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对如何牧养教会内精神疾病患者信徒的一点经验
发布时间: 2018/10/19日    【字体:
作者:胡艾茜 姚颂恕
关键词:  牧养 教会 精神疾病  
 
 
小晶坐在教会的角落里独自祷告。
 
一个人的时候她看上去跟普通信徒没有什么区别,但有事触及到她让她不高兴时,她的脸色青得好像要打人,瞪着你的样子似乎随时就能撸起袖子跟你干上一架。
 
听别的信徒说,小晶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在外面工作时到处被人挤兑,每份工作都做不过半年就被人赶走。
 
因为这病,她的家人不喜欢她,觉得她有暴力倾向又难以沟通,所以基本上是处于放养状态;她也没有朋友,由于情绪不太稳定,加上“精神疾病”几个字,让社会上的人对她容易滋生畏惧心理。
 
小晶来到教会后,感觉这里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大家对她包容、有爱,她直言很喜欢这里,所以一待就是很多年——虽然听不懂讲道,却也不愿离开。
 
小晶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吃抑制精神疾病的药物,其实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很清晰,说什么、做什么都能记得清楚;有时候又很模糊,脑子昏昏沉沉好像进到了另一个世界。
 
1
 
精神疾病患者其实在教会并不少见。
 
华东地区的一位崔牧师分享说,在他的教会就曾有过2、3名精神疾病患者信徒,“他们一天到晚跟着我,我就给他们一些生活费,给他们找事情做。因为他们的家人没有办法,他们这样也无法融入社会。”崔牧师说。
 
教会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避风港湾,一方面是教会温暖的环境容纳了他们,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去反思——精神类疾病患者这一类弱势群体,为什么得不到社会的关怀,且很难融入社会?在对他们的帮助上,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事实上,有报道指出,我国的精神类疾病患者已高达8000万之多,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几乎是每8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且只有极少一部分病人能够达到有效的治愈。
有专家表示,对于社会而言,精神类疾病患者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多数情况下他们是正常人,可能还有着比常人更高的思路和智商;但有时他们却极端暴力、恐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令周遭人感到威胁。
 
而这样的人也往往需要他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来陪护。当他们来到教会,感受到信徒之间彼此爱的流动、教会给予的温暖和关怀时,也不乏有借助信仰而得着医治的例子。
 
在聊到如何牧养精神疾病类患者时,崔牧师表示:
 
首先,教会需要建造温暖的环境容纳他们。要有耐心帮助他们,并最终可以引导他们离开教会这个安全区,重新走进世界,融入人群。
 
崔牧师说,一开始做教会其实是以服事职场年轻人为主,但渐渐他发现,教会其实就是一群“有问题之人”的聚集地,就好像亚杜兰洞的400人。往往来的人都有着他们各样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寻找爱,有的是在社会上人际关系不好,有的曾经在家人好友那里受过伤,有的是因为心灵抑郁不快……
 
而精神类疾病患者也是其中一种。
 
“‘正常’的人很少主动来教会,”崔牧师坦言,“来教会必然是带着‘问题’过来的。”就好像精神类疾病患者,他们的内心极其敏感脆弱,在社会上与人不能正常接触、交流,可能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常被他人伤害,所以他们更愿意去教会寻求温暖。
 
其次,牧者在牧养精神类疾病患者时,不能以牧养其他人的方式来牧养这群人。“他们做错了,不能上去就直接开批,这样他们会受不了。”这是崔牧师的经验之谈。
 
精神类疾病患者往往更想寻求心理上的倚靠、安慰和一个温暖的环境,除去给他们真理以外,塑造适合他们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接纳、认可,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们才能产生对教会的信任”。
 
第三,教会需要建立良好的团契生活,信徒之间要有良好的关系,否则事工难以开展的同时,也无法牧养和帮助到这群需要得着医治的人。
 
“有爱和关系作为基础,有情感的联络,当他们来到教会后,根据他们的特长、恩赐给予他们位置,这样他们会觉得价值得到了肯定,做的事有意义,教会才能形成凝聚力。”崔牧师说:“有凝聚力的教会,带来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2
精神类疾病患者好牧养吗?
 
答案是否定的。崔牧师就曾因为教会里的几名精神类疾病患者信徒而感到焦头烂额。
 
——案例1:
 
曾经教会要做一场祷告会,定好了日期,但有一位精神类疾病患者信徒就给崔牧师发信息问:“牧师,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在X号那天开祷告会!”
 
