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印度嘎迪亚尼耶教派的主要观点浅析
发布时间: 2017/11/30日    【字体:
作者:买通
关键词:  印度 嘎迪亚尼耶教派 分而治之 圣战  
 
 
(一)19世纪中期的印度外部环境
 
工业革命兴起后,英国经济的海外市场重心从美洲向亚洲转移。印度因其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越,工商业发展较早成为西方列强的掠夺目标。1757年,印度普拉西战争的爆发拉开了英国入侵印度的帷幕,至1849年,印度全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控制,英国议会于1858年8月2日通过了《印度政府法》,该法规定结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由英国女王接管,并由印度总督代表英王统治。自此,印度人民的生活完全处于英殖民政府的统治之下。这样的局面导致原有的民族意识形态与生活追求遭到破坏,与此同时,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逐步影响印度社会,推动其现代化进程。
 
随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统一民族主义政权的呼声愈发高涨。英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即利用印度国内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矛盾进行分化与挑拨,通过扶持穆斯林上层来抑制代表印度教徒利益的国大党的政治地位。关于这一点,英国殖民政权官员维·亨特尔在1871年出版的《印度穆斯林》一书中提出:“l9世纪70年代的形势不同于大起义之后,必须在穆斯林上层中寻找殖民统治的新支柱。” 而在穆斯林中下层,英政府阴谋煽动个别穆斯林团体从伊斯兰正统教派中分离出来,并伺机培植代理人,通过宣传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宗教主张来瓦解穆斯林内部的团结。在此形势下,嘎迪亚尼耶教派(AI—Gadiyanih)应运而生。
 
(二)19世纪中期印度的内部环境
 
首先,印度宗教色彩浓厚、民族多样性显著。印度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本土宗教,同时由于外来文明扩张和殖民统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祆教也陆续传人印度。多种宗教的共存导致各个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有些宗教的祭拜仪式和基本教义借鉴吸收了其他的宗教。例如,大乘佛教吸收婆罗门教的供神拜神的做法,开始雕塑佛像,供奉礼拜。因此,印度的宗教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它深刻影响着印度人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印度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民族的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分布着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其次为马拉地族、泰米尔族、锡克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印度的宗教人文环境多元而复杂,区域性特色明显。
 
嘎迪亚尼耶派的出现与印度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创始人米尔扎所在的旁遮普省位于印度西北部, 自古以来外族的征服者都从此地进入印度,故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之地。伊斯兰教进入旁遮普省以后,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其他本土宗教文化长期共存。印度穆斯林与阿拉伯半岛或西亚的穆斯林相比,他们在文化心理上发生变化,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1849年旁遮普省被英国军队占领,殖民政策取代了原有的政治制度。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趁机而人,极力推行其普世价值观。由于观念新奇,迷惑性强,吸引了不少当地年轻人,而传统的宗教文化不断受到冲击。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思潮,各个教派的宗教主张相互碰撞,曾经相对统一的文化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随着英国殖民者对于印度的统治不断深人,惨遭压迫的当地穆斯林中广泛流传着受真主援助的伊玛目马赫迪将出现,带领他们摆脱殖民梦魇的说法,同时他们也期待着尔萨圣人的降世,他将执行《古兰经》,打碎十字架。这种寻求宗教领袖的救世主义思潮,也为19世纪该教派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其次, 自莫卧儿王朝没落衰败以来,印度穆斯林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不再,印度教的复兴使得他们的危机感加重。他们还清楚的认识到,代表基督教文化的西方文明在教育、法律、福利制度等方面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面对严峻的现实,印度穆斯林当中涌现出一批改革家,他们试图通过宗教社会改革运动与政治改良运动复兴宗教文化,实现民族独立。代表人物有回归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沙-瓦力乌拉·阿齐兹,伊斯兰现代主义的领袖赛义德·艾哈迈德·汗以及现代伊斯兰主义的代表艾布·艾阿拉·毛杜迪。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历程中,各派力量都在为取得印度的独立统一争取话语权。
 
(三)嘎迪亚尼耶教派的创立者
 
嘎迪亚尼耶教派于1889年出现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哥德斯普尔区嘎迪亚尼耶镇(The Villageof Gadiyani, 。;6 l0),其创始人是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A1.Mirza Chulam Ahmad, j 乏Lj’ic ),该派别因其出生地而得名。米尔扎的曾祖父米尔扎·欧拉姆·穆罕默德(A1.Mirza ChulamMuhammad)在旁遮普省拥有产业。去世后,家境败落,其大部分地产被当地的锡克教徒占领。英殖民者控制旁遮普省之后,其父米尔扎·欧拉姆·穆尔塔达(A1一Mirza Chulam Muritadha)曾为殖民政府做过不少事,并获取该省总督宾礼处的要职。1857年,他协助英政府平息孟加拉邦的叛乱,荣获殖民者授予的勋章和奖赏的马匹。总之,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米尔扎家族始终与英殖民当局保持密切的关系。
 
