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赫梯人与他们的都城
发布时间: 2024/4/25日    【字体:
作者:特雷弗•布赖斯
关键词:  赫梯人 地上之门  
 


当游客走近赫梯的都城时,一副令人赞叹的图景将映入眼帘:一座宏伟的土制斜坡垒,长约250米,高约30米,由石灰岩铺制而成,在安纳托利亚强烈的阳光反射下,闪闪发光。它如今被叫作“耶尔卡皮”(Yerkapı),意思是“地上之门”。

 

这个现代名的原因在于,有一条地道穿过了这段斜坡垒(实际上是在斜坡垒以前修建的),如今被称为“暗门”,它为去往城外世界提供了通道。哈图沙还有很多其他的暗道(“暗道”一词源自拉丁语posterula,意思是“侧门或后门”),但这是唯一一条你仍然能够从中穿过去的暗道。这条通道由粗凿的石块层层垒成,每一层与下一层之间都有细微的重叠,这在技术上叫作“梁托”。完全一样的建筑技术在同时代迈锡尼世界的建筑里也能看到。在梯林斯(Tiryns)的迈锡尼宫殿中心有一段画廊,其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它就能提供一个极好的例子。这项技术源自赫梯世界,向西传播到安纳托利亚的爱琴海海岸,随后越海到达希腊大陆,这条路线并非没有可能。

 

这条71米长的暗门曾经用一对木门关上。它的实际用途仍然是个谜。入口门是一座城市防御工事的最薄弱部分,需要有城市防卫力量的保护,这样才能防止敌人的进攻。那这种暗道能否作为对围城部队实施突然反击的突破口?几乎肯定不行。对于任何一支围城部队来说,非常显眼的地下通道都太明显了,而且无论如何,对上面的保卫者来说,自城墙向外延伸得太远,这样就无法为反击部队提供火力掩护。你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提供暗门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建议吗?

 

让我们回到斜坡垒。从它的顶部,即在城市的最南端和最高的部分,可以看到整个哈图沙的防御体系。而且通过攀爬斜坡垒两端的层级楼梯就能进入到防御体系的这个部分。很明显,它的修建并非为了防御,而是为了作秀,即让都城的游客提前领略这座城市的宏伟和壮丽,不管他们是商人、外国显贵,或者是从事商业贸易的旅行者。

 

都城的最大范围覆盖了181公顷的区域,它是古代近东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防御墙长度超过9公里。围绕城市的外墙有6.6公里长,每隔大约30米就会有向外凸出的塔楼或堡垒。城墙的基底由粗凿的石块构成,部分石块高出地面34米。在此之上,泥砖墙将防御工事的高度扩展到大约8米,而塔楼则还要再高出数米。城墙和塔楼上装饰了圆三角状垛口,它有助于保护城市防卫者,让其免受敌人从下方的火力射击,同样也增加了整个防御综合体给人的难忘印象。特别是考虑到建造该城的崎岖地形,其防御工事蜿蜒至远处,当它们出现在游客视线里时,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建筑和工程成就,这个王国的力量和伟大得以彰显,其都城的防御能力也毫不逊色。

 

即使在今天,你也可以爬上耶尔卡皮的楼梯,它将带你到达这座城市的主门之一,即所谓的“斯芬克斯门”。曾有四尊狮身人面像装饰出入口,两尊面朝城里,两尊面朝城外的世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为他们提供了艺术灵感,但不同之处在于,赫梯的狮身人面像是女性(许多纪念性的狮身人面像都已经被发现于哈图沙和其他遗址,尤其是阿拉贾许于克)。不幸的是,在原来的位置上只剩下一尊狮身人面像,它是面朝城外的那一尊,而且磨损严重。两尊面朝城内的狮身人面像则保存得好多了,其中一尊收藏于伊斯坦布尔的近东博物馆,另外一尊在它被安排返还给土耳其之前,直到最近都还在柏林的近东博物馆。人首和带翼的狮身,这些混合的生物代表着神灵。我们知道这一点,是来自“内侧狮身人面像”头盔上的角(神灵的标志),它们几乎完全被刻画成了圆形,狮身末端是一根猫尾巴。它们面向下方的城市,慈祥地微笑。

