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伊斯兰教与慈善
发布时间: 2016/1/14日    【字体:
作者:铁明亮
关键词:  伊斯兰教与慈善  
 
伊斯兰教是慈善的宗教。伊斯兰教倡导慈善、推广慈善、鼓励慈善,伊斯兰教许多方面都和慈善有关系。慈善是伊斯兰教的起点和终点 ,是穆斯林信仰的完美体现,是穆斯林五项基本义务的圆心,它既包含在五项基本义务之中,又覆盖了全部,是伊斯兰教内与外、信仰与行动的最好结合,是穆斯林 信仰与品德的最好展示。如果把伊斯兰教比作身体,那么和平就是身体的本质,信仰就是灵魂,慈善就是生命。
 
一、慈善的含义
 
慈 善包括“慈”和“善”,“慈”即仁慈,属于真主99个尊名中的一个,是真主的属性。穆斯林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念“泰斯密”(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目的也 是为了潜移默化的培养人仁慈的性格,养成仁慈的习惯,做到时时、处处仁慈。穆圣说:“不仁慈人的人,不会得到真主的仁慈。”伊斯兰教讲求的是兼顾万物、广 义上的仁慈,是大仁慈。“善”,有“完好”、“美好”、“善良”等意,它包括“善举”、“善功”、“慈善”、“全善”、“至善”,而 “至善”是伊斯兰教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如穆圣对“至善”所下的定义“犹如看到真主一样的崇拜真主”。行善者将获得最好的结果,和真主在一起,“真主确 是同敬畏者和行善者在一起的。”(16:128)
 
广义上讲,慈善行为是指包括伊斯兰教五项基本义务在内的所有好工作、好行为,这是《古兰经》多次提到的“信仰并行善”中的“善”;狭义上,慈善就是指怀着仁爱和感恩之心去帮助他人和社会。
 
二、慈善的内容
 
伊 斯兰教对慈善有着十分详尽的阐释。尽管慈善内容很多,形式多种多样,但最主要也是最大的慈善事业是向他人和社会施以经济援助,把自己的劳动所得拿出一部分 帮助困难的人群。大量的《古兰经》文和圣训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慈善就进行钱财施舍。真主说:“施舍财产,以求真主的喜悦并确定自身信仰的人,譬如高原上的 园圃,它得大雨,便加倍结实。如果不得大雨,小雨也足以滋润。真主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2:265)
 
又说:“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 (3:92)
 
只有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分舍给他人才能够获得“全善”。喜爱钱财是人的本性,关爱他人是慈爱和“善”的外在表现。
 
伊斯兰教鼓励慈善行为,给这种善举许下了丰厚的报酬,真主说:“为主道而施舍财产的人,譬如一粒谷种,发出七穗,每穗结一百颗谷粒。真主加倍地报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宽大的,是全知的。”(2:261)
 
与 此相对应的是,真主严加痛斥了悭吝不舍的行径,并警告吝啬的人,把钱财留在手里并不是一件好事,将来是要因此受到连累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灾祸,到了那个 时候,欲摆脱钱财而不能。真主这样说:“吝惜真主所赐的恩惠的人,绝不要认为他们的吝惜,对于他们是有益的,其实,那对于他们是有害的;复活日,他们所吝 惜的(财产),要像一个项圈一样,套在他们的颈项上。”(3:180)
 
又说:“窖藏金银,而不用于主道者,你应当以痛苦的刑罚向他们报喜。在那日,要把那些金银放在火狱的火里烧红,然后用来烙他们的前额、肋下和背脊。这是你们为自己而窖藏的金银。你们尝尝藏在窖里的东西的滋味吧!”(9:34-35)
 
三、伊斯兰教的财富观
 
伊 斯兰教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真主的,只有合理的使用、合理的施舍才是真主喜悦的行为,才能够真正发挥财富的作用;凡是造福于人类社会,营造和谐、友爱、美好 的世界的施舍都可看做是“为主道”。伊斯兰教倡导施舍,就是通过财产的施舍,培养个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主说:“天地间的遗产,只 是真主的。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 (3:180)还说:“你们怎么不为真主而施舍呢?天地的遗产,只是真主的。”( 57:10)
 