1835年米尔扎出生于嘎迪亚尼耶镇,他自幼遵循当地风俗,学习《古兰经》,17岁学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并开始接触伊斯兰哲学、逻辑学方面的知识。闲暇时米尔扎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一些医学知识。据相关资料记载,1864年至1868年间他曾任斯亚克特城(Sialkot, 1 )法院的初级文书。一段时间后,他辞职返乡料理家里的产业。期间米尔扎一面学习法律知识,一面研读《古兰经》及其注解和圣训。值得注意的是,米尔扎身患癔症和阵发性神经过敏症。长期的病痛折磨,导致其记忆力衰退,患有抑郁症。由于患病的缘故,他的日常行为与言辞,与常人有异,但是这一缺陷却也使得他躲过英国政府强征的兵役。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宗教功修。40岁之前的米尔扎秉承伊斯兰教的精神进行宣传,但是他已经流露出自己是“优秀的贤者”的想法。从1890至1900年是他人生的转折阶段。1882年他宣称自己是伊斯兰教的革新家,1889年自称奉着真主的启示,以伊斯兰教“新先知” 自居,广招门徒,标志着该派的确立。1892年,米尔扎在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旁遮普省的拉合尔市组建了“艾哈迈德耶伊斯兰社区”,借此宣传他的思想。为了让教徒从小接受他的信条,他于1898年在家乡嘎迪亚尼耶镇建立一所宗教学校,广收教徒。随后他又在该地区建造了一座“清真寺”,通过建立这个据点来扩大他的影响。由于他的主张有利于弱化印度穆斯林对信奉基督教的殖民者的反抗,1900年英国殖民当局正式宣布其为“独立的伊斯兰教现代教派”,同时向大英帝国管辖下的所有穆斯林社会推广。1901年,他认为时机成熟,公然宣布自己为真主的先知,并创办《宗教比较》杂志,撰写文章宣传他的主张,攻击传统穆斯林学者。其宗教主张很快遭到穆斯林学者的反对,不断有伊斯兰教宗教学者发表“教法见解”(法特瓦),谴责该教派的离经叛道。1908年患有顽固性腹泻病的米尔扎在拉合尔市期间病情加重,于当年5月26日(伊历1326年)去世,运回嘎迪亚尼耶镇安葬。
 
嘎迪亚尼耶教派的主张
 
(一)嘎迪亚尼耶教派的主要宗教主张
 
米尔扎在宣称自己“受到真主启示,拯救众生” 之前,就开始撰写书籍和各类文章,使他的主张更有说服力。他的创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主要论证伊斯兰真理的可存性,同时驳斥其它宗教。米尔扎于1880年用乌尔都语完成4卷本的代表作《艾哈迈迪耶的论证》,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宗教思想,为该教派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始于“麦西哈” 的宣称,代表作是1891年出版的《伊斯兰的胜利》。在这本书中,他公开宣称自己是麦西哈,这标志着米尔扎的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折。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他的著述与演讲辞、信件共计8O余部(封)。他的重要作品还有:《真理之光》《神圣的法令》《英国政府与吉哈德》等。该教派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他宣称自己是“应许的麦西哈”“再世的尔萨”以及伊斯兰教历第14世纪的复兴者与改革者,自己是肩负着麦西哈尔萨的重任来教化民众。米尔扎在《伊斯兰的胜利》中写到:“贫仆(指米尔扎本人)除了被赋予同众先贤一样的品行之外,还拥有和尔萨圣人(愿主赐安)一样的特性,正是因为这样相近的品行贫仆才继尔萨圣人之后得以派遣,以彻底摧毁人们对十字架的崇信。因此,我已被派遣来打碎十字架,杀绝猪类。我自天堂降临人世,天神在我的两侧相伴。” 另外,他在《明志》一书中也说道:“穆斯林和基督教徒都相信麦尔彦之子尔萨升人了天堂并将在另一个时代白天堂降临人世,我已在自己的论文集里驳斥了这一观点,这种降世并非麦尔彦之子尔萨本人降临人间,这是一种比喻性质的说法,表明来者是类似尔萨圣人的人。根据来自真主的信息和启示,他就是受到真主启示的贫仆— —我本人。”
 
