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印尼:选伊斯兰还是穆斯林领导人
发布时间: 2017/6/29日    【字体:
作者:雅加达邮报
关键词:  印尼 伊斯兰 穆斯林  
 
 
2017年3月6日 :《联合早报》Sina Weibo Emai及著名伊斯兰教改革家阿布都(Muhammad Abduh)曾说:“我到西方时看到了伊斯兰而不是穆斯林,回到东方却看到了穆斯林而不是伊斯兰。”由此引起的问题是:哪一个更为重要,伊斯兰价值观或穆斯林本身?若引申到政治,那问题就变成:哪一个更为重要,伊斯兰或是穆斯林领导人?从争取独立的时代到今天,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在面对西方价值观如民主时,意见一直是分歧的。形式主义者坚持,伊斯兰教义必须体现在政治上;实质主义者却认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伊斯兰价值观比伊斯兰符号更为重要。
 
形式主义者认为,伊斯兰符号在他们的斗争中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在印尼社会的各个领域鼓吹伊斯兰符号。例如,“sharia”(符合伊斯兰教法)这个字眼,目前不止应用在个人事务如朝拜,也应用在商业交易上。伊斯兰银行是最显而易见的例子。
 
在印尼首都附近一个市场里,一位美丽的少女,头顶竹篮,步姿婀娜。
 
相反的,实质主义者不在乎这些符号。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伊斯兰价值观的体现,就算是通过世俗途径。比如,只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就是实现了伊斯兰教义,名义上是不是伊斯兰国家并不重要。
 
目前,印尼民众陷入了首都雅加达是否应该由一名穆斯林首长领导的争议。在2月15日的雅加达首长选举后,关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领导人的争论日益激烈。这是因为在4月19日的第二轮投票中,对决的是基督徒和华裔印尼人钟万学(昵称“阿学”)与穆斯林阿尼斯。
 
从可兰经教义来看,比如第二章第124节,作为领导人的首要条件是不能背离公正。也就是说,必须公正对待所有人。
 
当一个非穆斯林领导人这样对待人民时,他的做法就是符合伊斯兰精神的。反过来说,一个穆斯林领导人如果处事不公,就是违反伊斯兰教义。
 
因此,伊斯兰教强调的,是领导人的能力而不是信仰。治理一个国家或城市需要特殊的能力,单以信仰来选择领导人,可能让政府无法有效运作。
 
我们可以拿西方的世俗国家和中东的伊斯兰或穆斯林国家做个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穆斯林国家受困于许多西方国家不常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这显示单以穆斯林这个标准选择领导人,并不能确保一个好政府。
 
雅加达选民现在必须在一个非穆斯林,即现任雅加达特区首长“阿学”,和一个穆斯林候选人阿尼斯之间做出选择。他们应该仔细考虑的,是两人的能力而不是信仰或种族。
 
钟万学:印尼华人(中国广东梅州客家后裔)、现任雅加达特区首长,基督徒,家庭成员则有其它宗教信仰。“阿学”是雅加达省首位华裔省长,类似于北京市长
 
首都雅加达需要一个能干的领导人,以便解决犯罪、交通拥挤、水灾和贪污等重大问题。有力的领导和信仰无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才是关键。
 
雅加达选民应该比较一下“阿学”与阿尼斯的表现。“阿学”在一些方面如沟通技巧还有待加强,但在治理雅加达上却有优异政绩。至于阿尼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担任文化与中小学教育部长时有什么贡献。
 
在选择领导人时,重要的是常识和不被情绪左右。当选的候选人必须能领导雅加达特区政府、发展公共设施和妥善分配资源。选民应该给符合这些条件的候选人一个机会。
 
雅加达、其他以穆斯林为主的地区和印尼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可以带来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廉洁和有效率政府。简而言之,伊斯兰领导人比穆斯林领导人更为重要。
 
作者是沙亚里夫国立伊斯兰大学(Syarif Hidayatullah State Islamic University)社会与政治学院政治系主任。
 
原载2月21日《雅加达邮报》。叶琦保译。
 
转自宗教学与国际关系沙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神道教与日本型伦理道德观念的演变
       下一篇文章:道教在国外的影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