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印尼:选伊斯兰还是穆斯林领导人
发布时间: 2017/6/29日    【字体:
作者:雅加达邮报
关键词:  印尼 伊斯兰 穆斯林  
 
 
2017年3月6日 :《联合早报》Sina Weibo Emai及著名伊斯兰教改革家阿布都(Muhammad Abduh)曾说:“我到西方时看到了伊斯兰而不是穆斯林,回到东方却看到了穆斯林而不是伊斯兰。”由此引起的问题是:哪一个更为重要,伊斯兰价值观或穆斯林本身?若引申到政治,那问题就变成:哪一个更为重要,伊斯兰或是穆斯林领导人?从争取独立的时代到今天,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在面对西方价值观如民主时,意见一直是分歧的。形式主义者坚持,伊斯兰教义必须体现在政治上;实质主义者却认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伊斯兰价值观比伊斯兰符号更为重要。
 
形式主义者认为,伊斯兰符号在他们的斗争中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在印尼社会的各个领域鼓吹伊斯兰符号。例如,“sharia”(符合伊斯兰教法)这个字眼,目前不止应用在个人事务如朝拜,也应用在商业交易上。伊斯兰银行是最显而易见的例子。
 
在印尼首都附近一个市场里,一位美丽的少女,头顶竹篮,步姿婀娜。
 
相反的,实质主义者不在乎这些符号。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伊斯兰价值观的体现,就算是通过世俗途径。比如,只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就是实现了伊斯兰教义,名义上是不是伊斯兰国家并不重要。
 
目前,印尼民众陷入了首都雅加达是否应该由一名穆斯林首长领导的争议。在2月15日的雅加达首长选举后,关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领导人的争论日益激烈。这是因为在4月19日的第二轮投票中,对决的是基督徒和华裔印尼人钟万学(昵称“阿学”)与穆斯林阿尼斯。
 
从可兰经教义来看,比如第二章第124节,作为领导人的首要条件是不能背离公正。也就是说,必须公正对待所有人。
 
当一个非穆斯林领导人这样对待人民时,他的做法就是符合伊斯兰精神的。反过来说,一个穆斯林领导人如果处事不公,就是违反伊斯兰教义。
 
因此,伊斯兰教强调的,是领导人的能力而不是信仰。治理一个国家或城市需要特殊的能力,单以信仰来选择领导人,可能让政府无法有效运作。
 
我们可以拿西方的世俗国家和中东的伊斯兰或穆斯林国家做个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穆斯林国家受困于许多西方国家不常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这显示单以穆斯林这个标准选择领导人,并不能确保一个好政府。
 
雅加达选民现在必须在一个非穆斯林,即现任雅加达特区首长“阿学”,和一个穆斯林候选人阿尼斯之间做出选择。他们应该仔细考虑的,是两人的能力而不是信仰或种族。
 
钟万学:印尼华人(中国广东梅州客家后裔)、现任雅加达特区首长,基督徒,家庭成员则有其它宗教信仰。“阿学”是雅加达省首位华裔省长,类似于北京市长
 
首都雅加达需要一个能干的领导人,以便解决犯罪、交通拥挤、水灾和贪污等重大问题。有力的领导和信仰无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才是关键。
 
雅加达选民应该比较一下“阿学”与阿尼斯的表现。“阿学”在一些方面如沟通技巧还有待加强,但在治理雅加达上却有优异政绩。至于阿尼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担任文化与中小学教育部长时有什么贡献。
 
在选择领导人时,重要的是常识和不被情绪左右。当选的候选人必须能领导雅加达特区政府、发展公共设施和妥善分配资源。选民应该给符合这些条件的候选人一个机会。
 
雅加达、其他以穆斯林为主的地区和印尼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可以带来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廉洁和有效率政府。简而言之,伊斯兰领导人比穆斯林领导人更为重要。
 
作者是沙亚里夫国立伊斯兰大学(Syarif Hidayatullah State Islamic University)社会与政治学院政治系主任。
 
原载2月21日《雅加达邮报》。叶琦保译。
 
转自宗教学与国际关系沙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神道教与日本型伦理道德观念的演变
       下一篇文章:道教在国外的影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