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试论当代民间信仰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09/12/31日    【字体:
作者:陈瑶
关键词:  民间信仰  
 

                                         陈瑶

 
[内容摘要]当代社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许多民俗文化现象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民间信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复兴的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出现了时代性的变化:个性化神灵的锐减;普世化;市场经济行为的大量渗入。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符合民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复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为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
 
关键词:民间信仰;民俗;神灵崇拜;文化变
 
                                    一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1]是流传在民众中的信仰心理和行为。它的内容繁杂,崇拜的对象包罗万象,大体上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及相关的禁忌、巫术。当代社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生产向工业化、高科技发展,传统耕作方式、传统农具退出日常生产;生活西方化,传统民居荡然无存,民族服饰沉入箱底;岁时节日的淡化;民间工艺、艺术的萎缩、退化;传统行业的消失,行会组织的解散……大量的民俗文化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民间信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复兴的热潮,它主要表现在大量寺庙的修建,地方庙会的重开,宗族、家庭祭祀仪式的恢复,阴阳八卦、算命问卜、堪舆风水等行为的日益公开盛行等等。

    如何解释民间信仰与其他民俗事象出现的这种相悖的变动呢? 这是因为生命的意义,生、老、病、死、命运的主宰,宇宙本质等与人类历史共始终的某些哲理问题,至今仍在困惑着人们。当有的人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时,皈依宗教往往是一种最易求得解脱的方法[2],而传统的民间信仰成为中国人很自然的选择。另外,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之感增强,社会力量被当成是不可抗拒的、异己的一种力量的观念,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这也可以说是民间信仰复兴的另一个原因。还有,国家宗教政策的相对放宽,也给了民间信仰以复兴的空间。

    当代信仰民俗的复兴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它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变化。
 
    1. 具有个性化功能的神灵减少
 
    中国人信奉神灵,无不是有求于它。人们给神献上丰厚的贡品,为的是换取神的庇佑,满足自己的需求。为能发财,供奉财神;为求得子嗣,向送子观音求拜;为治好病,去拜药王庙;天旱了求龙王降雨;水涝了向河神上供;虫咬庄稼了则请虫王处置。家中各物也都有专门的主管者: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床有床婆;社会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供奉的神,为的是各自行业的兴旺。这众多的神灵各司其职,提供了满足人们各种具体实在需求的机会。
 
    如今,那些掌管一方领域,具有个性化功能的神灵,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信仰范围。现在妇女生产时都在医院里,难产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在生育信仰活动中供奉的催产娘娘、助生娘娘,此时都失去了虚设的作用,被医生的实际作用所取代。[3]在消灭了天花、小儿麻疹之后,痘疹娘娘之类的神灵没有了用武之地。人工降雨的实施,水利工程的兴建,龙王和雷公再也无需忙着布雨。“神是一切无法回答问题的答案。”[4]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从根本上了解诸多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有了相对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时,神也就成为了多余的“答案”。人们不断强化崇拜那些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神灵的同时,却迅速地淡化对那些越来越失去实用价值的鬼神的崇拜。
 
    神灵增加或减少都应人们的需要而定,这是民间信仰功利性特征的表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产生于人们对未知领域的不安而出现的神灵,受到了科学的巨大挑战,许多神灵失去了受敬奉的地位。不过,幸存的神灵依然有着自己牢固的领域,因为人们不能预见,无从准备和支配什么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努力与成功之间不成正比的存在,使得神灵能在当代继续发挥着对人们所起的精神慰藉作用。
 
