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从文化渊源看国民性差异—中美民族性格比较
发布时间: 2018/4/19日    【字体:
作者:陈沛照
关键词:  国民性 文化渊源 互动  
 
 
摘要: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分别是以儒家思想和欧洲清教主义为历史渊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从文化相时主义的理论视角进行两国国民性比较并解析其文化渊源, 希望对于化解两种文化之间的隔膜、实现互利双赢作出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文化模式论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某一种文化的特性,认为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在每一种文化内部又具有多样性, 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或区别于其他文化特点的又是该文化的主旋律。这里, 主旋律就是我们常提到的“ 民族精神”, 、“ 民族性格” 或“ 国民性” 。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的差异, 造就了两者之间各具特点的民族性格。
 
中美国民性差异及其文化渊源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一般来说, 中国文化反映了“ 集体主义” 的取向, 这种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的谦逊, 而不提倡个人突出。在中国历史上, 小农生产一直占统治地位, 人们对集体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个人的价值在于以天下为依托。历朝历代“ 重农抑商” 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经济增长缓慢进而使人们之间的连结易趋于稳定, 不会造成明显的分化和差异。从所处地理位置来看, 中国的地理环境极为完整, 山川河流自成体系, 其势宜合不宜分, 而这样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强调的也必然是群体的和谐。同时, 中华民族性格也与其形成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有关。孔孟儒家学说的基点就是维护国家安定, 群体和谐, 强调“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的朴素集体观。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 孟子就非常鄙视“ 为我” , 鄙视脱离家族和社樱。汉儒董仲舒“ 大一统” 思想的提出, 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 个人只有服从群体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因此中国文化讲的人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
 
尊重个性是美国人价值观的核心, 也是美国文化的基石。美国人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他人而不顾及他人, 反对社会和国家对自由的干涉。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的欧洲, 由于私有制深人到家庭内部, 家庭成员各有财产的状况为每个人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法律关系、权利关系成为家庭成员间的主要关系, 而夫权父权居次要地位, 这为个人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最早的历史始于16 2 0 年, 当时一些欧洲人为逃避政府的压迫追求自由和幸福远渡重洋而来, 后来大批移民前往北美大陆所追求的也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同时, 在这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不强, 由此产生了一个多元制社会。多元制也为思想的自由表达和实现提供了可能。此外, 美国国土三面临海, 还有一面是广交的西部, 这使美国人的思想能自由驰骋, 得以自我个性的张扬。
 
重义轻利与权利本位
 
“ 义”(繁体作“ 羲”)是什么? 根据汉字的会意原则可以推之: 通过自我表现出来的善与美, 就是义。孔子曾说,“ 义者, 宜也” 。在汉民族中看一个人义还是不义, 一般可在富贵、贫贱和生死三个人生道路的关口上去考察和检验。如果一个人能做到“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则谓之大丈夫。由此, 儒家文化把重义看成是君子行为, 而把重利看成是小人行为, 主张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这种观念两千多年来在人们头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培育了中国人善良诚实的性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没有权利的要求而只有义务的规定,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 这同时也体现出了作为“ 礼” 的中国文化源流。
 
美国文化是欧洲传统文化与北美特殊环境相结合的产物。美利坚民族的主体构成是欧洲移民, 移民社会与非移民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 他的社会成员是由互不认识的人组成而不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人们之间的关系由契约连接起来而形成种种“ 俱乐部” 组织。美国社会不存在中世纪社会那种等级制度, 在人们的头脑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等级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 美国社会强调的是权利而不是义务。由于与英国君主有着不愉快的历史, 美国人从创建国家之时起, 就强调个人权利, 反对国家对个人的约束, 不愿意赋予中央政府太大的权力。
 
