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立法
 
寺为僧之家 僧乃寺之魂
发布时间: 2007/9/25日    【字体:
作者:怡学大和尚
关键词:  佛教 法治  
 



                                                            怡学大和尚



      僧人与寺庙的关系,是十分明确的:僧人就是住庙的,寺庙是僧人的家。大体上讲,我们应该这样讲,也应该这样做。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寺庙与僧人脱离了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市有上千座寺庙,但是真正开放的、归僧人住的寺庙却极少。有一些是僧人顶了个名,其实却被附近居民、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占用着,真正的管理权不在佛教界手中。比如戒台寺,虽然被佛教界收回了,但是它还是划归园林部门管理。现在对寺庙的管理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属于佛教界,比例极小;第二种属于文物局;第三种属于园林局;第四种属于旅游局;还有一部分被居民、机关、学校、部队占用。

      佛教界的很多房产被占据,其中,很多是特殊时期执行特殊政策而遗留下来的,现在要他们搬出去,想从他们手中将房产要回来,那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北京广化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的一片房产,至今被某单位占用未还。北京市政府发了好几次文件,那家单位却一直置之不理,佛教界也没有什么办法。就是这样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小院,想从他们手中收回来,让他们搬出去,就得给他们4500万元。这无论是对广化寺还是对北京市佛教协会来说,都是一笔巨额开支。

      现在名义上归属于北京市佛教协会的寺庙不少,但是一般都只是名义上的归属。因为我们没钱支付给现在的占据者,也没有房子无偿地给他们住,他们也就不会搬出去。他们每年给佛协的租金极少。北京市佛教协会现在被占用的几百幢房子,一年的租金却只有10几万;北京市佛教协会每年的开支高达百万,这中间已经有很大的缺口,更别讲拿出巨资收回那些庙产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像蛋糕一样,所有权掌握在谁的手中,谁就有主宰权。只有高层主管领导重视,庙产问题方能解决。一般来说,行业的领导都是帮助行业说话,比如柏林寺的部分房产,到现在还在某部门手中,他们宁愿将其当作仓库,也不愿归还给佛教界。赵朴老曾先后5次就这个问题给该部门领导写信,但是,直到现在,柏林寺还是他们的仓库。这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他们从观念上认识不到庙产应该归还给宗教界。因此,对宗教问题很难公正、公平地去解决。

      房产的落实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佛道教房产,落实得很不到位。比如说,北京市有穆斯林30万,供穆斯林礼拜之用的清真寺有68座;全市有佛教徒50多万,而供僧人居住的寺庙连6座都不到。现在,每当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广化寺举办法会,对信众开放时,整个广化寺人山人海,像是在举行庙会,寺小人多,使得整个秩序很难控制,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佛教讲究宽容,与世无争,因此,面对这些问题,佛教徒拿不出较好的方法、手段,以争得合法、正当的权益。这样导致很多老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僧人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难题,但是,考虑到别人的问题、困难可能更大,佛教界就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态度,没有据理力争。可是,佛教界本身又拿不出那么多钱修僧舍,致使僧人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

      保护寺庙,本来是僧人的天职,因为,寺庙是僧人的家。僧人以寺为家,他们保护寺庙,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家,因此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而旅游、园林部门保护寺庙、文物的角度与僧人是有区别的,寺庙只是他们的工作场所,保护寺庙和文物只是他们的工作。家和工作场所是两个概念,家是自己的,工作场所是集体的,因此,对于寺庙的保护,肯定是僧人的保护更加得力。对普通人来说,家里一旦出现破乱、毁坏,就会想办法去修复;僧人也一样,把寺庙作为家,自然就得把寺庙修整得干干净净、齐齐整整,哪儿有破损,就会将哪儿修复;哪儿的彩绘褪色了,也会想办法修复。他们会向照顾自己的眼睛一样照顾自己的家——寺庙。这样,寺庙就还是一个清净、庄严的场所,能够使信徒产生欢喜念。被毁坏、烧毁的寺庙中,极少是有僧人居住的。

(作者系北京市佛协副会长、 广化寺方丈)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信仰自由的新境界
       下一篇文章:网络宗教行为及管理对策浅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