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19/5/23日    【字体:
作者:陈兵
关键词:  佛教修持 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成果最卓著、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者,心理学的日益发达,说明时代人心对认识自己、治理自心的需要在与日俱增。
 
        近现代心理学与佛教关系颇为密切,佛教之学,对荣格、弗洛姆、马斯洛等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思想给了不少启发,佛教对心灵认识之深刻及其治理心之技术的完善,受到西方心理学家们的由衷赞叹。佛教的思想精华被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心理学,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则称佛家之学为“心理主义”。佛教的修持方法被看作心理治疗技术,其中有些与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相通,或被心理学所吸收,如双思惟法相当于心理学常用的“理情法”,观息法等属心理学的“转移法”、忏悔相当于心理学的宣泄法等。佛教修持之道治疗心理、精神疾病,锻炼心智的效果,不断被心理学用观察、试验、统计等科学方法证明。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该国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拥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内心比较充实祥和,对物质和名利没有过分的奢求,较少吸烟、赌博、酗酒、暴食、纵欲等不良习惯,因而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身心较为健康。缺乏信仰者则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罹患心理、精神疾病。佛教以正信正归依正见安心,当然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作用。用脑电、心电等仪器和统计方法对禅定、瑜伽、气功的研究结果表明:禅定可以使人体的呼吸、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微循环、免疫功能、体温、消化系统等生理指针发生良性变化,大脑额区阿尔法波大幅度增加,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得到缓解,从而发生健身、美容、提高智商情商、开发潜能等效应。大量研究证明:不酗酒、不吸烟、不偷盗、不淫乱纵欲,心情开朗,热心助人,能使心理健康,疾病较少,寿命较长,反之,贪官、盗贼、罪犯、人格卑劣者,及心情不开朗、长期紧张、焦虑、有酗酒吸烟赌博等不良习惯的人,罹患心理、生理疾病的比例高,寿命较短。礼佛、诵经、祈祷,也被证明有心理治疗之效,日本池见酉次郎的《自我分析》中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
 
        在心理学界吸收改造佛教之学以发展自身的同时,佛教界适应时势人心,从心理学、心理治疗的角度向世人介绍佛法,将佛法心理学化、现代生活化,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澎湃的潮流。东杜仁波切的《西藏医心术》一书,将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观无我、念咒、观想光明、观呼吸、禅定等传统修持方法,作为心理自我治疗之道,用具有诗意的现代语言介绍给西方人,获得广泛欢迎与佳评,美国治疗医学研究所所长Dean Qrnish,M.Dtic 题词:“阅读这本绝妙好书,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过程。”土丹却准法师的《开阔心,清净心》从心理卫生角度讲解佛法,亦颇为吸引人。台湾郑石岩教授的《清心与自在》《精神体操》《过好每一天》等三十多种心理学著作,结合佛法、心理学,以大量心理谘商、治疗案例为依托,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开出了种种心理自疗的处方,其内容包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很大。法国一行禅师的《活得安祥》等系列著作,畅销欧美,主要从心理调摄的角度极其艺术地解说禅宗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泼应用,教人愉快地活在当下,培养爱心;他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静修,参加者颇众,“静修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恢复与家人的交流对话。”新世纪的新人中,自不乏亟求了生死、见性证果或往生净土的传统型正信佛弟子,但更多的社会人士希望的,大概是从佛法中得到医治现前心理、精神疾病,达到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希望佛教法师们充当高级心理医师,指导人进行心灵锻炼,解除心理、精神疾病的痛苦。适应人们的这种需要,从心理学、心理卫生的角度讲解、实践佛法,无疑是弘扬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
 
        对现代心理学而言,佛法是一座蕴藏丰富、开采价值极大的矿山。佛法对烦恼根源和深层心识的详尽解析,尤其是大乘如来藏学关于心性的指示,对心理学可能有永恒的启迪意义。佛法以无常无我等正见修观以消融或转化烦恼的方法,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法,大概会有点铁成金之效。心理学向纵深发展,很可能与佛法同趋一轨。弗洛姆说:“如果把弗洛伊德变无意识为意识的原则推到最后,我们就接近于开悟的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超自我实现,也应以成佛为极限。佛法从超越生死的需求着眼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其作用和角色,大概也不是以精神心理疾病治疗和心理卫生为本的心理学所能完全替代。心理学虽然发展迅速,但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并不理想,即与其理论的粗浅、漏洞,及重治疗而轻锻炼、而且治疗不能及于病根相关,有待于从佛法等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不断发展。
 
转自中国佛教学术论文库
http://lib.zgfxy.cn/article_detail.aspx?id=586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阿根廷天主教行动“再基督化”实践及影响(1931-1976) \孙雪利
摘要:天主教行动是天主教徒为维护教会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团体,19世纪末兴起于欧洲,…
 
会通之路:儒教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 \杜文忠
摘要: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儒教制度与近代西方法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关于藏传佛教的四皈依
       下一篇文章:道教正一派传度和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