 

人们可以从很多入口穿过该城市防御墙进入哈图沙,但斯芬克斯门几乎肯定不是一个普通的入口,部分原因是其楼梯狭窄,而这个楼梯又是从外面进入的唯一方式。在都城工作的考古学家们解释,门楼立有两尊内侧狮身人面像,这让它有一种神龛般的感觉;在特殊的场合下,祭司也许会带着神灵的肖像,穿过它而出现,斜坡垒作为一种巨型舞台,用于宗教仪式的庆祝,台下是聚集的人群。但对任何被允许登上其中一个楼梯的访客来说,大门将为其俯瞰整座城市提供一个绝佳的有利位置,这座城市被包围在自己的巨大防御工事中,这些防御工事看似延伸到了近乎无止尽的远处。

 

从你所站的地方,也就是哈图沙的最高点,整个城市的地形逐渐向下倾斜。那是一片崎岖的地形,到处都是巨大的露天岩石和山嘴,其间还穿插着平地、坑洼和大水池。当你的眼睛跟着崎岖的斜下坡向北移动,穿过一片砖木结构的建筑群,这时你就会看到,在更远的露天岩石之外还有一堵墙,它把该城市的另一大块区域隔开了。有很多我们称之为“暗道”的地下通道嵌入这堵城墙中,它们为城市两部分之间提供了通道——因此这道墙的现代名叫“暗道之墙”。

 

考古学家们如今把城市南面地势较高的部分称作“上城”,地势较低的北面部分称作“下城”。在下城的东南角有一块高地,今天被称为“比于卡莱”(“大的城堡”),它有自己的围墙。这是王室城堡,赫梯大王的宫殿所在地。在它的西北部,坐落着一个巨大的杂乱建筑群,它是赫梯世界最大的神庙,通常被称为雷雨神(天气神)的神庙,在最里面的壁龛里有两个神龛,相比之下,其余大多数神庙只有一个神龛。有鉴于此,它被认为供奉着赫梯万神殿里最重要的两位神灵——雷雨神及其配偶阿丽娜太阳女神。

 

当我们在更近的地方审视这座城时,我们将更详细地观察到其中的一些特征。但现在让我们回到我们原来的位置,即斯芬克斯门,然后从那里向下,走西侧的楼梯,到达这座城市毫无疑问的主入口。这是所谓的“狮子门”,两侧有两尊咆哮的狮子,位于斯芬克斯门的西北部。几乎所有到达该城的访客,不管他们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都要从这一城门进入和离开这座城市。在它的东侧以及斯芬克斯门的北边,有一片泥砖建筑,这些建筑类似坐落在上城不同区域的其他建筑。虽然在细节上有许多不同,但在概念上还是类似的,这些建筑是神庙,其内部的神圣结构就是用于存放赫梯“一千个神灵”的雕像。

 

所有的神庙都是由建在木质框架上的晒干泥砖构成。它们的墙面里外两层都要涂抹泥灰,而且至少有些神庙的内墙还会涂抹装饰。除了雷雨神神庙,神庙的大小范围从400平方米到1500平方米不等。所有这些神庙都有一个开放的庭院,这为去往门廊提供了通道,然后经由一系列前厅可到达最里面的神龛。这里是神庙最神圣的区域,因为此处存放着该神庙的神灵的雕像,它如真人般大小,或者更大一些,雕像木芯表面镀金镀银,故而闪闪发光。庭院则为崇拜神灵的仪式提供了场所。但出席这些仪式和真正进入神庙任何部分的人仅限于为神灵服务的祭司,当然还包括国王和王后,因为他们的职位是赫梯世界的首席祭司和首席女祭司。许多仪式和节日庆典活动,可能还包括王室加冕典礼,一定都是在神庙的庭院里举办的。

 

