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佛教的现代传播
发布时间: 2017/3/30日    【字体:
作者:焦梓娇 罗海强
关键词:  佛教 传播  
 
 
        佛教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已历经了2500多年,其间王朝更替,社会不断变更,佛教在变动开放中,逐渐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表现出巨大的独立主动的包融性,从而强烈地影响了佛教的面貌,左右了佛教的发展。中国文化的潮流相继演变,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给予当时佛教的影响最大。同时,佛教由一种外来的宗教,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影响。经过两千多年的广泛传播和演化,已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扎根,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且经久不衰而传播世界。从中国古代高僧大德,如法显、玄奘、义净等人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远赴印度学习、取经。玄奘推却印度的挽留回来组织译经,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宗派,建设了我国的佛教文化。至今更是广大佛教内外的高僧学者一直致力于佛教各领域的研究工作。佛教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包含了精神、艺术、语言、文学等的全方位文化。中国佛教这一多元文化,从精神、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中国佛教所具有的优良传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着巨大的影响。佛教徒发愿修行,无论是出家的僧侣,还是在家居士,他们在修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精进,养成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非只是人们从表面看到的诵经念佛,坐禅行礼,讲经说法等,也并非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消极悲观等,这只是长期以来因对佛教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种种误解。
 
        中国佛教虽是一种出世法,但它也包含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和鼓励人们努力向上的人间品格。佛教主张一切众生平等,并生起为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大慈与众生一切乐,大悲拔众生一切苦,”利他即是利己,度人亦即在自度,在自身成就的同时普度众生,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并强调了一切生命的平等,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且人与其它生物也是平等的,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贤愚,在关注自己生命的同时,还要尊重和关怀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佛教还提倡去恶从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人心向善、向上,共同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乐善好施的佛教布施主张,更有助于提升人的品格和精神境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自身心灵的愉悦,布施不但给予他人帮助,也给自己了一种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温暖。
 
        佛教的传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和艺术上对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深远影响。
 
        “五体投地”“三生有幸”“三教九流”“口头禅”等等日常用语,皆因佛教的传入融合后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梁启超曾讲,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胡适先生也总结出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学的白话文,想象力和文学体裁产生了影响。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有“吴带当风”之称的吴道子的佛画,分布于全国各省地的佛教寺塔建筑等等不胜枚举,都因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相传至今,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艺术瑰宝,在流传其间也影响着当时的绘画、音乐、工艺、雕刻、塑像、建筑等方面的风格样式潮流。
 
        佛教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文化传承有着如此的积极意义,如何让人们抛弃误解,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使佛教得以更好的传承、传播发展呢?
 
        一直以来,佛教的传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形式:佛学院培养僧才;寺院建设;法师讲经;经书、期刊流通;影视、多媒体光盘、广播电视传播;慈善、共修等佛教活动。
 
        寺院作为佛教文化最根本的载体,几乎是伴随着佛教在中国一起成长发展的,寺院的兴盛与否往往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寺院这种方式的影响也是最为巨大和广泛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其它传播方式无法进入的、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和领域,更为重要。可以说,人们与佛教所发生的最直接的联系就是通过寺院来实现的,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其它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最全面、最翔实的佛教文化,只能通过寺院来体现。在寺院当中,三宝俱备,清凉备至,佛教思想、佛教文化、佛教艺术、佛教典籍等等,都可以得到几乎完美的诠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佛教。当心烦意乱的众生,踏入无论是崭新还是因岁月而古老的伽蓝门坎,跪拜在佛像前,或是一眼望见那自在飘逸的僧人,仰望那似乎完全不一样了的蓝天,让那悠扬的钟声,一下就敲到心里那最为软弱的地方,刹那间,无限甘露的清凉。
 
        相对来讲,佛学院在数量上就较寺院要少得多。这是根据佛学院的职能来决定的,佛学院主要是从事佛陀教育和佛学研究。意即培养僧才的场所,并不完全对外开放,只是接纳已经出家的僧人来此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深造。虽然数量不多,但对质量却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它是佛教文化传播链条中,最为严肃、同样也是最为权威的环节。高质量佛学院的建立和延续,决定了佛教文化是否能够纯正地、顺利地传承下去。所以说,佛学院是佛教传播各类方式当中,最核心和最不可或缺的。
 
        寺院和佛学院都是具有固定场所的传播方式。而佛经、书籍、刊物、影视、多媒体光盘、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方式,从手段上来说,则具备了自由和便捷的特点。其实这种传播方式,和当今社会上一切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手法,无二无别。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借助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见,佛教的传播与人类科技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佛经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由阿难尊者及其弟子一起集结而成,因当时的情况,是使用叶子、石刻、竹简来记载佛经。不难想象,在那个年代,想要完成一本完整的佛经,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加上交通和沟通的不便,想要得到一本经书,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这给佛经的流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第一本雕版印刷制品,印的就是佛经。由此后,人们得到一本经书或讲记不再那么艰难了,而佛教的传播也随之兴盛起来。随着信仰佛教的人数不断的增多,除佛经之外,又出现了很多佛教文化的书籍刊物,至此开始,纸制媒体在佛教的传播中被广泛使用。
 