第二,他宣称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并非“封印使者”,而是执掌封印的使者,在他之后还有使者,即米尔扎本人。起初,米尔扎并没有直接宣称自己是圣人,而是称颂穆罕默德圣人的品行,并隐晦地指出追随圣人的高尚者也拥有类似的品行特性。他又宣称自己陆续接受真主的隐示,自诩已达到圣人的品级。1902年,他在论文集《纳德瓦馈赠》(ruhfah an-Nadwah)说道:“我是真主的使者的‘影子’和‘显身’,所有的穆斯林在宗教事务中都应尊奉服从我。”穆罕默德是安拉向人类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这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宗教常识。《古兰经》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哪一个人的父亲,而是真主的使者,封印的至圣。”(33:4O)在《布哈里圣训集》中,艾卜·胡莱勒传述:“以色列的后裔,真主派一些先知领导他们,当时的先知是前赴后继,纷至沓来,而在我以后,不会再有先知。”注经家伊本·凯西尔在注解“封印至圣”时说:“真主和使者分别在《古兰经》和圣训中阐明了,穆圣以后,不会再出现圣人。” 米尔扎佯称自己是继穆罕默德使者之后的“新先知”,意味着对伊斯兰宗教传统的根本否定。第三,他认为世界各大宗教同出一源,各个宗教的教徒,都可以消除对立与隔阂,共同建立和平和正义的社会,最后进入福乐世界。米尔扎认为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宗教都源自造物主安拉,并且最初的形式为伊斯兰教。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对教义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了外在形式的区别,但其基本宗旨一致,都是为了教人与造物者之间建立联系。每一个宗教都含有特定时期的“真理”,只有伊斯兰教包含真主的“永恒真理”,因此是唯一集大成的世界宗教。在混合教义的影响下,米尔扎称自己是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Messiah)和印度教的至上神毗湿奴(Visnu)的化身。他强调耶稣基督并未钉死于十字架上,而在天神的解救下逃至喀什米尔地区,并向当地居民传播福音。他活了120岁,葬于斯利那加(喀什米尔首府)。米尔扎称自己并非耶稣基督肉身的复活,而是具有耶稣基督“精神和力量” 的弥赛亚的再现,其使命是解救全人类脱离火海苦难。此外,他在旁遮普省斯亚尔科特城的演讲中称真主告诉他,几千年前出现的梵天(至上神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也是真主的先知,是来自真主的圣灵。但后来教义被篡改,变成了被崇拜的对象。印度的人文环境复杂,宗教文化呈多元性,各个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当地的民众接受新思想更具灵活性。深谙此点的米尔扎通过混合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的教义,企图建立一个混合模式的宗教流派,以赢得多宗教信仰者的认同与支持。他鼓励信徒以博爱精神去敬畏各宗教的神灵,使得这一宗教流派具有人道主义一样宽泛的普世性。
 
第四,米尔扎以教法者自居,并将自己定义为接受真主命令、禁令等诸多条例的启示并凭此制定教法规定的人。米尔扎宣称经其完善后的伊斯兰教为“纯正” 的伊斯兰教,笃信其理论者为“真正” 的穆斯林。他曾给他的信徒们散发题为“加入嘎迪亚尼耶教派的条件” 的传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应许的麦西哈— — 米尔扎·艾哈迈德是真主的一位使者,否认真主的使者就是一桩大罪,能使人们丧失信仰。”他认为自己有发布宗教法令的特权,因而废除了许多伊斯兰教法中的条例。他号召教徒远离圣训、将“圣战” 断为非法,提倡与西方殖民者和平相处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该教派还反对圣徒崇拜和圣墓崇拜,否认火狱和末Et审判,谴责男子任意休妻及一夫多妻的行为。
 
(二)嘎迪亚尼耶教派的主要政治主张
 
1.顺从英国殖民政府统治
 
米尔扎大力宣传英国统治是天命的宿命论。米尔扎在其代表作《艾哈迈迪耶的论证》,一书的附录中,以“感谢政府的关爱”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文中写道:“我屡次向人们阐明我的宗教信仰,即伊斯兰分为两部分:第一,顺从真主。第二,听从政府的命令。因为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让我们庇护在它的荫凉之下,保护我们免遭不义者的危害。这个政府就是英政府。”另外,他在写给教徒的文章中说:“你们要谨记:英国政府是真主给你们的一大恩典,是你们的幸运,是保护你们的盔甲。”他还宣称过去真主对先知穆罕默德说阿拉伯语,而现代是英国政府统治的时代,所以真主改说英语了。真主选派他作为新时代使者,用英语传播新启示,代替过去的旧启示。
 
19世纪以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和奴役,使得印度各阶层与英国殖民政府的矛盾不断激化。1857年爆发的抗英独立战争,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在反殖民的大潮中,印度穆斯林成为抗击英军的主要力量。这对殖民政府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此形势下,嘎迪亚尼耶派的出现令英政府喜出望外。作为回应,英政府给予该教派巨大的支持与资助。1900年正式宣布其为具有伊斯兰教新思想的独立教派,同时向大英帝国管辖下的所有穆斯林社会推广。
 
