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新西兰佛教协会成立
发布时间: 2024/3/23日    【字体:
作者:新西兰佛教协会
 


image002.jpg


 

202435日,新西兰佛教协会成立揭牌仪式在奥克兰潮福楼圆满举办。世界各地诸山长老、大德法师、新西兰社区侨领、媒体以及各界嘉宾共襄盛举,共同见证这个历史时刻。

  

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慧雄长老,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传印长老、丹巴乔夫喇嘛、法机长老、照初法师、广品法师、般若法师、通智法师、席拉伟马拉法师、智慧法师、僧伽赛纳法师、亚古南达法师、查德拉他那法师,世界佛教僧伽会秘书长伟玛沙拉长老,世界佛教僧伽会福利主任委员方向源法师,世界佛教僧伽会文化主任委员强帝玛法师,世界佛教僧伽会研发主任委员铁山法师,世界佛教僧伽长老会义玄长老,中国广州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师、广州华严寺住持印觉法师、福建南安雪峰寺住持法度法师、福建泉州法鼓寺住持行真法师、澳门佛教总会会长戒晟法师、台湾大台南佛教会理事长明光法师,新西兰慈明寺导师本因法师,美国加州法印寺住持宏正法师、加州普光寺住持智光法师,澳大利大新南威尔士州华人佛教会证云法师、墨尔本药师道场宏扬法师,菲律宾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道光法师、传禅法师,印度尼西亚大丛山传灵法师、传培法师、传慧法师、杉振法师,以及来自韩国的高僧Bub Ki SnimHye Man SnimChul San SnimJin Myung SnimWon San Snim等佛教三系诸山长老出席了此次盛会。

 

按照新西兰的传统,仪式上土著毛利人举行了震撼人心的毛利欢迎仪式Powhiri,作为毛利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向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致以最诚挚的欢迎。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新西兰佛教协会主席般若法师带领僧众代表接受了毛利长老的碰鼻礼。

 

随后,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慧雄长老带领大众进行了庄重的礼佛三闻讯并唱诵三宝歌。 新西兰佛教协会会长章雄随后上台致辞,他用中英文做了“不忘初心,利乐有情”的简短发言,介绍了新西兰佛教协会的因缘和未来的展望,并把佛教协会定位为“服务本土,对外交流,以及心灵关怀”

 

致辞环节结束,各位诸山长老、法师代表、侨领以及居士们登台,共同参与新西兰佛教协会的揭牌仪式,见证了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揭牌仪式不仅标志着新西兰佛教协会的正式成立,更象征着佛教在新西兰的传承与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次活动,还收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人佛教会、菲律宾佛教联合会以及香港佛教联合会、澳门佛教总会、台湾中国佛教会、日本黄檗山万佛寺等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佛教会的贺信,贺信由现场的法师大德宣读。

 

新西兰国会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国会代表国家党国会议员陆楠女士、国家党国会议员张隽浩博士、以及新西兰前首相、现工党党魁ChrisHipkins先生因无法亲临现场,特地录制了祝贺视频,对新西兰佛教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新西兰佛教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

 

会议临近尾声,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新西兰佛教协会主席般若法师邀请新西兰慈明寺导师本因法师上台致辞。同时,般若法师还详细介绍了新西兰佛教协会LOGO所蕴含的意义与特点,并向到场的所有嘉宾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在一片庄严祥和的气氛中,新西兰佛教协会成立仪式圆满落幕。大家共同见证了新西兰佛教的历史时刻,新西兰佛教协会正式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协会的成立不仅为新西兰佛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将成为连接海内外佛教徒的桥梁和纽带。期待新西兰佛教协会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大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凤凰佛教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厦门云游寺院摄影展
       下一篇文章:世界宗教代表共赴博鳌亚洲论坛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