到目前为止,该城市一共发现了31座神庙(可能会有更多的为人所知)。除了最大和最重要的那个神庙,即下城的雷雨神(可能还有太阳女神)神庙之外,所有的神庙都在上城。在其已知的最近时期,这座神庙被断代到了公元前14—前13世纪,尽管在神庙平台下面,几乎肯定有更早时期的遗存。神像矗立在神龛后面的基座上,与希腊神龛昏暗无窗的内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神像可以沐浴在阳光下,而这些光透过几乎到达地板的窗户照射进来。毫无疑问,在适当的时候,安装窗纱可以为神灵提供隐私。

 

除了它们最神圣的空间、它们的神龛、门廊和庭院,赫梯神庙建筑群也还包括许多附属区域。就像近东其他地区的神庙一样,赫梯世界的这些神庙常常是杂乱的、多功能的建筑,相比之下,简单的、功能单一的对称性神庙则是西方建筑传统的一个标志,这从古典希腊时期就开始了。近东和古典的神庙都有一个内部的圣所,它存放着守护神的雕像,而神圣的仪式也在此举行。但赫梯人最大的神庙与其他近东地区的神庙也在他们的范围内包含了储藏室,它用于存放神圣仪式所需的服饰和设备,还有厨房区域,在此可以为神灵和祭祀准备面包、肉和其他食物,另外还有书吏人员和泥板档案的房间。

 

雷雨神神庙占地2730平方米,它是体现所有这些特征的典型例子。神庙一层本身就被至少82间储藏室所围绕,如果有两层或三层高,那可能会有200间房屋之多。毫无疑问,这些房间很多都是用于存放袍服、仪式器皿、乐器和其他设备,它们在与该神庙相关的典礼和节日中使用,而不用的时候,它们就都会被存放起来。有些房间则用来存放神庙的泥板档案,它们被放在木架子上,这些档案包含了很多从赫梯世界幸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文献,其中就包括国际条约和附属国条约的副本。神庙也会为书吏人员提供工作空间,很多与神庙相关的其余人员,包括被分配了各种神庙职责的俘虏们也同样会有这样的空间。其他储存区还有一些陷入地下的巨型陶器。数百个这样的陶器已被发现,每个容量都高达2000升,它们所含之物包括诸如谷物、豆类、油和酒等食物。屠宰场和烘焙坊肯定也出现在神庙建筑群里,它们为众神提供献祭的食物,同样给神庙职员维持生计。以神庙本身为核心的建筑群总体面积超过14,500平方米。

 

在哈图沙与赫梯世界的其余地区,许多神庙的规模都比较小,除了纯粹神圣的和仪式性的功能以外,它们都有一系列相似的功能。在哈图沙许多神庙里发现的泥板表明,这些宗教机构通常拥有粮食生产用地,这让它们能为赫梯的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些机构本身有时出于再分配的目的,也会为自己至少一部分产品提供贮藏的设施。

 

总之,赫梯神庙的功能在复杂性上非常像中世纪的修道院,它们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既有世俗性,也有宗教性。

 

鉴于赫梯世界中的岩石具有特殊的神圣意义,上城内有几个巨型露天岩石,尤其是那些如今被称为萨里卡莱(Sarikale,土耳其语意思是“黄色的城堡”)、耶尼杰卡莱(Yenicekale,“新的城堡”)和尼桑塔什(Nişantaş,“有标记的岩石”),它们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的位置在城市平面图上都已标明,它们曾经被包含在建筑群里。因此,萨里卡莱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砖石和一个蓄水池的遗存,而在耶尼杰卡莱,你仍然能看到一段保存完好的7米高墙;高墙内的建筑群被建造在露天岩石的平顶上。在耶尼杰卡莱的南面,靠近哈图沙的最高点,人们挖了五个池塘,用作城市供水的蓄水池。

 

在尼桑塔什的遗存中,值得注意的是两尊狮身人面像的残片,它们和耶尔卡皮斯芬克斯门的那些狮身人面像一样,都被雕刻在入口门里。通过一个斜坡可以到达此门,该斜坡通向了露天岩石顶部的大型建筑群。在最后一位国王苏皮鲁流马二世统治期间,一段长长的象形文字铭文被刻写在露天岩石的一侧(因此土耳其名字叫“有标记的岩石”)。这段铭文如今风化得很严重,几乎难以辨认,可能是列举了苏皮鲁流马(二世)统治时的主要成就。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岩石建筑群是宗教机构的所在地,也许就是赫梯文献中所说的“石峰”建筑物,它与对去世国王的崇拜有关。

