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哥
北京的春天风沙总是很大,沙尘暴来的时候昏天暗地的。不过托奥运的福,风沙这两年好像治理得好多了。不管花了多少银子,看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喊一喊还是管点用的。在春暖花开、没有沙尘暴的日子,有幸看见了著名的《环球时报》题为“个别教会要避免让自己政治化”的社评。
看了这个题目,我就觉得环球时报高,实在是高。是啊,在这个“闷声发大财”的时代,这个“守望教会”居然好像要“让自己政治化”,这还得了。政治这东东,早已被弄得像被老大包养的一样,是碰不得的。所以这个提醒很好。
往下接着看,不禁有些纳闷:既然连社评的作者都知道“宗教自由”而且还“受到中国宪法保护”,那这些信徒不在自己的教堂呆着,跑到街上干什么去了?莫非与某种白色小花有关?可社评偏不说。只是含含糊糊地说“与社会管理系统发生对抗”。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多少年来人家在自己租的地方呆的好好的、与社群大众也满和谐。但有些很有权威的人士喜欢施压,于是,租来的地方没法续租了。那好,凑钱买吧,但听说人家花钱自己买的地方,愣是不让人用。难怪,人家还能去哪儿呢?
于是,社评搬出了“合法”这件宝器。好像在暗示不加入“合法”的,就是“非法的”。这就更高了,看来环球不愧是环球,还是知道要“依法办事” 的。但这又让人纳闷了,连宪法这个根本大法都规定“宗教自由”了,为什么还是一家官办独揽天下呢?如果国家根本大法规定的公民自由,到头来都要被某些部门搞个条例、弄个“审批制”,那不是只剩下审批者的自由,而不是公民自由了吗?那这个根本大法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当然,环球应该是很有修养的,起码比外交部的女士要有涵养的多,不会说出“别拿法律当挡箭牌”的之类的话,更不会说出“别拿根本大法当挡箭牌”的话。如果那样的话,岂不又“事实上呼应”了那些爱说三道四的西媒吗?
原来,那些个信徒实在是没地儿去了,只好到户外去聚会了。看来,与那个什么敏感的花没什么关系,与重庆红浪滔滔也没关系,而是“中国宗教事务的老问题”了。这个所谓的“政治化”,看来是有点“被政治”的味道。这年头“被”字很流行,但“被政治”好像还是新鲜事。不过,记忆力稍好的化,就该知道 “被政治”其实并不新鲜。在“一抓就灵”的那个时代,充斥着“被政治”:一会儿冒出一个“反党集团”、一会儿又冒出个“叛徒、工贼”等等,折腾到最后,不但老百姓历经磨难,那些整人的人又如何呢?最后好像一茬一茬儿的韭菜。看来,这种“被政治”的经还是不要再念才好,那个“被政治”的年代还是不要再回来为好。
至于“事实上呼应了西方对中国的政治施压”,这个说法与汶川地震后余秋雨大师的“含泪劝告”如出一辙。秋雨大师“含泪劝告”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家长,不要到法院去追究“豆腐渣”校舍的责任人,以免“被反华势力利用”。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我们反腐揪出的百万级、千万级、乃至亿元级贪官,岂不是给“反华势力”提供原子弹了?那反贪部门岂不是也“事实上呼应了西方对中国的政治施压”?
