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乡村教会印象
发布时间: 2009/5/7日    【字体:
作者:许愿
关键词:  宗教 调查  
 

 

                                         许愿
 
                       
    笔者因学习关系长期参加城里的团契,逢节假日回家则去一家乡村教会礼拜,因此对这两种类型的教会都有较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对二者的差异有亲身体会。文中提到的事都是笔者亲身经历,发生于这许多年的不同时候。这次为撰写本文,又特意跟教会里的几位弟兄姊妹交流了一下,因“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影响,笔者不能更深入了解教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所有材料仅限于作为一名普通信徒所见。但通过交流还是补充了一些材料,并向他们求证了结论的可靠性。
 
    影响这家教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中缺乏领导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与教会成立背景有关;而会众知识水平较低应该是农村教会的普遍现象,本文提出来只是比较详细的分析了这一特点如何表现在教会生活中并影响了教会的成长。但是文中也特别指出,这家教会的信仰很纯正,圣灵的工作即使在没有很高的文化、没有神迹(或者说很少有神迹)的情况下依然在进行。最后,本文简要分析了教会在村里的影响。

    一、教会简介
 
    这家乡村教会位于村边上。单就周围的房舍来说,它位于低处。只东北两面有邻居,朝西是一条已经几近废弃是陡坡,朝南就是峭壁,峭壁下是村里的庄稼地。所以就整个村子来说,它又位于高处。因为这一带的老房子都是依地势而建,没有做整整齐齐的规划,这个院子两面相邻的人家都把街门开在相背的方向,所以这儿更像是特意分别出来的一处地方。我去了两个邻村的教会,不管聚会点是教堂还是某个人的家,都在村边上。县里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都在城市边上。不知只是巧合还是很恰当的反映了如今商业极其强势,宗教生活需要分别出来的事实。这院子现在是一个老姊妹的。几年前老伴儿死后,儿女们要接她到新房里,她没有去,就在这里守着教会,给弟兄姊妹们烧个炉子,扫扫地,做点儿热水。
 
    教会成立十年有余,当初只是因为这村有了几个基督徒,每次往外村跑不方便,所以立了个新点儿。比起整个形势来,它的发展不算快,4000来人的村子至今基督徒总共有40人上下,年龄分布比较均匀,老中青大体上各占三分之一。邻村的几个人也常过来。
 
    二、教会结构特点
 
    跟成立背景有关,这家教会没有明确的带领者。几个信仰较好又愿意侍奉的信徒,有一些简单的分工,如会计、领诗人;如果需要组织活动,几个执事则一起合计来开展。会计虽然设了,想必用处不大,因为据了解,会众的奉献远不到所得的十分之一。一些时候会有不入账的奉献,比如过年为教会买春联,有工人(市里派来做耶稣的工的人)的时候从家里带些吃的。逢年过节可能奉献的人相对多些,这很像有民间信仰的人的做法。有一次我去聚会,开始不久,一个老姊妹进来,说:“拿钥匙开一下那屋门吧,逢年过节的,我去给神奉献个钱儿。”奉献完没有参加聚会就走了。虽然正值年忙的时候,那天去的人很少。很难评价这样的奉献方式。不知道这是旧皮袋装了新酒,还是没有新皮袋——没有以色列献祭的那些节日——的缘故。

    领诗的是一个中年弟兄。据说他也没学过音乐,到教会以后能识谱了,没有工人的时候他就教大家唱诗。后来有一段时间他停止聚会了,结果竟又不能识谱了。不知是不是有这个原因,他又开始聚会,也又开始领诗了,直到现在。其他弟兄姊妹有去市里参加活动学了新歌的,回来也教。会众会把每首歌歌词都记在本子上,而那上面几乎不记讲道,这和城里的教会尤其是年轻人的聚会正好相反。诗歌在他们的生活中分量很重,就像经文对有文化的城里人。尤其是姊妹,很爱用歌词表达思想。有一位老姊妹说她看到邻居发了毛巾被,不由得羡慕,就想起了“主耶稣里什么都不缺”,唱着唱着心里就亮堂了。外向一些的人在果园里干活都唱:“神啊,赐福于我吧”。他们也记经文,但生活中还是诗歌歌词通俗易懂易记,承担着更多的教化功能。
 