        时至今日,纸媒依然发挥着文化传播中巨大的作用。
 
        同时,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光盘也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新的途径方式。影视媒体从视觉、听觉上更直接具体地使佛教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播。也因其降低了人们理解佛教的难度,使佛教的传播更为迅速和普及。我们还记得,当影视剧刚刚进入我们生活的时候,《少林寺》影片引起轰动。给当时的一代人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同时也让世界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国。
 
        还有各种可以让大众参与感受的佛教慈善等活动,是佛教文化传达人心的强有力的补充。如台湾的慈济功德会等佛教慈善团体深入民心的所行所为是对佛教精神的最实际最好的传播。也是因为对社会民众疾苦的关怀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民众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传达和接收着各种的新闻与信息。自1994年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以来,发展了十五年,互联网已从存储信息的工具发展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现在的互联网正处于web2.0时期,人们不仅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信息存储与传播,而且还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展开全面交互。多种信息存储与传播指的是互联网在“富媒体”上的技术进步,人们除了在网上上载图文信息外,还可以上载音频、视频等多种“富媒体”文件;全面互动指的是人们不仅可以在论坛交流,还可利用更多形式参与到网站的内容建设、沟通等环节中来。2006年,我们着手策划、开发、实施一个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网站——大渡网www.dadunet.com。运用web2.0的技术,自主开发博客、SNS,影音视频等产品,已成功开设了法师在线、生活禅、智慧导航、文化大家看、素食、读书、视频、美图、个人空间、论坛、公益及佛艺时尚电子杂志等栏目。博客是网络媒体从大媒体向个人媒体过渡的标志,更是一种重要的“新媒体”,在大渡网上很多高僧大德及居士开设了自己的博客。这些博客如同一个个小型网站一样传播着博主的文化思想和主张。这让佛教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和主动。在博客的传播过程中将人与人在网络上的关系形成SNS(社会化网络服务),这就使上网用户串联了起来,如同织起了一张大网,而在这张网上的任何动作都可以迅速的传到网上的每一处。这样就可将佛教文化传达到更深更广的每一点上,而且通过SNS系统,又都是通过朋友传递给朋友,这就大大降低了不良内容的风险。应用网络视频这一产品,可以直播佛教活动,法师开示、讲经并与网友形成互动,并采访法师制作各种佛教类节目,使网友不受任何时空限制,更真实更方便地了解学习佛教文化。声音、图片工具可以更好地展示佛教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艺术。网站正是利用了现代化的科技这一手段工具,将佛教从多方面传播展示给大众。网络上的各类应用产品正可把佛教的精神、文学、艺术等更全面深入地一并表现。
 
        同时,我们正在为web2.0之后的网络时代做着规划准备。逐渐,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会摆脱工具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尝试参与“网络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体验。2004年,卢浮宫把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及13万件库藏绘画放上网站,并提供了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日语四种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当年访问人数已经和实际进卢浮宫参观的游客人数持平,都是600万人次。据媒体报导数字,卢浮宫建造朗斯二馆的投资为7500万到8800万欧元,预计每年增加观众50万人次,而卢浮宫为改造网站投入的预算为650万到800万欧元,预计在2010年能达到1000万到1500万人次的浏览量。传统博物馆,本质上定义为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美国著名博物馆学者斯蒂芬?威尔却认为,博物馆过于强调功能,忽视了它存在的目的,那就是“为大众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并以研究、教育及娱乐为目的。”如以威尔的定义来考虑,虚拟博物馆显然以小于建造实体博物馆的投入而使收藏的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延伸。在博物馆的四大传统功能中,虚拟博物馆强化的是大众教育和自我学习部分。打开卢浮宫官方网站,下载指定的媒体播放器之后,就能在网上完成一次3D“虚拟参观”,可以浏览古代东方、古埃及、古罗马和希腊艺术、绘画、素描、雕刻、工艺美术等七大馆。在这个虚拟博物馆里,卢浮宫发布了1500件重要藏品的详尽背景资料介绍,这是观众实地到访卢浮宫也未必能够了解的信息。网上为其它3万多件艺术品配有简介,和现实中贴在艺术品下面的标签也完全一样,这意味着通过网络游览,观众能获得卢浮宫馆藏的所有图文信息。我曾花费一个月每天从开门到闭馆在卢浮宫馆参观,也没能将400个房间的6万多件陈列看完。而在虚空间里可以得到更接近并使用其信息的可能性,并且跨越了时间空间界限。
 
        已有如此成功的实例,我们也正规划对佛教名山寺庙的网络“虚拟世界”搭建,使人们可以更方便更亲近地了解和学习佛教文化,也大大提升了人们在过程中的兴趣。我们更可以利用3D技术和交互式观众体验系统让网友体验在2500多年前与佛祖一起于菩提树下听法,或与六祖慧能参禅悟道……
 
        把多元的中国佛教文化广泛集成数据信息库,并通过现代科技数字化技术展示和传播在一个没有时空限制、一视同仁的网络世界,聚合大众的集体智慧,传承再现并发扬中国佛教的辉煌。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也正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转自中国佛教论文库
http://lib.zgfxy.cn/article_detail.aspx?id=585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圣经与历史视角看崇拜礼仪
       下一篇文章:值得深思!现代僧伽教育要重视人才培养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