 

我们还要为所有这些特征(它们突出了都城格外神圣的特点)增加两个池塘或人工湖,它们的堤围已铺好,用泥灰抹的防水底。所谓的“1号池塘”,表面积有60×90平方米,有一道坝将其与稍小的“2号池塘”隔开。这些池塘由很多泉水供水,因此是城市供水的一部分,它们也具有神圣的意义。这一点由两个拱形洞室表明了,其中一个位于1号池塘的西角,另一个在南角。这两间洞室偶然为我们提供了近东已知最早的拱形石制结构,它们被发现于1988年,刚好就在王室卫城的南边。

 

2号洞室”因其保存完好的浮雕和铭文而备受关注。浮雕描绘的是一位神灵——太阳神和最后一位赫梯国王苏皮鲁流马二世;铭文记录的是苏皮鲁流马在安纳托利亚南部和西南部的军事功绩。虽然这曾被认为是苏皮鲁流马的墓室,但学者戴维·霍金斯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一建筑是作为通往地下世界的象征性入口——赫梯文献中称之为“卡什卡库尔”(KASKAL. KUR),学术界对此也广泛同意。在这里举行宗教庆典仪式是为了纪念神灵,通过这种方式,建造的洞室与人工湖相连,这样不仅在实际用途上可以为城市供水,还与古代世界很多地方的湖泊和泉水一样,为去往地下世界提供了通道。

 

在下城的东南末端,如今被叫作“比于卡莱”的高地上,有一座大型建筑群,尽管没有铭文来识别,但它肯定是赫梯大王的宫殿。这就是赫梯世界的心脏。它受到了严密的保护,一道加固的防御墙将它与城市的其余部分隔开,它的占地面积约31,185平方米。今天它的遗迹大多可以追溯到其最后整修的阶段,大约是公元前13世纪末期。获准经由南门进入该建筑的人(前来拜访的显贵和外交官,宫廷人员,等等),要通过一系列的庭院,这些庭院由门道连接,并由柱廊和成组的房间环绕,它们通往宫殿的各个部分,包括巨大的“会客厅”。国王在这个“厅”里上朝,会见来自外国国王的使节、附属国的统治者和他的高级官僚以及军事领导人。它可能位于第二层,在一个中央大厅之上。在东南方向的“低厅”周围有很多建筑,它们可能为大部分重要的宫廷官员提供了住所,为贵宾们提供了客房,为国王的专属保镖“持金矛者”提供了住处。国王大家族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也都住在宫廷区域内,而到了公元前13世纪,当你考虑到这个家族的所有旁支时,他们的人数就会很多了。

 

尽管宫殿很宽敞,但肯定还有很多影响较弱之人,他们与宫殿有关却又住在宫墙之外。但住在哪里呢?到目前为止,很少有这座城市的居民区公之于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位于下城,靠近雷雨神神庙,因此它和宫殿处在一个便捷的交通距离范围内。它似乎是一片精英住宅区,有多室住宅,一些还有自己的管道系统以及烤炉和开放式壁炉。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住宅带有露天内院,后来被前厅房屋取代,生活区完全被屋顶覆盖。就像神庙一样,这些房屋由泥砖建成,建在了木质框架上,屋顶平坦,且由泥灰覆盖。

 

我们可以想象,这片区域主要居住着官僚、祭司、核心安全和防卫部队(上城已曝光的方形建筑可能是军营,靠近萨里卡莱露天岩石),还有技艺最高超的专业工匠和艺人,他们的服务对于赫梯社会的物质维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泥瓦匠、农工和农民等其余社会地位较低之人生活在城外,毫无疑问是在很多周边的乡镇、小村庄和农庄——它们聚集在离城墙足够近的地方,以便在受到敌人进攻的威胁时,其居民能够进入城墙内。但到目前为止,考古调查尚未确定此类外围社区的存在,很可能它们的痕迹太小,很难被发现。

 