伊 斯兰教认为,人死亡之后,财富将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他带不走一分一毫,除非生前所施舍的善款,将在他死后,继续给他带来滔滔不绝的回报。卡内基有一句名 言:“死时越有钱,死得越丢脸。” 也是鼓励人多行善事,多做施济;死的时候手中仍留存大量钱财的人是不懂得利用钱财,是愚蠢的做法。如果将财产留给子孙,可能会害了他们,使他们养成懒惰、 不思进取的坏习惯。这是西方人的处事哲学和财富观念。西方人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伊斯兰教也同样保护人的私有财产,区别是,伊斯兰教把财富看 作是真主交给人代为监管的,一切财富都是来自于真主。
 
伊斯兰教并不禁止人们追求富裕的生活。勤劳致富、养家糊口都是伊斯兰教嘉奖的行为, 被列入慈善的范畴。然而,伊斯兰教禁止把财富看作生活的唯一目的,成了工具的奴隶,为财富所累,没有发挥财富的真正价值,来为人类社会造福。真主说:“他 们中有些人,与真主缔约:「如果真主把部分恩惠赏赐我们,我们一定施舍,一定成为善人。」当他把部分恩惠赏赐他们的时候,他们吝啬,而且违背正道。” (9:75-76)
 
因此,穆圣不愿意把钱财搁在家里过夜,而是及时的施舍出去,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一次,真主的使者礼晡礼拜,他刚一 出拜,便急忙站起来,分开人群走进了家里。大家甚是不解。一会儿使者回来了,他看到大家惊奇的神色,便说:“我记起了家里放的一块金子,我不愿它影响我, 所以命人将它分散出去。”(布哈里辑录)
 
四、慈善的种类
 
伊斯兰教慈善中的施舍分为“义务的”和“志愿的”两种,所谓“义务的”主要指“天课”,是必须完成的施舍行为;“志愿的”是在完成个人义务之余所进行的自愿的一般性施舍。
 
伊 斯兰教辩证的看待问题,在《古兰经》当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含义像似的经文,真主说:“也许你们厌恶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你们是有益的;或许你们 喜爱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于你们是有害的。真主知道,你们确不知道。”(2:216)在伊斯兰教的观念当中,财富是真主赐予人的恩泽,只有在合理的支配和施 舍的基础之上,这一“恩泽”才会变成真正的、更大的恩泽,否则,这一“恩泽”就会变成“灾难”,成为人生的祸端,会搅的家庭鸡犬不宁;在后世,财富则会成 为受惩罚的工具,给人带去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作为穆斯林,应该认清物质财富的真相,要成为一个财富的拥有者和支配者,而不是被物质财富所支配、所左右,最终变成物质之仆、守财之奴。这将背离自己的信仰,辱没穆斯林的身份,使自己成为自私自利、毫无爱心、没有价值的人。
 
穆圣教导我们:“两种人值得羡慕,一种是拥有《古兰经》的人,他朝夕恭诵;一种是拥有财富的人,他日夜施舍。”(布哈里辑录)
 
如何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呢?要成为一个乐善好施者,就要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养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生命和万物的习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满怀爱心的人。
 
伊 斯兰教将一切善行和普通的工作都视为“施舍”和慈善行为。“微笑是施舍”,“不伤害他人是施舍”,“清除路障是施舍”,“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施舍”, “一切善功是施舍” 。换言之,只要一个人尽己所能,在自己工作领域和生活范围内,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有可能成为真主所喜悦的对象。
 
真主说:“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甚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3:92)
 
真主的使者说:“清晨,人身上的每个骨节都在做施舍,每一遍赞主超绝是施舍;每一遍赞颂真主是施舍;每一遍清真言是施舍;每一遍大赞词是施舍;命人行善是施舍;止人做恶是施舍。”(穆斯林辑录)
 
