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政治
 
美团清真事件与民族公共政策
发布时间: 2017/8/24日    【字体:
作者:郑永年
关键词:  美团 清真 民族 公共政策  
 
编者按:
 
7月中旬,知名外卖平台美团网在其APP上开设“清真”频道、并且推出“清真大众食品双箱盛放”宣传策略,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尽管美团在官方微博上对上述举措进行了澄清,但网友对清真食品和民族特权的争议依然持续。
 
梳理最近几年的网络舆情,不难发现,舆论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群体的争论呈现出越发激烈的趋势。
 
针对此次美团清真事件,正角评论专访了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让他谈谈表象背后更为深层次的民族政策问题。

 
正角评论: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个事件,美团作为国内知名的外卖APP,开设了一个清真频道,把穆斯林和汉族分开对待,于是引起网友普遍愤怒,认为这种行为是搞“种族特权”,是对普通用户的歧视。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公司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公司为了盈利,可以这样干。部分人表示支持美团,很多人则直接卸载美团APP。最后迫于压力,美团停止了这一政策。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郑永年:看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可能有利于盈利。从顾客的角度来说,因为专门优待穆斯林,一些人自然感到不公平。作为一个学者来说,我则想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谈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点太极端。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如果为了盈利,以市场的名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也不可取。公司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多民族国家,宗教问题也是企业的一部分。即使在西方典型的市场经济里面,企业也不能为所欲为,而是在各种行业规范和法律框架下运作。公司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它的盈利模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不过,企业同时也必须综合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顾客利益。以牺牲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或顾客利益来获得盈利的公司,从长远上看必然不可持续。

从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把汉族人、穆斯林、或者西藏人,在商业模式上完全隔离开来,把各个民族做成独立系统,是不妥的做法。因为这样做的话,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对社会政治生态产生**影响。人们要考虑整体社会生态的健康。
穆斯林专用车,据传用于殡仪服务。
 
穆斯林作为一个群体,当然有自己的权利,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服务。不过,对不同民族提供的服务需要建立在统一模式之下的区别对待。如果完全独立,以后会产生社会问题。

在西方的自由民主社会,民族团体搞什么都可以,例如穆斯林可以有自己的政党、公民社会、社团、社区,商业组织等等,它们都是独立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这表面上很自由,但是现在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穆斯林和主流社会互相不搭界,于是出现了激进主义,这是因为在互相独立的情况下,互相不了解,不认识,感觉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社会群体分割的情况下,各个群体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社会。
 
一个相反的例子是新加坡。

新加坡不允许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呆在一个社区、成立自己的政党。新加坡这样做,在西方看来是剥夺了各民族的自由,但这个政策恰恰是为了整个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为了公众利益。在西方民主社会,假如你要把马来人、印度人送入国会,就有两个办法:各民族成立自己的政党,选自己的人;或者各民族发展自己的社区(选区),选自己的人;而这样做会产生分离的现象和激进化。


所以,新加坡不允许这样做。新加坡为此发明了集选区制度,4至6名候选人(2011年新加坡大选)必须搭档参选(最初只需要三名候选人),而且其中1人必须是少数族裔(马来、印度或亚欧混血族)代表。选民不能选举单一的候选人,而只能选举一组候选人。因为有了集选区制度,新加坡把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放在一起,这就产生一个大家的公共空间,没有分别对待。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发明。
 
其实,公司也是一样,公司毕竟是社会的一部分。
 
在多民族国家,成立一个纯穆斯林或纯汉人的公司的方法并不可取。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可能有理性的考虑,但是对社会整体的整合会产生很多**的效应。如果把西方模式和新加坡模式相比较的话,我是比较主张新加坡模式的。
 
中国的现状就是把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方方面面都有特殊的政策,这样做基本上不是很成功。中国有民族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很少。结果,北大清华等大学不重视少数民族历史,甚至不去学少数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不学汉族的历史。结果所产生的认同就有问题,甚至会出现“民族独立”的认同。再加上法律上也不是平等的,也是照顾少数民族的。


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也这没有关系,但是在公共领域要一律平等,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不能以民族来区分。公司即使是私人的,但也是一样要考虑社会利益,公司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们不能为了一个群体而去忽略另一个群体,而应当平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平等。
 
穆斯林病房,配有礼拜房。
 
正角评论:所以说,美团的做法其实是可以再考量的,因为这种做法有可能在社会上促进分裂,而不是社会的融合;就算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他们不能这么做,这种行为也是社会公共政策应该限制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我们通过舆情系统观察到,其实很多在网上反对美团最激烈的人,大都生活在东南沿海。他们生活的地区,恰恰是全国穆斯林人口比例最低的地方。他们在生活中接触穆斯林不多,极有可能完全是从互联网上建立的对穆斯林的印象。

郑永年:这就是国家非常麻烦的地方。新疆、西藏至少从清朝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人们真的了解穆斯林吗?实际上,一开始就应当实行民族融合的政策,而我们的很多政策方面导致了相反的结果。基本上,在法律、制度和政策等层面对少数民族是区别对待的。
 
我们一直喊着民族融合、大团结,但是我们的很多机制是造成分化的。所以现在造成的后果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穆斯林长得什么样,有没有去新疆生活过,有没有去西藏生活过?很多人只能通过网络来接触到这些信息,然后很容易情绪化。同样的道理,穆斯林了解汉族人吗?一样不了解。不用说是他们之间以兄弟相待了,现在一些极端分子甚至把对方视为“敌人”来对待。

因此,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他们融合起来。我们是多民族国家,就应该往这个方向走。当然,这并不是说汉族人变成穆斯林,或者穆斯林变成汉族人,而是说大家要互相理解、接受、认同和包容。现在这样的状态不利于互相理解,所以大家就产生这样那样的激进言论。
 
正角评论:有一种乐观的观点认为,真正的极端穆斯林,其实是少数。目前大部分地处中国西北的温和穆斯林人群,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融合进整个社会。因为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的进一步的分工与配合;社会的分工与配合,就会极大的促进交流融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好,所以融入的很好。我们是否可以这么乐观呢?
 
郑永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着的,但不能过分乐观。今天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在激进化。激进化当然有不同的原因,但这个趋势不可忽视。在东南亚,传统上的穆斯林趋于温和。
 
很长时间里,本地和西方学者把东南亚的穆斯林视为是穆斯林现代化的典范。但近年来,即使东南亚的穆斯林也在激进化,并且是自我激进化。更不用说是中东地区的穆斯林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穆斯林也是一个例子。欧洲现在穆斯林激进分子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不断。你不能认为经济发展了,民族之间就会融合了。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这些二代或者三代的穆斯林也和白人一样生活在福利制度里面,他们理应感到满足了。但事实上是相反的。他们对欧洲白人社会的不满度越来越高。因为融合不到欧洲主流社会,他们就搞激进行动。
 
事实上,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多方面反而会促进激进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面人们有更好的条件接受教育。但如果所接受的教育出现问题,那么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的认同就高,高认同度就会促进种族民族主义的崛起。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收入不平等、社会分化等现象,这些当然是传统上的“阶级”问题。
 
不过,但多民族国家,这些“阶级”问题很容易演变成为民族问题。就业也是一个问题。无论在那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往往转向保护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民族认同。保护语言不仅应当,也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激进化,即拒绝学习多数民族的语言。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群体就在就业上处于不利地位。
 
实际上,所有这些问题在中国都存在着,也在深刻影响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们等待通过单纯的经济发展来解决民族问题,那么就会犯大错误。
 
转自正角评论。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良心自由与政教分离的先驱
       下一篇文章: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