    三、没有牧者的缺陷
 
    教会到一定阶段后,没有牧者,将成为其成长的障碍。缺陷之一是教会的需要得不到及时解决。周日聚会虽然有市里教会派的讲道人,但无法弥补这一缺憾。一来讲道人的题目选择并不能针对本教会需要,二来讲道受时间限制,形式意义更重一些。即是说,人们更注重来聚会了,而不是讲道如何应用于生活。这表现在没有提问环节(城里聚会多数也没有,但是有会后交流、讨论、学习之类的)。讲得好的下面可能不时有笑声,讲得一般的聚会就静静的,仿佛就等讲员说“我们来做个祷告”。有一次我听的时候一直在想这里讲得很对,那里不好,或者不清楚,很想跟大家交流。可是一讲完人呼的一下子站起来,祷告后就散去了,感觉很突兀。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姊妹说:“虽然讲道人说‘你一个人去了天堂,家里人都不在,你脸上有光吗’,我可不愿让俺家里人都上去。现在我看到他们还烦得不得了,以后还要一直见呢?”如果这位姊妹跟讲道人交流一下,必然更有利于澄清问题。又一次我在教会,一个老姊妹来了就抱怨老头子把家里砍下来的树按柴火的价钱卖了,另一位姊妹就用各种合宜的话相劝,劝她放宽心。她讲了一件事,说一户人家婆媳按月轮流交水电费。结果轮到婆婆交的那月媳妇就尽着力量用电器,轮到媳妇交的时候她就一省再省,两个人交的水电费能差一半。姊妹是想说钱的事别太在乎,气坏了身子不值得。老姊妹却说,“人家再花得多那是花在儿子身上,俺老头子傻乎乎的把钱都给别人了。”姊妹又有别的话相劝,最后老姊妹高高兴兴的跟着老头子走了。我举这例子是因为我当时就很佩服那位老姊妹的反应,能精确地分辨姊妹讲的故事跟自己所处的情境的差别。如果会众在更多时候这样倾听和辨别讲道人的话,效果一定很好。

    没有牧者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教会里的各种观点很松散,即使是明显错误的观点也无法消除,大大阻碍了互相的勉励进步。几个差不多同时间成长起来的弟兄姊妹对圣经了解的多少相当,很容易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在错误观点出现的时候也没有人敢于及时提醒纠正(这跟接纳不同的理解是两回事),这不光是碍于面子,有时也因为持正确观点的人也很担心自己出错,带错了路。往往是,一个人说了什么,及时迅速的做出正面的回应比较难,但意识到问题并不难,结果当时没人吱声,事后也没人感觉有责任去弄清楚这个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存在与他们寻求圣经真意的途径很少有很大关系。
 
    四、知识水平较低的影响
 
    教会的另一个特点大概也是农村教会的普遍特点,就是会众知识水平较低。这里我想说一下知识水平怎样影响到他们的信仰生活。首先是讲道。没有细致的分析,较深的体会,讲道容易不着边际。或者只是陈述事实,没办法把事件的意义讲清楚。即使讲到意义,也过于笼统,让人不明白事件和意义怎么联系起来的。这样会众听多了许多话都记住了,却并不理解。其实他们是很渴望更深认识神的话的。有一次读箴言30章,“谁升天又降下来?谁聚风在掌握中?谁包水在衣服里?谁立定地的四极?他名叫什么?他儿子名叫什么?你知道吗?”一位弟兄问这究竟怎么解释。有人回答说,这讲的是神的大能呗,除了神谁能呢?这位弟兄不满意。他知道这是讲神的大能,但总觉得有什么没讲清的。那天恰好有一个从外面来的受过很好教育的人。那人试着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看我们能控制生产线,我们很清楚材料怎么从一边进去,顺着生产线出来。但是我们看不到风是怎么吹的。”“是,咱们看风就是乱刮的”,一位姊妹说。“是。但是神看风就像我们看生产线一样,他掌握风也像我们掌握生产线一样。再说衣服包水。我们不能用衣服包水——当然用雨衣也能,但是不能那么看圣经,一般的说,我们不能用衣服包水。”“都漏了。”“是。但是神能。你看天上的云,可以说那就是神的衣服,云里包的全是水……”这回不光那位弟兄满意了,大家都感觉这样讲解好多了。那人又接着说:“你看作者用了这么多问句,其实并不是想问我们。这就像一首少数民族的歌里唱的‘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谁帮咱们得解放,是谁……’等等,最后说……” “就是毛主席,共产党”,一位姊妹接上了。“对。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忘了毛主席,共产党,同样,作者这样问也是让我们不要忘了那位神和他的伟大作为。”这虽然不是讲道,但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怎样讲道比较好的例子。如果点到“这是讲神的大能”为止,就显得太空洞了。

