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媒体应慎言“邪教”
发布时间: 2007/9/5日    【字体:
作者:魏德东
关键词:  宗教 邪教  
 
 
 
                                        魏德东
 
    2006年8月28日,美国摩门教末世圣徒教会的教主沃伦·杰夫斯被捕,中文媒体随即出现了“邪教”热。到9月2日中午,在雅虎中文网上搜索“邪教 杰夫斯”,相关网页已达到3406个。“美一夫多妻邪教教主落网”,“美国邪教教主落网,主张一夫多妻有70个妻子”,类似的标题充斥中文媒体。稍微扩展阅读范围,“别墅变淫窝,韩国邪教头目性侵犯30多名日本女性”,“六六六魔日将至?传邪教拐数百儿童当祭品”等标题也随处可见,似乎邪教遍满世界。更有耸人听闻者,讨论“美国为何总是成为邪教头目的乐土?”“美国的邪教组织多达2000个至5000个,超过2000万人不同程度地卷入了邪教活动。”依据这一数据,应该有1/10左右的美国成年人在参与邪教活动。
 
    这使笔者想起在2004年夏天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当与西方学者私下交流这类现象时,一位公安系统的学者感慨:像美国这么放任自流,国家还不被这帮邪教给弄乱了!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美国依然是首霸。难道真的应了那句老话:“乱只乱了敌人”,自己则是“大治”吗?笔者以为这或许涉及到“邪教”一词在中英文中的不同运用以及相关的不同理解。
 
     汉语“邪教”一词出现得很早,其含义比较复杂。至晚在宋代,“邪教”一词以及出现,如佛教徒指称白莲教为邪教;到了明朝,有和尚作《破邪集》,又大骂天主教是邪教。这些用法基本出于教派之争,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到了当代,严格地说,“邪教”是一个法律术语,出现于《刑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但在一般媒体中,对“邪教”一词的运用则宽泛得多,盖指一切较为极端化的新兴宗教。
 
    宗教学对不同的宗教有许多分类,包括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新兴宗教等,但似乎没有“邪教”这一类。相应地,“邪教”作为一个概念,似乎也被大多数宗教学家所排斥,不将其看作是宗教学的概念。或许宗教学家大都相信杜尔凯姆的教导:所有的宗教都是真实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果预设某一宗教立场而批判其他宗教为“邪教”,从学术角度讲肯定是不公正的。
 
    在汉语语境中,将一些极端化的、起负面作用的宗教组织或亚宗教组织称之为邪教,已经沿袭成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更是对这一概念喜爱有加。于是就出现“邪教”满天飞,甚至为美国人民担忧的情况。
 
    美国人如何描述我们所说的“邪教”呢?非常痛苦的是,英语中很难找到与“邪教”匹配的词汇,较为流行的,是与“cult”互译,而cult一词,宗教学家一般称之为“膜拜团体”,并不叫它“邪教”。宗教学家的理由是:(1)如何界定“邪”在义理上不可能达成共识;(2)在社会表现上许多cult似乎并不“邪”。在对杰夫斯案的报道中,美国主流媒体CNN的标题是“Fugitive polygamist arrested”,直译为“逃亡的一夫多妻论者被捕”;而对杰夫斯的界定上,美国人甚至没用cult一词,而是称其为“The leader of a polygamist sect”,也就是“一夫多妻论教派的教主”。sect在宗教学上指小的宗教教派,是较为中性的概念,没有汉语“邪教”一词所带来的邪恶乃至凶恶之意。换言之,中文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自己添加了“邪教”一词。
 
    在一定程度上,这似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邪教”满天飞。大概美国或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没将这类现象看作洪水猛兽吧。对“邪教”一词的滥用或许不仅是现代汉语语言的问题,可能更反映出思想的狭隘及不宽容。笔者的一个建议是:媒体应慎言“邪教”。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个体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差异性看民间信仰
       下一篇文章:扶持正教 祛除邪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