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
 
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模式的基础, 孔子政治思想的最高境界是“ 天下大同” , “ 大同” 理想与其说是一幅理想化了的传统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图景, 不如说是孔子关千天命思想、人性思想和仁礼思想最高境界的一幅示意图或想象图即” 。而当“ 大同” 不可能成为社会现实时, 他又提出了现实的小康思想, 从而表现出了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 中国人真正信教的人一向很少, 这种淡薄的宗教观与儒家的天命思想、道家思想的“ 道” 论及王充的无神论是密切相关的。佛家宣扬靠修行脱离苦海以求来世得以好报, 儒家学派的“ 性本善” 、“ 礼” 、“ 义” , 道家的“ 天人合一” 等思想亦包含着朴素的和谐观。他们以一种乐观的处世态度去实践一种理性原则, 早已为社会构建了一套由道义和公正相结合的秩序,主张以国家的“ 大一统” 来维护社会和国家的正常运转。美国的主流文化是白种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中的基督教清教徒所信奉的宗教价值观。实用主义哲学是在清教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 随着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和西进运动的推进而逐步提炼出来的。其实, 从“ 五月花号” 船到达美洲的第一天一直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在开拓荒芜的新大陆的过程中, 这群移民就不断地创造着美国人的性格, 这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因移民前饱受政治和宗教歧视, 而造成的蔑视传统, 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尊重, 不能容忍任何形式强力社会控制的个人主义的特征川。基督教精神和体现在宪法中的自由主义思想是美国长远的精神传统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基于这种宗教观, 美国人自认为是“ 上帝的选民” , 有着“ 天赋的人权” , 肩负着教化世界的使命, 加上20 世纪初以来美国社会巨大财富的积累, 使美国人极富民族优越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们相信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是最符合人性的制度, 美国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 因而要以符合美国利益为基础在世界推广。
 
中庸之道与竞争意识
 
中国人看重一个“ 和’ , 字, 喜欢中庸、和谐, 追求“ 以和为贵” ;美国人则喜欢较量、重视竞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儒家文化强调“ 仁” 与“ 礼” , 追求“ 中和位育” , 主张“ 仁者爱人” 。“ 人生于自然” 、“ 天地万物一体” , 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 都主张爱惜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无为” 论是老子人道观的主要内容, 从此思想出发, 老子又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 一是“ 不敢为天下先!’; 二是“ 曲全” 。正是受此影响才得以铸就中国人保守内向的国民性格。在美国人看来, 天与人是对立的, 他们侧重于向外探寻, 认为人只有在战胜自然的艰苦奋斗中才能求得生存发展。欧洲清教主义的节俭、竞争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开发新大陆尤其是在西进运动中起着中流砒柱作用, 而西进运动反过来又雕塑着美国人的开拓性、公平性、实用性与竞争性。因此有人认为美国的民族精神“ 是边疆的产物” 。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在北温带黄河流域农耕地区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一开始就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由于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内部的谐和, 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孔子认为凡事应“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 因此, “ 允执行中” 、“ 过犹不及” 等思想便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西方文化源自希腊、罗马, 地处海滨及近海岛屿, 由此形成了海洋性的商业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内在不定的经济状况促使西方人比较重视空间的扩展和向外征服, 看世界两体对立。同样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的美国人是不太接受中间调和的, 他们往往是非分明, 比较喜求标新立异。以和为贵是儒家“ 中庸之道” 的处世哲学锻炼出来的民族性格, 为了求得温和与妥协, 加上宗法思想、家长观念的影响, 中国人在危难和逆境之中不抱不怨, 表现出安之若素的温顺性格。几千年来, 有着礼义传统的中国人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极其爱面子、讲体面。由于面子不仅涉及到个人在其关系网中的地位高低, 而且涉及到他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 以及也可能享受到的特殊权力, 故在中国这个人情和关系取向的社会中, “ 顾面子” 、“ 做面子”便成为一件和个人自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情闹刀。而中国人平均主义性格的形成既有深厚的阶级基础, 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论语·季氏》中“ 不患寡而患不均” 、《晏子春秋》中“ 均贫富” 等经济思想, 经历朝历代一直影响至今。所以说, 中国人温顺、爱面子、平均主义的性格特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中庸和谐观和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中美国民性弱点分析及文化互动态势
 
中美国民性弱点分析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来看,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每种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川努。但是, 毕竟任何文化都隐藏着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甚至糟粕成分, 对此我们必须严格地从理论上加以区别, 以便于更好地坚持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直以来, 中国人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群体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但过分强调群体意识、忽视个人独立和个性自由发展, 养成了很多中国人的依存性人格; 而美国人由于过于强调人权和个人主义, 重利轻义, 使得在这个纯商品社会中人情冷淡; 个性的张扬, 使得美国人在与其他人交往桀骜不驯, 而且个人本位主义不重视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所造成的人文关怀缺失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中国人中庸平和的处世态度和理想主义固然有利于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却因此忽视了对自然的能动改造; 而美国人虽然因为其征服精神使自然为己所有, 却也遭到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中庸平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养成一种惰性而不思进取;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求生存求发展的信息,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他们注重创新, 愿意迁移和进行冒险, 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
 