    其次是分享。分享中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出发点不同,会说出不同的、看似矛盾的观点。很多时候没有人能很好地把这些观点进行整合,区分出两种观点各自的适用情形。结果好像是各说各话,得不到造就。比如一个弟兄说一位讲道人问谁每天过祷告生活,二十人中只有三个人举手。这位弟兄感慨的说那三个人生活就是合主心意,一位姊妹反驳说这得让主鉴察,并举出了法利赛人的例子。两人说了几个回合感觉都有道理,不了了之。还有一种情况是做出了错误的区分,没办法说服人。比如分享中谈到神的公义。有人疑问,有人拼命干活还是穷有人不干活也富,有的地方水多得到处流,有的地方没水喝,为什么说神是公义的呢?结果有人说,神是公义的,但不是公平的。但到底怎么区别也没有讲清。又有人说,神就是公义的,就有人该穷有人该富。
 
    第三,知识水平低也容易成为他们的借口。有人说,咱们这些吃奶的就这样了。这种心理表现在很多地方。前面说过,教会的奉献做得不好(原因当然很多),这是每个人心知肚明的。但是会众并不是想怎样改进,却是用这件事作为他们信心小的证明。“咱们的信心就是小,就说奉献吧……”。感觉像过去讲越穷越光荣。这次我发现几个公祷人的祷告词也变了,以前是说“这样不配的祷告是奉主耶稣的名求”,现在变成“孩子这样的祷告不配,不敢靠自己,乃是奉主耶稣的名求”。比起世人不承认有罪来,他们过于承认自己有罪、愚妄的一面。当然,我们如何认识并痛悔自己的罪和愚妄都不过分,但这不是神的心意,神是愿意我们悔改成圣的。所以经常说“多少时候咱就是愚妄人”不如关注怎样向神求智慧。因为说得变成了口头禅似的,既不加深自己的认识也容易越来越没有痛悔的意思。
 
    虽然知识水平低,但大部分信徒是识字的。他们的一个很大的限制是没有资源。买书或光盘都很少,不过比起几乎不买书的村里人来,他们在书上花的钱还是算比较多的。有人也听福音电台,但是信号不太好。最近一位弟兄买了电脑,正在积极学习使用网络。已经邀请弟兄姊妹到家里听视频讲道了。期待以后这样的事越来越多,有了比较丰富的资源,以后一起读经分享的时候或许内容会更丰富一些。
 
    五、低知识水平下的纯正信仰
 
    知识水平低不等于说他们信仰糊涂或者不长进。尽管存在缺点,但他们信仰很纯正。教会里普遍气氛比较温馨,有几个弟兄姊妹言语含笑给人印象很深。会众也一直都明白:信神不是为了求世上的福气,求健康顺利,尽管他们对于如何正确积极的求还没有很好的认识,也没有把今世与来生联系起来的概念。知道上天堂的条件是爱神,爱神就是遵守他的命令,但是对如何遵守又很模糊。即使这样,圣灵的工作依旧在进行。一位姊妹说她信了好几年,以前一直稀里糊涂的,最近两年好像明白了,她知道这是圣灵的带领,不是听谁说了什么就能明白的。她的确很容易领悟神的话,也很顺服。其他弟兄姊妹对主在他们身上的作为也很清楚,很感激。他们会讲自己对神对教会认识的改变,很多话虽然表达不好,但看得出,他们为自己的一些理解、领悟很是高兴。几个年老的人在一起谈论死时很安详,很自然。有一位姊妹说她老伴最近身体不好,但她还是很感谢神一直保守他到现在,也一直在祈求神把他们两个人一起平安接去。同时她也愿意神按他自己的意思行。

