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美国佛教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19/11/7日    【字体:
作者:张雪松
关键词:  美国 佛教  
 
 
美国佛教的历史
 
 美国佛教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多年,粗略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美国接触佛教比较晚,最初不是从亚洲,而是从欧洲间接获得佛教知识的。1844年,《妙华莲华经》的部分章节由法译本转译为英文,同年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美国的一次东方学学术会议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佛教的学术论文。1893年,美国芝加哥召开首届世界宗教会议,很多美国人才第一次面对面地接触到来自日本、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的佛教僧侣。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后半叶,大量中国和日本移民进入美国。他们开始在美国、特别是西海岸建立起佛教寺庙(美国首座寺庙建于1853年的旧金山)。从19世纪末开始,早期中国大量的华工来到美国,由于《排华法案》等原因,中国移民大量减少,中国人建立的佛教寺庙数量开始下降。而日本人建立的佛教寺庙的数量却在不断增长,因为日本移民大量增加,加之日本移民常常带有妻子(早期的中国华工则常常是只身前往),也有利于后代的繁衍、信仰习俗的传承。同时,当时的日本政府也特别鼓励日本各佛教宗派派遣布道师去海外传教,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则是日本传教的重点。20世纪上半叶,日本佛教开始在美国社会产生影响,像用英文写作、宣传日本禅宗的铃木大拙,就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人成为禅修的忠实信徒。
 
 第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佛教得到长足发展。一是“二战”后大量的亚洲裔移民不断涌入美国,另一方面则是“二战”后所谓“垮掉的一代”不再认同西方的主流价值观,而是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东方神秘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像著名的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等就代表了“垮掉一代的佛教”(beat Buddhism)。由此,越来越多的本土美国人开始皈依佛教或者对佛教(特别是佛教禅修)感兴趣,“美国佛教”开始形成。
 
 当前美国佛教的信徒规模
 
 美国的佛教徒数量约300万。在美国,79%的人口信仰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各派别),2%的人口信仰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的信徒数目都不足美国总人口的1%。而现今美国已经拥有300万佛教徒,占美国总人口的1%;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佛教徒数量已经增长了15倍,是美国信徒人数增长最快的宗教,仅就信徒数量来说,佛教已成为美国第三大主要宗教。
 
 除去上述300万佛教徒,还有200万人对佛教非常感兴趣,虽然自己不宣称是佛教徒,但坚持禅修等佛教实践活动。这200万人并不隶属于任何佛教寺院或禅修中心,而是在家中修行。他们可能礼拜天还是会去基督教教堂,但平日里每日照常在家禅修;由于这些人对佛教感兴趣,经常自修佛教,家中卧室的床头柜上常常放有佛教方面的书籍,故此得名“床头柜佛教徒”。
 
 受佛教影响的美国人口约二三千万。近年来的调查显示,有12%的美国人认为佛教对他们的宗教或灵性生活有重要影响。如果把上述三类美国人,即美国佛教徒、“床头柜佛教徒”、受佛教强烈影响的美国人,合计在一起,则有3000多万,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规模。
 
 当今美国佛教的主要流派
 
 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主要流派都在美国有所传播,影响美国佛教的传统十分复杂,例如洛杉矶这类佛教比较繁荣的美国大都市,至少有80多个佛教宗派。这些宗派大致分为4类。
 
 第一类是传统的亚洲裔美国人的佛教派别,成员主要是华裔、日裔,大约有25万人。这一佛教流派的源头基本都来自于中国和日本,是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和日本的移民所带来的汉传佛教信仰,他们的佛教寺院也大致创建于那一时期。时至今日,传统的中国、日本佛教宗派信仰者,主要是华裔或日裔的第四、五代移民,他们的佛教团体普遍使用英语。
 
 第二类是新兴的亚洲裔美国的佛教派别,成员主要是南亚裔,约135万人。20世纪60年代中叶,即“越战”以来,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等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的美国移民大量增多,他们也把自己的信仰,主要是南传佛教带入美国。他们的南传寺院往往是新建的,信徒也常常使用自己的南亚母语。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佛教团体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
 
 第三类是新皈依禅修的本土美国人,他们主要的宗教实践活动是禅定修行,成员大约130万人。与前两种类型不同,这类美国佛教徒并不是自小生活在信仰佛教的家庭中;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佛教信仰和修行实践,主要参与3种类型的佛教传统:一是禅宗(特别是日本的禅宗)的修行;二是南传佛教的内观修行;三是藏传佛教的修行。
 