什么是“西方对中国的政治施压”?又让人纳闷。难道是联合国也要在中国设立“禁飞区”?如果是那样,笔者准备报名参军保卫祖国。如果说是人家出了个什么“人权报告”,那咱们不是也出了一个“人权报告”嘛。这种互相说说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个老人家不早就说了吗?如果“西方对中国的政治施压”,是要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不用你说,大家会群起捍卫自己的。但请把“西方对中国的政治施压”的内容告诉大家,好让大家判断是不是在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社评用“比较敏感”的说法来传递某些信息,而不是继续扣大帽子,看来时代的确在进步。敏感这个词太玄妙,直观一点说,是不是就像感冒了就要发烧、流鼻涕一样?如果是这样,但愿这个感冒能赶快好起来。以前感冒严重的时候,连老太太把自家鸡下的蛋拿去卖,都成了“资本主义尾巴”。后来分田单干了,也能开公司了,股票也都上市了,国家不也好好的嘛?看来,给人民自由,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会使中华民族强盛繁荣。宗教自由也一样,只有在自由中寻求真理,才能使人民心灵向善,才能找到天理人伦的终极归宿,国家也才会安康祥和。相反,借着真理垄断而割裂人的精神探索、把民众导向物欲和暴力的老一套,是民族磨难的总根源。如果继续坚持这蛮横的老一套,国家、民族只会再入误区、再遭磨难。
最后,社评坦言中国对“家庭教会”的管理“显然缺少经验”,这是个讨论、协商的良好开端,是值得称道的。至于经验么,中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正像社评所言“避免政治化”。当然,不光是要别人“避免政治化”,而是权威部门自己首先别把这个老问题“政治化”,彼此在各自的适当范围内不越界,就是最宝贵的经验。宪法规定的公民自由,就是政府权力的边界,与宪法一致的良法,就是公民自由的边界。彼此尊重,就相互增益。建设法治国家,政府首先要守法,不能老是扛着“社会管理”的大旗、借着随时发作的感冒就动辄抓人。
对不起,扯远了,问题其实很简单,让人家到他们买的屋子去,不就相安无事了吗?折腾啥?
附:环球时报社评
社评:个别教会要避免让自己政治化
4月24日是基督教的复活节,北京海淀区“守望教会”的一些成员不顾当局劝阻,试图强行**搞宗教活动,后被制止。这已是“守望教会”近来第三次强行在户外公共场所非法举行活动,该组织负责人曾在网上向成员们写信呼吁,要求他们不要害怕被拘留,继续坚持户外聚会。西方舆论普遍支持该组织,并指责中国政府“压制宗教自由”。
这种个别宗教组织与社会管理系统发生对抗的局面,大概是当局很不愿意看到的。基督教近年在中国发展很快,各地出现大量“家庭教会”,他们普遍游离于社会原有的宗教管理系统之外。由于宗教自由受到中国宪法保护,“家庭教会”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对于该怎么对待这一现象,政府一直很谨慎。
应当指出的是,不愿意进入合法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这些“家庭教会”,虽是中国宗教事务的老问题,但近年来有变突出的趋势。彻底解决它并不容易,很难“一刀切”,这当中“家庭教会”自己的行为方式很重要,如果它专注于宗教信仰,高度重视不与社会发生冲突,行为低调,就容易得到理解。相反,它就有可能给宗教管理制造麻烦,而这种麻烦也会绊住自身。
“守望教会”地处北京中关村,据称很多成员是知识分子,逐渐发展到1000多人。他们应当理解,这么大的宗教组织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构成了某种敏感,它与能在一个房子里容下的真正“家庭教会”已经有了某种不同,拒绝承认这一点,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成立任何大型组织,在中国一直是受到认真对待的事情。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方面的审慎习惯,政府的相应管理一直比较严格。这方面是否需要有所松动,是全社会的政治大事。教会不应当在这个敏感问题上,充当推动变化的激进力量。否则教会就不是在搞宗教,而成为搞政治,这是教会的大忌。
“守望教会”的成员们无论最初走到一起是怎么想的,他们应当有事情正在逐渐政治化的判断力。当前是政治上比较敏感的时刻,“守望教会”不对国家的管理做配合,而是用“宗教自由”打擦边球,试图通过对抗实现自己的要求,并且在事实上呼应了西方对中国的政治施压,这一切远远超出了一个教会所应当做的。
中国不是个完美的国家,对“家庭教会”的管理中国显然缺少经验,但中国奉行宗教自由,同时致力于避免宗教对社会其他生活产生冲击,这种大的政策不仅是对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这么多年没发生过教派冲突,各种宗教和睦相处,这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堪称难得。所有人都应珍惜中国社会稳定的局面。
(本文为作者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