“为什么要换日期在那一天开祷告会呢?”崔牧师问。
 
“因为我只有那一天有时间。”对方回复。
 
教会当然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整个聚会的安排,虽然崔牧师后来告诉他:“你可以早点过来,时间不方便晚点过来也行。”但相比起思维正常的人而言,精神类疾病患者不自觉做出的一些行为举动,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考虑到他的行为想法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困难。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小例子,”崔牧师说,“他们本身对这些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会影响到其他人。”有时候,一个人会让整个教会跟着疲累。
 
但这就是牧养精神类疾病患者所要付出的。
 
——案例2:
 
教会曾来过一个患有精神类疾病的老人,因这病她甚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来到教会后被教会的爱和温暖吸引留了下来,加之有钱,便常常用钱来让教会的信徒陪她。“当然,信徒陪她不是不可以,”牧师说,“但整个教会陪着一个人转,这显然是不对的。”
 
精神类疾病患者在社会上的生存圈子太过狭窄,通常就会选择来教会。教会里爱的氛围、正能量、信徒之间美好的关系,这都是吸引他们的重要点——当然也是帮助他们的重要点。
 
“其实他们不需要太多道理,因为他们都懂,”崔牧师坦诚道:“他们来教会是带着问题和困难的,讲道理其实对他们没有什么帮助。所以要在爱心、耐心、关心和实际行动上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样也有利于教会事工的开展。”
 
3
 
虽然精神类疾病患者信徒不好牧养,但崔牧师认为,真正用心去牧养他们、看到他们的改变时,还是很有盼望的。
 
“教会牧养他们的最重要前提和最终目标,是要帮助他们得着医治,重新站立起来,融入社会。”因此牧师在牧养他们时,需要付出比牧养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智慧。
 
“例如曾经他们当中就有人跟我说,想读神学。”崔牧师思考了很久,根据那人的综合情况,最终明确地告诉了他:他并不适合读神学。
 
不单单是未来的方向,有时候,包括工作、感情、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牧师都需要为他们全方位的考虑和解决,“只有很实际的帮助这些人融入社会,解决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他们待在教会时才会更加安静和安心。这样他们进入到社会后,也能减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当然对教会而言也是如此。”
 
崔牧师直言,牧养精神类疾病患者有时很累心,但每每看到这类人在教会里慢慢改变时,又很觉欣慰。
 
小黄便是一个例子——他在哪里过的都不好,家里也一样。但他到了教会后,非常喜欢这里,便一直留了下来。之后还告诉家人,他在教会生活的很好。如今他家人只要一听说他是去了教会,就很放心。
 
小刘也是——他极其懒惰,去其它的地方待不过几天就会被赶走。到教会后,教会给与他尊重和鼓励,慢慢地他愤怒与懒惰的心态也在一点点改变。“有一次我去讲课,他给我倒了杯水,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崔牧师笑笑说。
 
小结
 
崔牧师说,他的教会曾在2015年提出“培养健康人”的概念,直到现在他还非常认同这一点。
 
“培养健康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如何培养?怎样健康?健康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思考和不懈的努力付出,非一朝一夕能达成。
 
“事实上,教会要容纳寻求医治的人,”崔牧师感叹,“但容纳进来之后不是放着不管,也不是消极对待,好像让人进来仅仅是为了扩充教会人数。”教会的功用是什么?崔牧师认为,是要借着主耶稣的恩典和大能,去温暖人心里的冰冷,安慰他们里面的受伤,医治他们各样的疾病,给与他们真理的话语……使他们不但能够被教会、被基督的爱容纳,更加能走出教会走进世界,成为可以独立生活、见证福音的健康人。
 
“这就是‘培养健康人’的宗旨。”崔牧师盼望着,相信那一天一定会来到。但在这之前,教会仍需努力,要做的还很多……
 
转自基督时报
http://www.christiantimes.cn/news/26153/%E3%80%90%E8%AE%BF%E8%B0%88%E3%80%91%E9%9D%92%E5%B9%B4%E7%89%A7%E8%80%85%EF%BC%9A%E5%AF%B9%E5%A6%82%E4%BD%95%E7%89%A7%E5%85%BB%E6%95%99%E4%BC%9A%E5%86%85%E7%B2%BE%E7%A5%9E%E7%96%BE%E7%97%85%E6%82%A3%E8%80%85%E4%BF%A1%E5%BE%92%E7%9A%84%E4%B8%80%E7%82%B9%E7%BB%8F%E9%AA%8C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台南灵宝道派的打城科仪
       下一篇文章:牧师节的由来:关于“牧师节”,你知道多少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