哈图沙大约有900015,000居民。对于一个伟大的近东王国的都城人口而言,这些数字似乎极其保守。但如果它们接近事实,那可以用这样的事实来解释,即哈图沙主要是一个行政管理者、外交人员和祭司的城市,它没有重要的贸易中心或者商人阶层,也没有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活动。在帝国存在的最后数十年里,当上城最南端部分的一些神庙被废弃时,这一点开始有所改变。它们的遗址被很多较小的住宅和作坊占据,因为有更多的较低层人群设法在此重新安居,他们原本住在城墙外面。他们不再相信国王的军队能够为没有防御的居住地提供保护了。

 

除了宗教和行政作用,哈图沙在赫梯国家还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即作为一个谷物存储和再分配中心。于尔根·泽赫(Jürgen Seeher)团队的考古挖掘揭示了两个主要的存储建筑。其中一个在一条又长又高的山脊上,它位于下城的东北部,被一条深河谷隔开。它今天被称作“比于卡亚”(“巨石”)。在赫梯时代,它被一道坚固的城墙包围,时间断代到公元前13世纪。泽赫在此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谷仓,时间可向前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泽赫的考古挖掘显示有11个地下矩形坑。这些坑或地下贮藏室主要用于储存谷物,主要是计划在都城和国内其他地区进行重新分配的单粒小麦(一种有壳或颖片的小麦)和大麦。

 

泽赫的考古挖掘还在下城发现了同时期的第二个存储建筑。就在“暗道之墙”的后面发现了32个半地下洞室,它们分成平行的两排。这些设施里储存了数千吨谷物,主要是大麦和一些小麦(单粒小麦),如果有必要的话,在没有氧气和害虫的环境下,它们可以保存数年之久。在赫梯国内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谷物筒仓,毫无疑问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这些储存设施不仅保障了赫梯国内当年的食物充足供应,而且肯定也对以后关键时期的粮食供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样可以预防因敌人行动、干旱或其他破坏性气候条件而导致一个季节或者连续几个季节的粮食歉收。

 

很多大门都有穿过城墙进入城市的通道。有三个特别突出,它们都在上城的南端。它们分别是也许为典礼表演提供背景舞台的斯芬克斯门,进城的主要公共入口狮子门,以及在狮子门直接对面、城墙东部的勇士神之门(有时被不恰当地称为“国王门”)。正如我们在第十八章所指出的,这些特色的最后一个是高2.25米的浮雕,它位于大门内侧,描绘了一位勇士,戴流苏头盔,身着短裙佩短剑和战斧。

 

当夏尔·特谢尔在1834年偶然发现这幅肖像时,他完全迷惑不解。在随后的岁月里,人们对它做出了多种解释。没有胡须的面颊、凸出的乳头以及柔和圆润的胸部轮廓让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位女勇士。如果是这样,这个奇怪的地方也许就是亚马孙城!这个观点经常突然出现,但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证实(也许你正考虑重提这一观点)。这个肖像很有可能代表了沙鲁玛神,它是赫梯倒数第三位国王图塔里亚四世的保护神,也是在他统治期间被雕刻的。他的神性可以从其有角的头盔上看出来。

 

注意一下,该神灵出现在大门的内侧,并将自己的左臂高举,还握紧了自己的拳头。我认为,这是赫梯的军队出发征战时,行军所经过的大门。握紧的拳头让我想起今天的运动选手,他们握紧自己的拳头,作为胜利的标志,或者是对仍然有待实现的胜利的信心。我相信,该神灵是在向离别的军队发出辞行的信号,并保证胜利将属于他们。当然,这个大门也可能用作其他目的,例如外交使团的辞行地点,或者一位国王由此动身进行宗教朝圣,去往国家的圣地,或者为了宗教巡游。

 

5号神庙遗迹就位于附近。它是哈图沙最大的神庙之一,并不比“大神庙”小多少,而且像“大神庙”一样也有两个内在的神龛,这表明它供奉着两位神灵。我认为,这也是雷雨神和阿丽娜太阳女神的一座神庙,并且间接地与勇士神之门相连。也许在此处有一位将要离去的国王,当他要踏上自己的国外冒险之旅时,在神庙最里面的圣殿里,他向这些神灵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在离别的大门处,他将收到来自这些神灵之子沙鲁玛神的最后欢送。

 

还有其他的建议吗?

