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朴槿惠被弹劾后 韩国两大教会联盟发表声明:要尊重法院判决,迈向合一
发布时间: 2017/4/13日    【字体:
作者:郑欣荣
关键词:  朴槿惠 弹劾 韩国 教会 法院判决  
 
 
3月10日,韩国总统朴槿惠被弹劾一案获通过。在韩国宪法法院罢免朴槿惠判决书的最后,当时的韩国宪法法院代理院长李贞美说:“被诉人的违宪违法行为使国民对其失去信任,从维护宪法方面,法院可以认定其有严重的违法行为。被诉人的违法行为在维护宪法秩序方面影响恶劣,破坏性大。罢免被诉人起到的维护宪法的作用将是极其有效的。我宣布,所有法官一致决定,罢免被诉人朴槿惠总统。”
 
回归平民身份的朴槿惠,因为失去了在任总统拥有的刑事豁免权,无法继续回避传唤。
 
此事对于韩国社会和未来将产生未知的深远影响。
 
当天,韩国两大教会联盟韩国基督教总联合会(简称为韩基总)与韩国教会联合(简称为韩教联)针对韩国宪法法院判决罢免朴槿惠总统一事分别发表声明:“全国人民应当尊重宪法法院判决,迈向合一。”
 
韩国的《国民日报》刊登了声明,台湾有基督教媒体《基督教今日报》全文进行了翻译。
 
其中,韩基总的主席李永勋牧师在声明中表示:“8位宪法法院大法官一致判决朴槿惠总统罢免。这是韩国宪法史上前所未有的事,然而全国人民应当尊重宪法法院判决,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其结果。我们藉此再次确认,在法治主义国家,任何人都在法律面前毫无例外....如今我们将进入总统补选过程......本会期待,下一任总统是一位以谦卑的态度服事国人、为国人工作的领导人。当总统并非意味着可以对国民颐指气使,而是应当以国民委托的权力,来代理执行民意。若失去这种服事的心态,难免会再度发生因着少数人,而造成多数国人牺牲的事。”
 
最后,韩基总呼吁说:“如今全国人民要为了化解政治、理念、地区及世代间的争执,并迈向合一而全力以赴。我们特别嘱咐韩国众教会与信徒,为着总统补选同心合意迫切祷告,并选出严格遵守法律、带领国人走向幸福未来的领导人。现在正是将危机当作机会、为了建立充满盼望的大韩民国而同心协力的时候。”
 
韩教联主席郑瑞永牧师在声明中表示伴随着弹劾案的告终,“崔顺实闺蜜干政所引起、对朴槿惠总统的法律审判到此结束。这是在韩国宪政史上,宪法法院首次判决罢免现任总统的案例,留下极为不幸的历史。如今每位国人应当熄灭手上的烛光并放下国旗。经过92天的弹劾政局,我们如今必须终结反目与对决,努力迈向合一。无论是烛光或国旗集会,都是从深爱大韩民国并忧虑国家未来的同一个心志而出发。切记,无论是保守派或进步派,都是绽放今日民主主义的主人翁。”
 
韩教联呼吁说:“现在正是应当放下愤怒、悲愤与激情,预备迎接全新未来的时刻。弹劾审判后,要选择极大的混乱与毁灭......在弹劾政局中,无论是在野党或执政党的政治人员,都扮演加深分裂、强化纷争的角色,然而从今日起,大家都必须要改变。期盼无论是执政党或在野党,都能为着国人的合一而携手,行使带来合一的领导力。”
 
同时表示说:“我们也希望每个周末在广场聚集的民众,终结对决与反目,为着合一而互相牵手,表现出成熟的公民意识,明白我们当中没有任何失败者。宗教界也要为着没有尽自己该尽的本分而深切反省,并要更积极弥补民众间的隔阂,抚平伤痕带来医治。每位国人从此刻开始都必须要更新,以国家与国民为优先考虑,因为在历史上,今天代表一个终结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深切盼望今日能终止国人间的分裂、对立与混乱,便成为迈向合一与灿烂未来的第一天。”
 
转自基督时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23332/朴槿惠被弹劾后-韩国两大教会联盟分别发表声明:要尊重法院判决,迈向合一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俄罗俄共产党信仰转型观察
       下一篇文章:印尼:半个世纪后,他们终于直面那场杀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