真主的使者还说:“在太阳照耀的每一天,人体的每个骨节都有施舍:在两个人之间主持公道是施舍;帮助一个人骑上他的乘骑或将行李递给骑乘的人属施舍;清真言是施舍;为礼拜而走的每一步是施舍;排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是施舍。”(两大圣训集)
 
每个人各尽所能,各尽其职,并时常怀着慈善的心态,希望去帮助他人,向困难者伸出援手,这样的生活无疑将处处洋溢着互相关爱的气氛,这样的社会将充满幸福和快乐。
 
五、施济对象
 
伊 斯兰教的施济对象不但涵盖穆斯林,也包括非穆斯林。只要对方遇到了困难,需要人们的帮助,穆斯林就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对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不可将“加 入伊斯兰教”作为援助的附加条件。试想一下,假如一个人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我们却告诉对方,你先忍着饿,等你加入了伊斯兰教之后我再帮助你,这会是什么 样的结果。
 
在穆圣时代,穆圣曾经向非穆斯林施舍,后来穆斯林穷人多了,穆圣就转而只帮助穆斯林,而不再帮助非穆斯林,除非对方加入伊斯兰 教,真主因此下降启示:“引导他们,不是你的责任,但真主引导他所意欲的人。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有利于你们自己的,你们只可为求真主的喜悦而施 舍。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你们都将享受完全的报酬,不受亏枉。”(2:272)
 
这节经文同样阐明了伊斯兰教的慈善目的,穆斯林做慈善是非功利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真主的喜悦。真主要求人们做慈善不是真主需要这些钱财,而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爱心,增加社会的和谐与幸福,是人道主义精神基本而具体的表现。
 
不仅如此,伊斯兰教的施舍对象已经超越了人类范畴,涵盖了宇宙万物。伊斯兰教把帮助小动物、小生命,爱护一草一木同样视为慈善行为,能够得到施舍钱财完全一样的报酬。
 
真 主的使者曾经讲述:“一个人正在行路,感觉非常口渴,于是,他找到一口井,下到井底饮了水,上来后,突然发现一条狗极度干渴,舔着地上的湿土。这人心想, 它也像我一样干渴。于是,他再次下井,用自己的靴子盛满了水,用口咬着靴子,攀上井来,给狗饮了水。真主感谢他,饶恕了他。人们问:真主的使者!为牲畜做 好事我们也得回赐吗?使者说:为有命之物做好事均得回赐。”(两大圣训集)
 
真主的使者还说:“只要一个穆斯林栽了一棵果树,被他人吃掉的果实就是植树者的施舍;被偷盗也是他的施舍。任何一种消耗都属他的施舍。”(穆斯林辑录)
 
综 上所述,伊斯兰教的施济对象是广义而普遍的,是包含一切的。就目前社会情况而言,有许多迫切需要援助和救助的对象,如扶助贫困学生、兴办教育、创办图书 馆、改善环境卫生、穆斯林形象宣传、修缮清真寺和公众活动场所、接济病残老弱和鳏寡孤独、接济老阿訇、扶助贫困家庭、赈灾等。
 
六、施舍的数量
 
施 舍的数量除天课和开斋捐有严格的规定外,自愿的施舍是没有上下限的,但是提倡量力而为、持守中道;既不能一毛不拔,也不可倾囊而出。真主用十分形象的语言 命令人们施舍时要量力而为,不要过分,“你不要把自己的手束在脖子上(一毛不拔),也不要把手完全伸开(倾囊而出),以免你变成悔恨者、受责备者。” (17:29)倾囊而出,导致一无所有,就会成为悔恨者;悭吝不舍,则会受到众人的指责。伊斯兰教提倡人们时刻怀着行善的决心和意图,养成关爱他人的良好 习惯。穆圣说:“你们谨防火狱,即使用半颗枣子施舍。”(两大圣训集)
 
因此,施舍的数量视个人具体情况、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等待救济的迫切性而定。有的人,一分一厘也不为少,而有的人,百万千万也不为多。
 