 

今天当你参观哈图沙时,经过坐落在“大神庙”南面的售票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完好无缺的城墙,它长65米,包括两座有雉堞的塔楼,相隔2025米,侧面有三段幕墙。它是你参观这座城市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道主菜。但它是一个重建品,只有十多年的历史。

 

2003年到2005年(总工期超过了11个月)的一个项目中,于尔根·泽赫指导着在哈图沙工作的考古团队,在地方当局和65名工人的协助下,建造了这段城墙。它所用的泥砖是以考古学家认为的传统方式制作,每一块砖都是手动铺设,没有借助机械设备。赫梯城墙和塔楼的小泥土模型以及其他证据均来自赫梯时代,它们被用作此次重建的基础。炮塔城墙建在了被叫作台柱的石头基座上,在地平面以上最高达8.3米,塔楼则有12.8米。“炮塔”这一术语指内外层平行的墙体(每层厚达1.52米),就像现代房屋中空心砖的双层平行方式,彼此之间通过交叉墙连接。这些交叉墙所形成的洞室被称为瓮厅。在其他防御系统里,瓮厅被用作食物和军事装备的储藏间。但在哈图沙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而在重建的防御工事里,瓮厅则用泥土给塞满了。墙体的宽度,包括瓮厅在内,大致在35米之间。泥砖本身由壤土、麦秆和卵石调和而成——主要是为了确保砖块干燥时不会裂开,或在压力下碎裂。它们在木框模具中定型,大小尺寸是45×45×10厘米。每块砖的重量大约34公斤。

 

制砖在一年中最干燥的时候进行,从6月到9月。当然,即使在这些月份里,暴雨有时也会来临,当乌云开始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大片的塑料就会被用来盖住新制好的砖块。赫梯人非常有可能在相同的月份里制作他们的砖块,当有降雨威胁时,就用麦秆席来覆盖它们。项目组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根据温度和其他气候条件,这些砖块在室外阳光下要加工贮藏12天,才能达到最大的强度。然后这些砖块可以储存起来或直接放在墙上的位置,用壤土灰浆砌抹。我们在一些加工好的砖块上通过驾驶重型车辆进行了压力测试。一辆满载石头的拖拉机无法对其造成任何损坏。只有当一辆压路机开到上面时,砖块才会开始出现裂纹。

 

总的来说,重建的城墙部分大约使用了64,500块泥砖(每天制作的泥砖在328720块之间)。事实上,这只代表了哈图沙总防御系统的0.6%,由此可以对赫梯人所从事工作的规模有一些了解,他们没有任何帮助,例如在现代重建中使用的卡车和水车(需要超过1000吨水),这些工具把材料运送到了制作砖块的地方,然后再运到铺设地点。现代重建中的砖块是在现场制作的。在赫梯时代,它们必须在距离该城市大约1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制作。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一旦砖块就位,它们必须涂上灰泥——可能是含有一定量石灰的一种壤土。这非常重要,因为泥砖结构的最大威胁就是风吹雨淋的侵蚀。一旦用涂抹灰泥来保护,泥砖结构就能持续很长时间——只要灰泥本身常常更新就行。持续维护赫梯城市的防御工事以及王国所有的泥砖建筑,不管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这都肯定会严重消耗可用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遇上一年的某个时候,很多健壮的人需要在远征中服兵役,以及为王国的食物供给进行生产劳作。

 

重建项目在很多方面都被证明是极为宝贵的。当然,它的一个动机是为了吸引游客来到这个遗址,此处相当缺乏很多其他古代遗址都拥有的古代遗存。但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赫梯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城市,他们在建设自己的防御工事和其余建筑时所采用的实际技术。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赞赏赫梯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们把自己的都城提升成为近东世界的伟大名胜之一。

 

本文选编自《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

勿食我黍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迦南的负担,“古希伯来法史中的游牧与定居”开题
       下一篇文章:俄罗斯:借力于东方崛起,眺望于西方归宗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