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媒体应慎言“邪教”
发布时间: 2007/9/5日    【字体:
作者:魏德东
关键词:  宗教 邪教  
 
 
 
                                        魏德东
 
    2006年8月28日,美国摩门教末世圣徒教会的教主沃伦·杰夫斯被捕,中文媒体随即出现了“邪教”热。到9月2日中午,在雅虎中文网上搜索“邪教 杰夫斯”,相关网页已达到3406个。“美一夫多妻邪教教主落网”,“美国邪教教主落网,主张一夫多妻有70个妻子”,类似的标题充斥中文媒体。稍微扩展阅读范围,“别墅变淫窝,韩国邪教头目性侵犯30多名日本女性”,“六六六魔日将至?传邪教拐数百儿童当祭品”等标题也随处可见,似乎邪教遍满世界。更有耸人听闻者,讨论“美国为何总是成为邪教头目的乐土?”“美国的邪教组织多达2000个至5000个,超过2000万人不同程度地卷入了邪教活动。”依据这一数据,应该有1/10左右的美国成年人在参与邪教活动。
 
    这使笔者想起在2004年夏天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当与西方学者私下交流这类现象时,一位公安系统的学者感慨:像美国这么放任自流,国家还不被这帮邪教给弄乱了!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美国依然是首霸。难道真的应了那句老话:“乱只乱了敌人”,自己则是“大治”吗?笔者以为这或许涉及到“邪教”一词在中英文中的不同运用以及相关的不同理解。
 
     汉语“邪教”一词出现得很早,其含义比较复杂。至晚在宋代,“邪教”一词以及出现,如佛教徒指称白莲教为邪教;到了明朝,有和尚作《破邪集》,又大骂天主教是邪教。这些用法基本出于教派之争,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到了当代,严格地说,“邪教”是一个法律术语,出现于《刑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但在一般媒体中,对“邪教”一词的运用则宽泛得多,盖指一切较为极端化的新兴宗教。
 
    宗教学对不同的宗教有许多分类,包括原始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新兴宗教等,但似乎没有“邪教”这一类。相应地,“邪教”作为一个概念,似乎也被大多数宗教学家所排斥,不将其看作是宗教学的概念。或许宗教学家大都相信杜尔凯姆的教导:所有的宗教都是真实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果预设某一宗教立场而批判其他宗教为“邪教”,从学术角度讲肯定是不公正的。
 
    在汉语语境中,将一些极端化的、起负面作用的宗教组织或亚宗教组织称之为邪教,已经沿袭成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更是对这一概念喜爱有加。于是就出现“邪教”满天飞,甚至为美国人民担忧的情况。
 
    美国人如何描述我们所说的“邪教”呢?非常痛苦的是,英语中很难找到与“邪教”匹配的词汇,较为流行的,是与“cult”互译,而cult一词,宗教学家一般称之为“膜拜团体”,并不叫它“邪教”。宗教学家的理由是:(1)如何界定“邪”在义理上不可能达成共识;(2)在社会表现上许多cult似乎并不“邪”。在对杰夫斯案的报道中,美国主流媒体CNN的标题是“Fugitive polygamist arrested”,直译为“逃亡的一夫多妻论者被捕”;而对杰夫斯的界定上,美国人甚至没用cult一词,而是称其为“The leader of a polygamist sect”,也就是“一夫多妻论教派的教主”。sect在宗教学上指小的宗教教派,是较为中性的概念,没有汉语“邪教”一词所带来的邪恶乃至凶恶之意。换言之,中文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自己添加了“邪教”一词。
 
    在一定程度上,这似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邪教”满天飞。大概美国或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没将这类现象看作洪水猛兽吧。对“邪教”一词的滥用或许不仅是现代汉语语言的问题,可能更反映出思想的狭隘及不宽容。笔者的一个建议是:媒体应慎言“邪教”。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信仰自由与服兵役义务的冲突与协调 ————兼论《兵役法》第3条的合宪性解释 \赵宗
摘要:宗教信仰自由和服兵役义务的冲突问题,已成为不同法律体系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不…
 
英国在孟加拉地区的传教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793-1857) \黄成凤
摘要:基督教传入印度的历史十分悠久,印度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依旧保持了自身…
 
论宗教在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法治价值 \梁铭明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于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过许多…
 
宣誓的神学基础:以亨利八世时期效忠宣誓运动为例 \王凯
摘要:宣誓在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至今依旧被用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场合。在基督教神学…
 
游走在上帝与凯撒之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政教关系研究 \李松锋 李树忠
宗教作为美国的立国基础,在美国一直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俗政权的联邦政府如何…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个体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差异性看民间信仰
       下一篇文章:扶持正教 祛除邪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