    六、基督徒品行对社群的影响
 
    在村里,一个基督徒的好品行可能不会吸引周围的人进入教会,不好的品行却是阻挡别人认识基督的关键。跟人传福音的时候,强有力的质问是:“信耶稣就她那个样儿?”就我听到的,两个姊妹在孝敬老人上做得不好在邻居中是出名的。另一位姊妹则跟自己的儿子儿媳关系很僵。这不能不说是教会的缺欠。这样的情况发生跟前面提到的原因都有关系。一是教会的讲道笼统的多,精细地针对生活的少,结果空学了一些教条,生活的改变很少,甚至教会内外像两个人。教会里说的是耶稣的话,生活中用的还是世上为人的方式。比如孝敬父母,没有具体的指导。而有困难的姊妹也不会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跟大家交流,反倒振振有词的说:“耶稣的教导看着容易,没有一条好守的,就说孝敬父母吧,谁敢说他做到了?清官难断家务事,一点也不假。像人家市里面分开住可能好一些?我不知道。”另一位姊妹则说教育孩子太难,并得出结论好孩子不用管,有的孩子怎么管也改不了。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好像谁也犯不着说谁,谁也无需改正。

    这也和村里人的性格有关。可以说,圣经的教导:谦卑、温和、忍耐等等是和村里人的性格相悖的。按照村里人的话说,谁离了谁也要过呢,相互之间尤其非亲非故的村民之间,好就好了,不好拉倒,这样性情相投的自然聚到一处,性情不投的大不了不相来往,每个人的性子都没有改变的必要。夫妻之间一方可能主动做出让步,结果往往是另一方保持了原来的坏脾气。总之,村里人很难有机会学习有意磨练自己的性格以学会和别人正确的相处。这样,即使在教会学了一些教导,他们也发现改变自己很难。不会在这方面求助于耶稣,倒是更有说的了:“耶稣就是来救罪人的”、“人性是罪恶的”等等。教会的教导没有改善人际关系,反倒有可能使之恶化。信教本来就是容易引起冲突的。骄傲加上自以为正确最容易伤人。有一个儿媳本来和婆婆关系不太好,信教一段时间后老人的女儿也信了。一次吵架时媳妇竟说:“你闺女也信了,以后看谁给你上坟(有的基督徒主张不应该上坟)?”
 
    不过这是极端的例子,总的来说,村里信徒和非信徒之间关系并不紧张。非信徒即使不认可信仰,也不会因为别人有信仰横生事端。而且村里有各种信仰的人渐渐增多,大家也很习惯了,只是相互之间说这个话题的很少。大部分人相信不管什么教都是教人学好的。宗教在人际冲突中的角色只是说,在跟信仰无关的事上发生冲突的时候,非信徒会以信仰责难信徒:“还信教呢,就这个样儿?”这的确也是基督徒的困惑。因为有时候这样的指责是不合理的,而有时候即使信徒有错,也不愿意被人这样指责,给耶稣丢脸。他们可能觉得信教而没有完全改变是很正常的,但这样的辩白似乎很苍白。
 
    七、总结
 
    这家乡村教会存在两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牧者和会众知识水平较低。这两个因素阻碍着教会的成长。但是不容否认会众的信仰很纯正。只是由于指导实践的讲道的缺乏和村里人的交往特点导致信仰与行为之间还没有很好的连接,这大大限制了教会自身的成长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力。
 
 
                            (本文为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法治信仰:“法律信仰”之重构 \贾永健
摘要:"法律信仰"理论存在缺陷的原因是将"law"替换成了"国家制定法",并曲解了伯尔曼的…
 
欧洲市民社会的理性宗教问题——左派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 \黄江
摘要:根据从海涅以降的传统看法,德国浪漫派的固有形象始终是作为一种反动文学的代表…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 \刘吉涛
摘要:发生于16世纪亨利八世治下的宗教改革,被誉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乡村宗教与生态——香花村调查随感
       下一篇文章:我国居民信仰状况与传播渠道研究——对成都、重庆、晋江三地的调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