 第四类是新皈依念佛的本土美国人,他们主要的宗教实践活动是念佛,成员大约10万人。
 
 在上述4种美国佛教流派类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三类,不仅在美国佛教信徒中人数众多,而且在普通美国人中也影响最大,所谓的“床头柜佛教徒”和受佛教影响的美国人,主要就是通过禅修来接近佛教的。就像美国到处都有中餐馆一样,寺院以及禅修中心也在美国随处可见。
 
 美国佛教的特征
 
 虽然美国佛教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已经表现出自身许多特点。佛教在美国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移民宗教的特征,是名副其实的“美国宗教”,表现出了与传统的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截然不同的特点——美国佛教并非某一佛教传统在美国的传播和延续,而是一种新型的佛教形态开始在美国诞生。其主要特征有:
 
 民主平等。美国佛教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严格的教阶传统,特别强调男女平等。在传统的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男性僧侣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在美国佛教徒中,即使信奉南传或藏传佛教,男女之间也基本是平等探讨、相互尊重的,例如男性僧侣对于女性信徒的行礼也必须还礼。
 
 美国佛教团体中许多佛教老师都由女性担任,例如产生于南传佛教传统中的内观禅,在美国有一半的禅修导师为女性。这种民主平等的风气也对严格区分僧俗地位高低的佛教传统产生了冲击。甚至在佛教传统中呈现负面评价的很多同性恋人士,也在绝大多数美国佛教团体中取得了与其他人同等的宗教地位。
 
 注重禅修。禅修是佛教在美国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实践方式,禅宗、内观和藏传佛教是3种美国最为流行的佛教禅修方式。实际上不仅是佛教,印度教瑜伽等许多宗教派别也都提倡禅修。在美国,禅修已经成为人们平静心情、减轻压力、追求健康的一种重要修行方式,已经超越了宗教的界限,许多非佛教徒的普通美国人也每日坚持禅修。甚至许多其他宗教的教职人员,特别是美国天主教的一些修女,对禅修也非常感兴趣,禅修成为其每日灵修的一部分。美国一些教堂甚至也教授禅修。可以说,禅修是美国佛教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同以往重视佛学教义或超度法事的传统佛教有很大的差异。
 
 社会参与。传统佛教比较强调消除生老病死等生存论意义上的痛苦,而美国佛教则非常强调消除社会的痛苦,将慈悲理解为共同感受(同体大悲)。许多佛教慈善事业的成员,并没有对佛教义理有很多的认识,只是坚持进行各种社会服务,强调布施、救助无家可归者等社会慈善活动的重要性。
 
 私人化信仰。由于大多数本土美国人并非生活在佛教文化的环境中,都是后天对佛教感兴趣乃至于皈依,因此大多数美国本土佛教徒对佛教都是持较为理性的态度。又由于佛教并非西方的主流文化,接受佛教的美国人,一般也对其他文化传统持开放的态度,甚至并不排斥佛教徒保持其他传统信仰习俗。例如佛教关于“苦”的理解,对于犹太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美国犹太人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对佛教持友好态度,这类人常被称之为犹太佛教徒(JUBU)。在佛教内部,美国佛教徒一般也并不坚守某一佛教宗派的传统,改宗的情况比较普遍,例如一位原本按照南传佛教的方法修禅的信徒,不久皈依了一个藏传佛教的团体;或者一位教授禅修的老师,可能同时受聘于数个不同背景的佛教团体,等等。信徒在不同的禅修中心流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佛教团体内部也相对比较开放,气氛活跃,许多佛教老师的讲课常以幽默见长。
 
 美国佛教没有历史的包袱,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非常强,同中国的人间佛教、东南亚的入世佛教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佛教是否预示了今后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拭目以待。
 
 转载于《中国民族报》2013年7月2日第6版《宗教周刊·论坛》
 
转自豆瓣小组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1819645/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葛兆光
2020年年初我来到东京,住在上野不忍池的附近,每天走路到东京大学的研究室看书。近年…
 
论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律 \周钰明
摘要: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是法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思想家,对西方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国犹太人知多少
       下一篇文章:美军中的佛教传教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