由其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 天赋人权” 观点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是最优越的, 然而作为与美国白人不同的“ 异文化” 拥有者, 美国国内的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许多年来一直处在白人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是上述“ 美国信条” 的代表。冷战结束后, 亨廷顿推出“ 文明冲突论” , 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作为有普世意义的“ 美国信条” 必然要与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等“ 异文化” 发生冲突, 认为美国的优越之处不在于美国人民优于其他人民, 而在于“ 美国理想” 的至高无上。这也是美国政府在当今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是多侧面、多重性的。如果对民族性格作多层次的定性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民族性格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 也有坏的、消极的因素; 还有由于角度不同, 既可认为是好的、积极的因素, 又可认为是坏的、消极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文化在交流、沟通和理解之中逐步实现互补则显得越发重要。
 
中美文化的互动态势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勤劳、勇敢、热情而又坚韧进取。中美国民性的差异, 从根本上来说是中美文化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经历了几千年几百年的历史洗礼才形成的。但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是是动态而非静态的。随着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 两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在塑造对方的同时也在重塑自己。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大量涌人, 冲击着中国的文化体系、人的体系和社会体系。从文化体系上说, 美国俗文化, 催生中国俗文化蓬勃发展的生机, 但美国精英文化的引进却相当滞后。以崇尚个性为特点的美国文化冲击着以儒学为轴心的中国文化, 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 中国社会在演进中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心理趋向更为外向。而在美国国内,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汉语课, 人们对中国菜日益感兴趣, 中国商品在美国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美国人在唐人街也和中国人一道欢度春节, 人们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客观真实。
 
随着中美交流的深人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会更多地面临美国文化的冲击, 虽然我们不能认同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里面那样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极力淡化, 但“ 泥沙俱下, 鱼目混杂” , 我们在不拒绝吸收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同时, 必须封堵住那些企图混进来的“ 苍蝇” 和“ 蚊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把东西方文化看成是绝对对立的, 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 在全球化潮流风起云涌的当今世界, 这种说法倍受争议。
 
人类学主张文化的整体性和普同性, 它认为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种文化体系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共通之处。从长远来看, 中美文化传统之间的取长补短和求同存异是一个大的趋势。任何文化在其变迁过程中总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吐故纳新, 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只有博采众长的文化才有光明的前途。事实上, 中美两种文化及民族性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远不如以前那么差异明显。
 
结论与思考
 
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但在吸取他人之长时, 中国文化绝不要丢掉传统中的理性成分, 因此中国的国民性也就不能丢掉理性。儒家一直重视“ 内圣” , “ 仁” 实质上是一套道德体系, 它是主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基础。《论语·颜渊》: “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 《孟子·离娄不》: “ 仁者爱人。” 儒学中的理性成分是东方哲学中的宝贵遗产, 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将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终极价值, 解决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所遇到的精神危机。一个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情的社会, 美国的有些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否定儒家文化传统势必造成社会伦理的断层和空白, 造成整个社会的精神失落与困惑。不要将美国国民性中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绝对化。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固然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但如不加以节制, 它给美国社会确实会带来致命的东西。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曾警告说, 美国人性格中的有些方面— 他称之为个人主义, 而不是传统的自我主义— 有可能最终将美国人之间隔绝开来。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操作的伦理基础。如何遏制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 如何建立社会的调节机制, 这是中国文化思考的问题之一。
 
基于对中美文化模式的分析,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以欧洲清教个人主义为源头的美国文化之间有互补的必要性。美国文明价值体系中有着西方社会浓厚的宗教传统, 而儒家文明则宗教意识淡薄, 它可以影响某些宗教使之中国化, 但它本身与宗教是不相同的。从儒学中不可能产生宗教狂热, 因此它不可能与任何宗教势力形成联合。《论语·雍也》: “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论语·先进》: “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敢问死, 日: ` 未知生, 焉知死’?” 由此观之, 儒家的天命思想使孔子之时在祭祀问题上就有了脱离宗教的倾向。正因为两国文明的差异, 其文化模式的核心因素之间以及各自的理性精神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五千年的文明史使得中国文化有着丰厚的积淀, 诸如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问题上显示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美国文明是一个年轻的文明, 它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理性传统, 也创造了一套独特体系。
 
文化本无优劣之分, 比较两国文化模式及其国民性差异, 并非评论孰优孰劣。中美两国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 才会带来双赢的效果, 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载于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葛兆光
2020年年初我来到东京,住在上野不忍池的附近,每天走路到东京大学的研究室看书。近年…
 
论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律 \周钰明
摘要: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是法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思想家,对西方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法国伊斯兰布卡运动20年--政教分离传统下的本土治理和移民文化的纷争
       下一篇文章:乾隆朝江南地区两次教案述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