七、慈善的意义和影响
 
从信仰角度而言,慈善事业是信仰的召唤,立行和关注慈善事业是对真主号召的积极响应,是信仰的表白。通过慈善行为,能培养人的善良恻隐之心,增加人的信仰和对真主的感恩。
 
从 心理学角度上,慈善行为能够给人带去心理满足和充实感,给人增加幸福感。能够帮助他人和社会,会给人带来成就感,捐助者心中会充盈着平和与安宁,喜悦和包 容。这是造物主特别赋予积极行善、乐善好施者的恩惠,“不分昼夜,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2:274)
 
真主在《古兰经》“黎明章”先是描述吝啬者复生日的情况:“在那日,人将觉悟,但觉悟于他有何裨益呢?他将说:「但愿我在 世的时候曾行善事。」”(89:23-24)然后描述行善者的情况,“安定的灵魂啊!你应当喜悦地,被喜悦地归于你的主。你应当入在我的众仆里;你应当入 在我的乐园里。”(89:27-30)
 
“安定的灵魂”是真主对行善者最高的赞誉。行善者的心理是豁达、安宁、平稳、充实、幸福的。
 
从 社会学角度上,慈善行为能够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贫富悬差。关注弱势群体、济危救困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安宁与和谐的有力保障。“城门失火,殃 及池鱼”,人类社会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大家庭,其中的每个成员“唇亡齿寒”,只要有人忍饥挨饿,民不聊生,就会增加社会的变数,产生动荡的可能。 因此,富人和强势群体关爱和帮助穷人和弱势群体就是在帮自己。这应了穆圣的话,“不慈爱人的人,就得不到真主的慈爱。”不关心和热爱社会集体的人会被社会 集体所抛弃。
 
从经济学角度上,慈善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姑且抛开“在今世行一善,后世将得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收益”不谈,因为 这是“后世帐”、“来世经济学”,单从现实经济角度出发,捐赠、施舍等慈善行为能够刺激消费,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盈利的手段。试想,财富被少数群 体所垄断,大多数人都没有购买能力,这些富人和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呢?所以我们发现,国外 许多成功的企业和亿万富翁十分注重慈善公益事业,拿出大量的钱财帮助社会和贫苦阶层,事实上,不但提升了企业和个人形象,也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消费 和购买力,可谓利己、利人、利国、利天下。
 
伊斯兰教提倡秘密的施舍,但并不禁止公开的施舍。“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 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2:271)有时候,公开、高调的施舍和慈善行为会起到表率的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队伍中来。这种慈善 行为则有着双重的报酬。正如穆圣所说:“引人行善,犹如自己行善。”真主说: “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274)“不拘隐显”指的就是“公开和秘密”的施舍。良好 的社会风气需要公开行动来营造。伊斯兰教禁止的是炫耀、骄傲、高高在上的自大行为和态度。
 
慈善事业有助于提升穆斯林整体形象,特别是今 天,随着内因外患等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穆斯林形象在国际和国内受到了严重影响,现实已经不允许穆斯林社会关起门来自我封闭,主动放弃自己的话语权,穆斯 林应该积极投入到各种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当中去,向社会发出自己的正面声音,特别是慈善公益事业,穆斯林怎么能缺席?
 
客观而言,我国穆斯 林的慈善公益事业缺乏组织、没有影响、散乱无章,穆斯林囿于一些陈旧观念,不能有效与当今社会融合,不能主动、有效地展现自己宗教优秀文化和实质,在大型 的公益事业面前几乎造成了集体失声,被人们误解为不关心民生和时事。由于缺乏组织和合理的安排,尽管穆斯林人群中不乏乐善好施者,但总体规模比不上其他宗 教和非在教人士的慈善规模,其社会影响也很难谈起。
 
我们有理由相信,视慈善为生命的伊斯兰教一定会在当今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 用,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还相信,穆斯林以信仰为依托,借助于新媒体、新方式、新平台,积极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通力合作、密切联系,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配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影响的慈善公益活动,并在公益慈善方面取得新成效、新贡献。
 
转自穆斯林在线,2015-10-18 。
http://www.muslimwww.com/html/2015/rumen_1018/28173.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古佛教的慈善实践
       下一篇文章:贫民窟的光与盐-德蕾莎修女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