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从个体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差异性看民间信仰
发布时间: 2007/8/31日    【字体:
作者:林剑卫 胡卓 李冬妮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林剑卫 胡卓 李冬妮
 
 
 
[编者按]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一方面相信科学,一方面却寄情于民间信仰。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来自江西、浙江、吉林等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8人进行调查取样。调查对象年龄段为16-60岁;地域包括大、中、小城市,城镇,农村。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被试者都是 “非宗教徒”,即没有定时参加宗教团体活动、宗教仪式等。作者对民间信仰的个体认同,以及具有民间信仰的个体的自我评价即生活满意度、社会归属感、自我能力的评价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做好民间信仰工作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民间信仰行为与个体的生活评价及社会评价具有很强的关联 
 
    
    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和满意度 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有4.6%的人会经常去寺庙、教堂、道观烧香、还愿,56.2%的人偶尔会去;有4.55%的人表示非常相信烧香许愿的灵验,有34.98%的人表示有一点信,21.72%的人表示说不清。可见在当今社会,民间信仰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众的心理。
 
     此外,将请法师的行为与个体的生活评价进行联合分析,统计数据显示:经常请法师做法的人中50%感觉生活中逆境多,只有40%的人感觉顺境多,20%感觉差不多;偶尔有请法师做法的人中,36.7%表示逆境多,28.06%表示顺境多。感觉顺境多的人,大多数从来没有请法师做法,占78.05%。
 
    若将是否相信烧香许愿灵验与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态度进行联合分析,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非常相信烧香许愿灵验的人大多数(48.57%)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表示很乐观,没有人表示很不乐观的;不相信烧香许愿灵验的人大多(52.20%)也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表示很乐观,少数(2.03%)表示很不乐观;对于自己未来生活很乐观的人中大多数人是不相信烧香许愿灵验的(44%),其次是有一点信(30.57%);对自己未来生活不乐观的人中,47.69%对于烧香许愿有一点信,23.08%不相信,15.38%表示非常相信。
 
    对社会的评价及态度  本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你是否曾经请过法师、大师等为自己或家人做过消灾灭病或超度的法事?你对社会的未来是否乐观?37.37%表示对社会的未来很乐观,11.98%表示对社会的未来不乐观,38.41%对社会的未来持一般的态度,2.86%的人对社会的未来表示出很不乐观。
 
  将是否相信烧香许愿灵验与对社会的评价进行联合分析,数据的统计结果表示,非常相信烧香许愿的人中对社会的未来不乐观的占多数;不相信烧香许愿的人中对社会的未来乐观的占多数,对社会的未来很不乐观的非常少;
 
    对于社会很乐观的人,大多数还是不相信烧香许愿的灵验,对社会的未来不乐观的人中有一点相信烧香许愿的人占多数,同样,在对社会的未来很不乐观的人中,有一点相信烧香许愿的人比不相信的人要多。  
 
  民间信仰心理与个体社会归属感  本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你是否相信烧香许愿的灵验?人在社会中是否一定需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统计结果显示:22.7%的人认为一定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28.48%的人认为无所谓,26.12%的人表示不需要。       
 
    此外,将对烧香许愿是否灵验的评价与社会归属感进行分析,结果是:非常相信烧香许愿灵验的人中39.40%表示一定要组织人为归属,27.27%的人表示无所谓,24.24%的人表示不需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有一点相信的人中认为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的比不需要的人多,分别是26.44%和20.31%;而不相信烧香许愿的人中23.57%认为一定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27.95%认为不需要。
 
    民众的民间信仰心理和行为与其自我主观投射、生活满意度、社会归属感等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民众在这几个方面的外在表现
 
    个体社会组织归属感体现了人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地位和同类人群时的那种满足感和归属需要。在失去社会归属感时,个体便会感到消极、沮丧和哀伤。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进行烧香许愿并相信其会灵验的人中,表示一定需要组织人为归属的人比表示不需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的人多了12.13个百分点;有一点相信的人中认为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的也比认为不需要的人多,而不相信烧香许愿的人中23.57%认为一定要一个组织人为归属,27.95%认为不需要,认为不需要的人比一定要的人多。
 
    可见,民间信仰心理与个体社会组织归属感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和相关性。对民间信仰认同程度较高或很高的人的社会组织归属感比较强;没有民间信仰心理的人的社会组织归属感就稍微弱一些。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第三层需要是归宿的需要。对民间信仰认同程度较高的人渴望超自然能力的显灵和帮助,他们的这种渴望在心理上体现在膜拜、烧香等等方面,而在社会现实中,则更加体现在对于一个组织的人为归属或社会组织力量的支持,从而达到现实的归属。
 
