服务。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最后他的一些学生,像印顺导师等等就反复强调“人间佛教”的理念。

 

现在海内外的华人佛教,基本上倡导“人间佛教”。那么这种佛教在我看来恰好可以弥补民间佛教的一些不足,也有两个方面:一、这个佛教回到了人间,保持了明清以来民间佛教生活化的传统,主张佛教要为现实生活服务,佛教要回归生活,重视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这是“人间佛教”它保留了我们以前民间佛教的这么一种优点。

 

第二点,“人间佛教”重视教育。“人间佛教”组织佛教徒学习经典,熟悉佛教义理,普遍主张办佛学院甚至还办佛教大学,关心社会、重视科学。所以这种佛教怎么样?努力地让每一个佛教徒变成有文化的、有知识的、有社会情怀的,甚至有艺术灵性的一些佛教徒。所以这是什么?可以弥补以前民间佛教那种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迷信色彩的这么一个不足。所以我认为“人间佛教”在努力克服民间佛教的一种局限、一种缺点。那么同时也在继承和发展以前的民间佛教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社会教化(功能)这么一些优点。

 

我想大概我就对这个佛教在民间的一些表现、一些特点和它的一些不足以及现在的一些发展,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谢谢各位。

 

摘选自作者在凤凰卫视418日《世纪大讲堂》的演讲,文字有改动。

乾元国学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下一篇文章:从“绝地天通”到“道成感觉” —— 对天人关系的宗教哲学考察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