    2. 民间信仰的普世化
 
    现代全球宗教出现普世化趋向,有所谓“普世主义神学”,是指信仰、教旨要超越某一个正统宗教体系而扩大到全世界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去。[5]笔者认为,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同样具有普世化的趋向。中国的民间信仰经常都是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其实并不缺乏世俗、普世的因素,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提高,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信仰的神秘色彩也逐步淡化,以往的一些特殊集会、神秘仪式、宗教场所,正逐步走向人们,进一步渗入普通的生活中。各地的庙会,娱乐活动占很大的比例;一些地方的庙会几乎成为纯粹的物资交流会、玩耍会;有的地方虽还保留庙宇,但赶会者来到庙会上就忙着购物,看景,找熟人,留给神的时间很少,或是根本不去理会神。少数民族大都有大型的祭祀活动,现在多为自我娱乐,是调剂农耕生活的重要活动。例如,广西壮族的蛙婆节,原是祭祀蛙神的盛大节日,已成为群众性的传统歌唱盛会,被称为“蚂拐歌会”。甘肃汉、藏、回三个民族的“洮岷花儿”花儿会,唱给神听的祀神花儿逐步减少,情歌、生活歌增多,花儿会被普通的农民看作是显露自己才能的场所。
 
    传统的祭祀仪式由祀神为主到祀神娱人再到今天的娱人为主,民间信仰如今表现出浓厚的娱乐氛围。原来巫师上刀梯、跑火池的巫术变为了杂技活动;在一些酬神会上,为吸收观众的情绪,在某些时候还要穿插纯粹是生活的、甚至色情为内容的一些唱段。[6]昔日不可亵渎的高堂庙宇、信仰仪式如今成为观光旅游的重要内容。参观的人把寺庙看作是艺术的宫殿。精美的雕塑、壁画和法器在游人眼中都是艺术品,带来美的享受。而每一座庙宇,每一种祭祀仪式,每一个神灵的故事传说,满足了游人的好奇心,也让他们了解了当地的文化。
    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走向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有关。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认同多样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昔日神灵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的观念正在受到人们的淡化。而民间信仰具有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完全可以补充当代人对文化需求的急剧攀升而导致的不足,成为大众调剂生活的一种选择。
 
    3. 民间信仰走向市场经济
 
    一直以来民间信仰活动都有经济行为的参与。传统社会里,民间信仰活动的经济行为大多为自发性;而当代社会,民间信仰被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洪流。大型的神灵庆典、庙会上,香客、游人、商贩、艺人成千上万,这人员集中的场所成为商家大展手脚的地方。据有关资料统计,北京一次庙会的交易额可达上千万元以上。那些位置好的黄金摊位,要通过竞拍的手段才能得到经营权。
 
    目前,各地的政府都把开展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积极寻找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民间信仰因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被各级政府纳入到发展地方经济的范畴内。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陕西黄帝陵的祭祖活动被其省政府决定与国际旅游活动相结合,为振兴地方服务。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被发现后,当地政府为了把它开发成为特色旅游项目积极做好前期的规划、筹备工作,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对遗址进行考察,为旅游项目做文化定位和内涵的挖掘;向社会征集布洛陀的塑像方案。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被当地政府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现在相当一部分民间信仰被官方当作“历史文化遗产”而恢复,其目的就是为一定的经济利益服务。
 
    在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商品经济活动和观念必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间信仰也不例外。一方面,民间信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信仰活动伴随大量的消费行为,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市场;另一方面,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要得到更多的认同,借助商业活动这一当代人普遍认可的手段参与其中,为其造势,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并体现了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一面。
  
                                     二

    民间信仰一直以来就被视为封建迷信,它的复兴被视为是历史沉渣的泛滥。的确,民间信仰中的某些思想观念与客观现实是不相符的,甚至是荒谬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带有负面、消极的影响。但是对民间信仰的复兴,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
 
    首先,民间信仰的复兴符合民俗自身发展规律。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生成、演变与创造它的民众的进化需求息息相关。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民间信仰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调适,顺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关公信仰为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关公是“武圣”,其神职是驱邪除恶,保护一方民众的平安。这与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民众生活动荡不安,需要祈求关公这样骁勇善战的武将来保护紧密相关。进入清朝以后,关公被当作财神来崇拜,并受到政府的册封。这是清朝从商群体扩大,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的社会现状的反映。广大商人在从事商业活动时,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担心遇到不测,希冀得到财神的保佑,于是,关公这位勇武的神灵被赋予兼有施财的神职。进入新时期以后,人们主要把他当作财神崇拜,兼任保护神。有关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关公的信徒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的群体里。可以说,新时期关公信仰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模式更具现代色彩,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开始纳入新的审美观念和伦理道德观,这些都对民间信仰复兴后的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当数量的民间信仰除了兼具民俗活动外,还与宗族活动、社会公关活动、旅游、招商引资活动等揉合在一起。这其实是民间信仰自身与社会相调合,使其能够传承下去的结果。
 