  生活满意度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对社会的态度等等。认为自己生活中顺境多还是逆境多,对自己的未来生活的态度,对社会未来的态度体现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请法师做法的人中一半都感觉生活中逆境多,偶尔有请法师做法行为的人中感觉逆境多的人多于感觉顺境多的人。而且觉得自己生活顺境多的人大多数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行为。所以说,对民间信仰认同程度较高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生活波折多,不顺利,很坎坷,针对这样的想法,他们就会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去进行那些民间信仰的行为。例如,请法师作法,膜拜,烧香许愿等等。调查结果还显示,非常相信和不相信烧香许愿还愿的人都是大多数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表示很乐观,而对于自己未来生活不乐观的人来说,47.69%是有一点信烧香许愿的灵验。
 
  通过对顺境逆境看法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对民间信仰认同程度较高的人对于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是不乐观的,觉得逆境多于顺境,而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却是很有信心的。他们的现实生活感较差,所以渴望通过超自然能力的帮助使自己摆脱逆境,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相信,通过神灵的帮助和庇佑,自己的未来是很美好的。
 
  调查结果显示,非常相信烧香许愿的人中对社会的未来不乐观的占多数;不相信烧香许愿的人中对社会的未来乐观的占多数,对社会的未来很不乐观的非常少;对于社会很乐观的人,大多数还是不相信烧香许愿的灵验,对社会的未来不乐观的人中有一点相信烧香许愿的人占多数,同样,在对社会的未来很不乐观的人中,有一点相信烧香许愿的人比不相信的人要多。而且,对民间信仰心理认同程度较高的个体多数对社会的未来不乐观,他们总是对生活、社会、周围的人和事感到悲观,特别是在生活不顺心的时候,这种不乐观就更明显了。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把困难和苦恼归因于社会,因而社会也就成了他们想当然的一切困扰、痛苦、遗憾、不满意的根源所在。所以,他们希望神灵来拯救自己,化解自己的挫折,而对于社会的一切则持消极态度。
 
       在认识的层面上积极引导,在法治的层面上做好规范,在宗教工作理念的层面上积极创新
 
  针对民众对于民间信仰认同程度的调查,从民众的个体自我主观投射、生活满意度、社会归属感等方面所作的分析来看,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他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会向宗教或民间信仰求取慰藉。就像一些学者分析的那样:民间信仰活动,都是在人们祈福心理的驱使下进行的。在任何时代,人民对幸福的渴望是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和科技的发展而有些许减少的,因而各种能满足公众这种心理的民间信仰活动依然会长期地留存于民间。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民众的民间信仰成为了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对调查数据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解决理念和方法。
 
  在认识的层面上积极引导  民间信仰民众人数众多,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信仰形式繁多。所以首先就是要对民众进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引导民众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宗教和民间信仰问题,防止民众的迷信盲从。其次,是要让民众清楚地区分民间信仰中迷信的有害的部分,防止迷信活动以民间信仰的形式侵入民众的生活。
 
    在法治的层面上,做好规范引导  国家应通过政策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民间信仰活动和行为,借助行政和法律的力量,防止有害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从而对民间信仰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民间信仰进行定义,防止迷信活动在定义上的混淆侵入。其次要将对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正式纳入我国已出台的宗教事务、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条例及规定、规则、办法等规章中去,针对定性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应该取缔等都作具体规定。只有在概念上的规范与管理上的规范同步,才能真正正确地引导民众的民间信仰活动。
 
  在宗教工作理念的层面上积极创新  宗教工作理念的创新是引导民间信仰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然的产物。从管理体制上来说,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宗教部门的事务管理,我国各级政府的宗教事务部门,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搞好本区域内的宗教事务管理。在涉及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上,也应该与其他部门,如文化部门、城建部门、教育部门等合作管理。只有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就一定能够对民间信仰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民间信仰团体自身的管理。民间信仰群体与民间寺庙等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主体做好自我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才能保证民间信仰活动的规范化。 
 
 
作者简介:
林剑卫、胡卓系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政法处干部, 李冬妮系南昌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一个雏形——对福建省崇武镇解放军烈士庙的考察
       下一篇文章:媒体应慎言“邪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