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中,佛教特拉旺丹部(上座部)在英国得到了飞快地发展,这些发展使佛教香火缭绕英伦三岛,给传播和弘扬佛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英国有两大佛寺及其两小属寺,它们都由苏默多大师主持和领导。其规模是,常居该寺的比丘、比丘尼和新近皈依的教徒超过60余人,另外还有不时来朝拜的善男信女在“八关斋戒”的熏陶下也可住在寺内。这些寺庙专为弘扬佛法而建,因此寺内的僧伽同俗人信徒们一道从事研究工作和念经打坐,他们严格遵守清规戒律,刻苦修行。访客来自全球,络绎不绝。
有些信徒在此小住几天,他们或来发放布施,或来参加禅定训练班,或为脱离尘世生活的紧张和烦噪而到此静心生活一段时间。然而更有为潜心学佛而前来取经,以便能在远离寺庙的环境下敬颂三宝的虔诚信徒。不论逗留多长时间,佛寺一律欢迎。
居近寺庙的村民们也时常前来参加佛事活动,并且在早晨邀僧伽到家中请用供养的斋饭。这种睦邻之情为佛法的修练和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种基础建立在对传统信念的相互理解之上。
僧尼们严格恪守着古老的教规,他们削发剃度,身着传统法衣,生活依靠到处化缘,为名副其实的托钵僧。虽然诸如此类的清规戒律把僧人和俗人的生活区分开来,但俗人信徒们发现戒律给予了他们对僧人的各种需求和对他们品性较为仔细的观察机会,从而培养了自己的系念思维。
如今,英国那些靠化缘维持生计的僧尼一律不得使用钱币、禁止耕作,不许自己动手煮饭。这是因为,首先僧尼必须对佛法有足够的兴趣来鼓励众生的皈依,支持那些一贯潜心学佛者的行动;因为生活的质量和对这种行为的支持在僧尼们的正道中视为是富有成效的;其次,要有严格的培养那些在非佛教环境下成长的僧尼们的制度,以便使他们能够体会其中的价值并且把它运用到自身的修练之中。这种制度是针对纯拜金主义者对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而设的,因而对佛教的信仰带来了好的转机,并且形成了在与教友们的交往中以心灵为中心的相互关系。
对英国来说,同佛法的联系可以追溯到“日不落”帝国时代与佛教国家的那些“历史事件”之中。不过,就如今而言,英国僧伽的存在还得归功于那些侨居该国的东南亚难民们的苦心奔波和努力,由于他们的不朽努力促成了佛教在大不列颠的传播和弘扬,并且无意中形成了圣职授任这一种纯亚洲化的概念。
令人欣慰的是,总有一大批仁人智士在为弘扬佛法不断奉献着他们的一切。有些西方人设法去东方证明圣职授任制同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发展相关,并且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不少人从东方回来后积极实践并传播佛理,结果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近来西方人修习佛法的中心之一是泰国东北部由阿加查大师主持的森林寺。毗奈耶派(即戒律)在此寺得到了强有力的提倡,其隶属寺庙也毫不例外。这一方面由席卷十九世纪中叶泰国的一场为恢复恪守严格的森林派法而进行的宗教改革所致,另外还得归功于阿加查大师能智用戒律。他采用许多细规明律,如怎样管好法衣、法器法钵、对教友的良心义务等来精心培养僧徒,以便抛弃他们自私自利的意识。就其实质而言,此派是能够在欧洲大地上修练的——因为它只需一点忍耐力、某些努力和一定的人生体验。
“英国僧伽托拉斯”是一慈善机构,创于五十年代。它被用来指导世俗信徒的信念,因为这正是西方僧伽努力实现的理想。该托拉斯花了大量时间才拥得愿来西方的大批合格僧尼。1976年,它成功地得到阿加查大师派其品学兼优的西方徒弟前去英国的允诺,这批高僧由美国出生的苏默多大师领导,他本人在阿加查大师的指点下已修了十年的佛法。
在信徒们的齐心协力下,一个规模不大的伦敦僧舍业已建成。与此同时,有关达磨修习的活动也随着源源不断的资助而结出累累硕果。不久,这个僧舍被迁至西切塞斯特的萨斯克斯一幢闲置不用的较大的建筑物内,该处占地面积近150亩。随后于1979年建成切塞斯特佛寺。该寺僧伽及其支持者们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它变成了一个十分优雅清静的森林寺院。一九八一年在阿难答迈特亚·玛哈·那耶卡大师的指导下首批比丘圣职人员在切塞斯特被授任。一九八二年授任首批比丘尼。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世俗信徒们已在诺森姆伯兰和得文建立起森林寺分寺。从此,培养僧伽的一个较为合适的环境已经形成。
在开始这种培训之前,兄弟姐妹们还得经过专为修持“八关斋戒”而设的为期二年的见习期。在此期间要求信徒们对禅定训练和僧伽工作具有高层次的执着信仰。见习期满后,男性僧侣可授传统的比丘戒,而比丘尼戒则近年刚刚创立,为的是给那些想在佛学领域取得较高学位的女信徒们订立更加严格的戒律。该寺所遵从的这些寺规在本质上同传统的比丘戒是一致的。尽管法衣大同小异,但一律由深棕色料子制成。经过五年的基础培训后——缝制法衣,用巴利语背诵戒规条例和圣职人员行为准则,比丘和比丘尼方可接受邀请出门布道。这就是比丘僧尼们在英国乃至欧洲为佛教团体、学校和不同宗教团体提供的服务。实际上他们乐于对任何有足够兴趣来承担他们旅行安排和给予友好接待的人服务。
建立现在这个一度名列第二的最大寺院的其中一个原因为的是给世俗信徒们提供修习达磨的居住设施。为此,“英国僧伽托拉斯”于1984年八月得到伦敦北部海尔姆海普斯太德附近一块曾为寄宿学校的地盘。之后,该寺命名为阿玛拉发底中心,意即“永无死亡之国”——帝释城。这样的一种命名反映出人们对今生今世太多的失望与恐惧症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心理。该中心提供150人的住宿,另有一处佛教任何教派都可使用的静修中心。一个为包容和团结各种教派和相关宗教而开设的图书馆,也有为儿童特设的达磨启蒙课。该中心欢迎一般公众为修练禅定和恭听布道而进入禅定堂和讲道厅。
日常佛事活动包括清晨5点和傍晚八点正的祈祷和一个多小时的集会、禅定和布道;禅定课在每周五晚8点正,它包括短时的配有指导教师和公开讨论的禅定训练;禅定专题讨论会延长到周六下午还不够;多种教派和平祈祷仪式——一般在早晨八点至晚上十点之间举行,接着便是各种公开的研讨会。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奉献精神下进行的,这也正是阿玛拉发底中心在精神和物质上得以维持的支撑的原因所在。政府不会资助这类活动,人们自带干粮和必需品以体现慷慨行为,抑或为维持这个中心的那些设施而捐钱赠物。由于大量布施而来的财力使得印刷苏默多大师某些言论集子——如《心集》和《通向解脱之路》两本书的设想变为可能。
至于谈到该派的前景——目前森林寺院在英国尚处于兴旺发展阶段,其他国家邀请此寺僧伽前去建庙布道的邀请信雪片似地飞来。苏默多大师一年外出周游世界一次并于1986年2月份访问了斯里兰卡。预测西方这种发展趋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导向是十分有趣的,因为佛陀教义呈现着一种真实的全球性的意义。
(译自印度《大菩提》1987年1-3期)
苏塞托大师着多杰才旦译
转自中国佛教网
http://www.ebaifo.com/fojiao-39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