    其次,民间信仰的复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当代民间信仰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出现的,它具有伦理教化功能。民间信仰所宣扬的某些道德价值观念有一定的社会伦理价值,在当代仍能起到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例如对家庭祖先的祭祀,能起到增强家庭团结,强化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的作用。对神林、神树、神山的信仰,保护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民间信仰中的许多地方神,一般都是见义勇为、匡扶正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世人楷模转化而来,对他们的祭祀、崇拜,可以培养人们一种良好的思想品质,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
    民间信仰活动还具有加强民间的区域社会认同,整合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共同信仰的神灵使信仰的民众加强对彼此身份的认同,进而扩大地方的社会关系。沿海地区就是通过对妈祖等神灵的祭祀信仰活动强化海外华侨的地域、家族的认同意识。另一方面,集体性的信仰活动中,组成相应的活动组织,它不仅使成员的行动协调一致,就在行为目的上也完全统一。共同的行为、目的使大家团结成一个整体,加强地方团结,改善群体的人际关系。以龙王信仰为例,在祈求龙王降雨的仪式过程中,大家的信念就是祈雨求丰年。作为祈雨共同体的村落之间,他们的关系更为融洽,人们的交往多于周边的其他村落。为了维护乡村社会这种来之不易的团队精神,以切实维护祈雨共同体中各村落的实际利益,祈雨活动中不但有严格的个人禁忌,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民间习惯法和行之有效的乡间民主管理制度。[7]
 
    最后,民间信仰为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文化特性的表现有外在的显性表象,如与特定物质关系密切的建筑、饮食、服饰、语言、文字、生产工具及其他一些实物等;另外,还体现在文化内在的精神追求,即文化的核心上。中国民间信仰能为本国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中国民间信仰体现着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的文化核心。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使中国人认识到:天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要顺天行事,因而处处追求自然与人的均衡和谐。“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这与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相对立,认为人类可以操纵自然的基点是截然相反的。民间崇拜的诸神是为实际的生存需要和生活理想而设的,就是希望将“天”(自然) 中的“异己”力量转化为 “顺己”、“助己”的力量。算命卜卦,风水堪舆,中国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主动寻找生命中时间与空间的吉与凶之点,[8]寻找与“天”相和谐之处,以便趋吉避凶。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民间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环。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许多的显性表象文化在走向同质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的时候,民间信仰以其传承的稳定性和在中国民间社会精神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坚定地维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为本国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
 
    第二,民间信仰现象一般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它有特定的语言、文字、图画、实物、动作、仪式等象征符号。例如被供奉在寺庙里表现神灵形象的塑像、画卷;对神灵祭祀的固定仪式过程、祷词、仪式歌,还有相应的法器、贡品等等。在稳定的信仰心理支配下,民间信仰的象征符号一般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它们蕴涵的文化信息表达了一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和历史传统的积淀,支撑着地域文化的传承。同时,民间信仰活动还常有地方教派和剧团的表演参与,为地方文化提供展示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童恩正.童恩正学术文集·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王晓丽.中国民间的生育信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黄景春.论我国民间神灵信仰的世俗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5]程广云.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
[6]姜彬.吴越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7]苑利,顾军.从龙王信仰看研究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与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1).
[8]王钦法,宫爱华.对当前传统民间信仰习俗重生的文化透视[J].民俗研究,1997,(2).
         
                 (本文转载自:《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6卷第8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成就与未来趋向
       下一篇文章:民族民间信仰研究的视角和意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