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法律解读
 
佛教维权成功案例——“扬州宝应静修庵拆迁案”入选“中律评杯”2018年度大案
发布时间: 2019/3/14日    【字体:
作者:律媒百人会
关键词:  扬州宝应静修庵 拆迁案 佛教维权  
 
佛教维权成功案例——“扬州宝应县静修庵拆迁案”入选“中律评杯”2018年度大案
 
“中律评杯”2018年度法律案例评选活动由律媒百人会发起,黑龙江案例法学研究会、北京市知识产权会、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商事犯罪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虚假诉讼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海关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知识产权出版社知识产权案例网、“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一法网、蓝媒汇等联合支持举办,北京市律媒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自启动以来,得到法律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并收到大量的案例申报。
 
2017年律媒百人会开展年度案例评选活动以后,北京理工大学徐昕教授将其每年主持评选的年度“大案”移交给律媒百人会评选,作为年度案例评选的一个长期项目。
 
“大案”,“大”在哪里?可以确定的标准是:一,社会影响大。年度大案,往往都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否则难称为“大”。二,制度建设意义大。个案推动法治,是徐昕教授代理案件的重要理念,也是“大案”评选的根本宗旨。也许这个民商案件的标的不大,但推动了一项司法制度的完善,那就是“大案”。也许这个刑事案件的情节不严重,但它对司法体制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就是“大案”。三,产生了“大”律师。律师之大,并不一定是名气大,也不一定是排场大,也不一定来自大律所。“大”者,“一人”也,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正气凛然,有理有节,敢为第一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方为大律师。
 
2018年度大案评选,在广泛收集案例的基础上,遴选出典型案例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评选,结合网络评选的结果,以专家投票意见为主,最终根据案件的影响性、复杂性、辩护难度和社会意义,确定了2018年度大案,现隆重发布如下(按评委投票多少为序,评委投票相同的,以网友投票多少为序):
 
十、扬州宝应静修庵拆迁案
 
【代理律师】
山东华鲁律师事务所  王学明
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  朱孝顶
 
【案例简介】
2018年1月,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静修庵法律援助案胜诉,宝应县政府修改规划,原址保护静修庵。
 
2016年底,徐昕收到江苏扬州观音山禅寺法融方丈和静修庵的求助,宝应县静修庵被撤销,面临强拆,急需法律援助。11月8日晚,宝应县民宗局和佛协会限时三天,要求庵内两位八旬老师父搬出静修庵。庵内尼众誓死保卫静修庵,老师父坚决与静修庵共存亡,情势情急。徐昕征集了朱孝顶、王学明等律师介入,新闻记者采写了重要的报道,此事迅速传开。
律师们首先针对撤销宝应县静修庵的决定,论证撤销是违法的。后来,撤销的决定被撤销。他们又协助静修庵起诉宝应县政府征收决定案。2017年6月9日在扬州中院证据交换,朱孝顶和王学明作为代理律师出庭。开庭后迟迟没有宣判,经过一年多的等待,最终在2018年1月迎来了各方共赢的好消息,静修庵得以原址保护。
 
【典型意义】
 
在众多的征地拆迁案件中,能让被拆迁户最终拿到相对合理的赔偿,对代理律师来说就很难能可贵了,而像此案这样最终能阻止住拆迁,把珍贵建筑完整保留下来,真是凤毛麟角。
 
 
来源:律媒百人会
 
转自原佛
 
相关阅读
 
http://www.sohu.com/a/130851596_219795
 
ShowArticle.asp?ArticleID=7423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葛兆光
2020年年初我来到东京,住在上野不忍池的附近,每天走路到东京大学的研究室看书。近年…
 
论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律 \周钰明
摘要: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是法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思想家,对西方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由谁来审查
       下一篇文章:法律与秩序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