2.放弃伊斯兰教义中的“吉哈德”思想
 
自诩为伊斯兰教复兴者与改革者的米尔扎,号召教众放弃伊斯兰教义中的“吉哈德”思想,接受英国统治是天命的新教义。阿拉伯语单词“吉哈德”(iihad)意为“奋斗”。从狭义上说,它原指先知穆罕默德与麦加多神教徒进行的战争,后来指在伊斯兰教旗帜下为宗教而进行的一切战争。从广义上说,它是指传播伊斯兰教教义的一切活动,即为促进和保卫伊斯兰事业作出的任何努力,既包括说教的方式,也包括武力的方式。米尔扎认为吉哈德是通过武力传播伊斯兰教信仰,这不符合伊斯兰教的精神。其真正意义在于精神上的自我约束,顺从真主。米尔扎主张和平传教,号召信徒不要仇视英国殖民当局,以“和平的穆斯林”为己任。他说:“从今天起,武力吉哈德被真主命令废除。从现在起,谁为真主喜悦对非穆斯林动武,就是不服从使者穆罕默德。我到来之后,不再有武力吉哈德。我们要高举和平友谊的旗帜。” 此外,他在他的代表作《艾哈迈迪耶的论证》中写道:“从早年到现在,我坚持不懈地演讲、发表文章,为了让穆斯林以和平对待英国为己任,消除那些愚昧穆斯林心中的吉哈德概念。” “为了英国政府,我印发了5万份传单在印度和伊斯兰国家,让成千上万人放弃了他们心中肮脏的吉哈德的概念。”在19世纪后半期,米尔扎提出放弃“吉哈德”思想,有着深刻的利益背景。在殖民者对印度的压迫不断深入,人民的反抗愈发强烈,二者矛盾达到白热化的阶段,米尔扎提出如此的主张,有悖于民众的意愿,却深受英国政府的支持与肯定。当时英殖民政府遭到沙·瓦力乌拉·阿齐兹领导的“圣战者运动” 的反抗,“圣战者运动” 自印度北部向南发展,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他们试图通过布道和改革来拯救殖民统治下的人民,并通过对外来侵略者的“圣战”建立理想的神权政体。同一时期,苏丹境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反英殖民主义政府的马赫迪宗教运动,持续不断的起义活动使得英政府陷入困境。由于麦西哈降世的信念已根植在穆斯林民众的心中,因此当米尔扎以麦西哈的名义发出号召保护英政府的主张时,无异于雪中送炭。一方面,他的主张代表了英政府的诉求,有助于缓和矛盾。另一方面,借助英国殖民政府的力量,米尔扎可以扩大他的影响力,实现个人企图。
 
三、结语
 
尽管嘎迪亚尼耶教派的许多思想主张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原则背道而驰,但由于受到英国殖民政府的庇护和推广,在旁遮普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教众多达5O万人。嘎迪亚尼耶教徒称,他们在中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都有宣教员。民国时期曾有一部分书籍流人中国,包括米尔扎用英文翻译的《古兰经》。时至今日,在西方霸权主义操纵下,他们得到英国、美国和以色列的资助和支持并不断扩大势力。1974年巴基斯坦宪法规定,任何不承认穆罕默德作为最后封印先知的地位,或者宣称自己是穆罕默德之后的先知或宗教改革者,将不被宪法承认为穆斯林。世界穆斯林联盟于同年就嘎迪亚尼耶问题在麦加举行特别研讨会。大会决议禁止他们参加穆斯林社会的各种活动,禁止他们使用穆斯林墓地,禁止为他们的信徒举行伊斯兰葬礼。沙特阿拉伯政府宣布不发给他们朝觐的签证。嘎迪亚尼耶教派得以发展迅速,一方面是由于印度旁遮普地区宗教环境复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影响,为该教派的出现提供一定的历史条件。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从政治和经济上给予肯定与支持,使得他的主张得以迅速传播。
 
(责任编辑王伟)
 
① [巴基斯坦]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演讲宣传集第三册》,拉哈尔:德里出版社,1905年版,第295页。
② [巴基斯坦]米尔扎·曼苏尔-艾哈迈德:《艾哈迈迪耶的论证》(乌尔都语),《精神财富— — 米尔扎作品集》第13卷,拉
瓦布:拉瓦布伊斯兰有限出版社,1960年版,350页。
③ [巴基斯坦]米尔扎·曼苏尔·艾哈迈德:《艾哈迈迪耶的论证》(乌尔都语),《精神财富— —米尔扎作品集》第l5卷,拉
瓦布:拉瓦布伊斯兰有限出版社,1960年版,114页。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日本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概述
       下一篇文章:伊朗民众宗教信仰与宗教生活新趋向剖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