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主教会为何把基础薄弱的广大乡村作为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
走进这些乡村小学你会发现很多你不知道的秘密!
一,民国时期天主教会把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广大乡村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天主教会先后开办震旦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工商大学的著名高校, 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民国时期天主教会把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了中国教育基础薄弱的广大乡村。
晚清民初以来,中国社会内讧不断、战乱丛生,灾荒连年,广大的农村地区民不聊生,给农村教育带来冲击,由此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失学儿童。
天主教会在中国,经过社会实践和考察,投入巨额资金,在广大乡村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天主教会乡村学校星罗棋布,发挥重要作用。
1903年,他与家人移民到美国。后加入玛利诺会。1923年晋铎分配到广东江门教区,两年后转到嘉应。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民国年间天主教会的这些学校逐步改为普通小学,对社会开放,学制和课程与普通小学相同。
二,根据社会实际因地制宜,开设各种课程
民国时期,天主教利用教会之所长,因地制宜,顺应社会发展,大力兴办中小学,在推动中国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数天主教会的乡村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当地的贫困家庭,教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接受,使贫困乡村的孩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教会学校考察社会需求,开设的学习课程有文学、数学、地理、历史、簿记、家政、绘画、音乐、速记、编织、刺绣等。
1923年,江能士神父与阳江多默学校学生在多默学校合影。
江能士神父出生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三十四岁时(1918年)进入玛利诺会,后派到江门教区多年,曾在阳江、化县(即化州)、台山等地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台山上川岛被日军逮捕并杀害,时间约是1924年12月14日。
这些天主教会的乡村学校,聘请外籍和本地优质教师任教,讲授现代生活方式和家事知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代以来,天主教会传教士怀着极大的宗教热情来到中国,同时带来了现代科技理念,为了更好地传播宗教思想,,他们在创办了教会学校的时候非常重视融入现代教育思想。
教会学校因为它在体制、 机构、计划、 课程、 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 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根据1921-1922年“中华基督教教育调查团”的报告,教会学校除了开办包括幼儿园、初等和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大学、医学学校以外,还开办盲人学校、聋哑学校等。
保尔胡斯教会学校的学生在阳江,1924年。
保罗胡斯神父出生于加拿大圣休斯,1920年加入马利诺传教会。1922年,他被派往中国。
比如1935年天主教会办的圣心护士职业学校所设课程,不仅有法文、解剖学、个人公共卫生学、营养学、药物学、小儿科学、急救学,还有病理学、细菌学、鼻喉科学、眼科学、理疗学、产妇科学、护理学和医务等课。
天主教会在乡村还引入音乐、体育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四,天主教会的乡村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篇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 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民国时期的天主教会教会教育 ,早在1912年天主教所办的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8万人,1920年,天主教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4万余人。
到了1926年全国有基督教小学5000多所,而天主教小学达到9000所,中学200多所,两者合计,共有学生80万名 。
费尼神父和学校的男孩们,可以看到外面的院子里摆着秋千。费尼神父出生于纽约州奥尔巴尼,1930年2月加入马利诺修会,同年6月他被祝圣为神父,随后他被派往中国南方。
民国时期,天主教利用教会之所长,大力兴办中小学,在推动中国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都是从这些教会起步,开阔眼界,最终走向世界。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