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鄂托克前旗的宗教-天主教
发布时间: 2021/1/22日    【字体:
作者:《鄂托克前旗志》
关键词:  鄂托克前旗 天主教  
 
 
这一地区的基督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周边的佛教、伊斯兰教民众相处和谐。具体情况如下:
 
一、传入与发展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有时也称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新教,俗称“洋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天主”一词,为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信仰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
 
1861年,经罗马教廷批准,内蒙古的法国遣使会由新成立的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接管。1865年12月6日,圣母圣心会会祖南怀仁,率领韩默理等5人,来到察哈尔西湾子(今河北省崇礼县),由法国遣使会白代权司铎之手,接受内蒙古传教事务。1872年,巴耆贤主教将内蒙古分为东、中、西3个传教分区,当时鄂旗归西分区。
 
1874年2月,圣母圣心会巴耆贤主教派德玉明、魏林敦俩司铎,由藏族向导萨木腾金巴带领,路经归化城,于4月7日来到包日巴拉嘎苏(今城川),后又转到柠条梁(蒙名苏亥班升),两位司铎就地搭帐篷,开始教务活动。7月,德、魏二司铎,在包日巴拉嘎苏的苏坝海子(蒙名苏吾格),盖起3间柳笆屋作为堂口,有3户蒙古人入教。这是旗境内第一座天主教堂。不久,又在包日巴拉嘎苏寨子内,建起一座10间屋规模的教堂。之后柠条梁,小桥畔(蒙名合热格)也陆续建起教堂,教民发展到近千户。
 
1905年,柠条梁教堂发展为西南蒙古教区南段的主教堂负责管辖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简称伊盟)南部教务和三边宁夏部分教堂。1922年,罗马教廷,把西南蒙古教区分为宁夏和绥远两个教区,鄂旗地区的教堂划规宁夏教区。
 
1946年7月6日,教廷将中国的139个代牧区和监牧区,分为20个教省,旗境内教堂归蒙古教省的宁夏教区。
 
二、蒙地教堂
 
德、魏二司铎在蒙地传教,是利用萨木腾金巴的特殊身分打开的局面。
 
萨木腾金巴是一名藏族喇嘛,曾是柳贵湾(蒙名吾达木都道亥)一带的喇嘛,为寻求宗教的真谛,到西湾子教堂,与传教士对各自信仰的宗教进行辩论,结果输于传教士。于是皈依天主教,充当天主教向内蒙古西部扩展教区时的向导。他懂得藏、蒙、汉、比利时4种语言。对天主教在蒙地的扩展,起一定的作用。天主教在蒙古族地区传教困难很大,到1876年,入教的蒙古人仍为3户,1877年,是个大旱年,教区的牲畜损失惨重,所剩无几。很多牧民为求生存而入教,教民发展到100余户。
 
翌年,年景好转,教民又纷纷还俗。为此,闵玉清司铎特地从包头买了110头牛,辗转伊盟7旗,分送给缺牛户,回到包日巴拉嘎苏时,将剩下的十几头牛,全部送给教民。这次的救济活动影响很大,很多牧民纷纷入教。当时入教的蒙古族教民生活待遇比一般蒙民高,所以很吸引人心。巴主教视察包日巴拉嘎苏教堂后,确定将此地发展为一个纯蒙古教区,汉族人想在此地入教,必须先加入蒙古籍,取蒙古名,生活习惯随蒙古族。这部分教民,称为“随旗蒙人”。
 
1878年,闵玉清司铎接管包日巴拉嘎苏堂口,开始使用蒙语教义,教民可直接用蒙语唱诵。
 
包日巴拉嘎苏一带的蒙古族教民与其他地区信仰喇嘛教的蒙古人,由于受“洋教”的影响,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入教时先学习教义、教规和简单易懂的经文,叫“望教阶段”。然后由神父主持举行入教仪式,叫“领洗”或“受洗”,受洗后即成为教民。
教民取消在屋前供奉的禄马杆和专设的佛屋及一年四季的佛事活动。他们在屋里墙壁上挂耶酥像,圣母马利亚像和十字架。守天主十诫,圣教四规。他们每星期到教堂诵经,听经。用饭前向主祈祷。他们庆祝的节日有圣诞节、天主四大瞻礼和八大节日,取消每年腊月24日的祭火,一年的祭敖包和腊月30晚上祭先人的仪式。改为清明节在祖先墓上洒圣水祈祷。取消出远门择日子、宰羊规矩、吃羊肉的讲究,放马鞍子的方向等原生活禁忌。婚事在教民之间进行,不得同信仰喇嘛教的蒙古人通婚。婚事要在男女双方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婚礼由神父在教堂主持,然后回到男方家举行典礼仪式。
 
丧事比较简单,死者用棺材收殓。尸体横放,由神父主持作诵祷、入殓礼、献香礼、告别礼(洒圣水)。墓穴为坑式和洞式两种,立墓碑,树十字架,教区有一个墓地。尸体停放3天,出殡后即可解孝。
 
包日巴拉嘎苏教堂,设在今城川中学所在地。堂内设坐堂神父、公会会长、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会计先生等。1886—1887年,由袁万福、闵玉清司铎,在今珠和苏木克泊日和乌审旗小石砭增设两座分堂,小石砭分堂无坐堂神父。1900年,3座堂口全被独贵龙和红灯照烧毁。1901年,包日巴拉嘎苏堂口重新建起,可容纳1000余教民。
 
1941年,贺歌南任包日巴拉嘎苏教堂神父后,在新寨子建起一座分堂,堂内设一医疗诊所,接着在糜地梁的查干陶勒盖建起一座马利亚小教堂。到鄂托克旗解放,在旗境内先后建起5座堂口,教民发展到1000余人,培养出蒙古族神父3人,修女8人。
 
三、汉地教堂
 
现陕西的堆子梁(蒙名宝德热根纳塔拉)、白泥井(蒙名巴音都克木),小桥畔,柠条梁一带,原为鄂旗的土地,当时汉族人不断迁入,蒙古人北移,故称为汉地。在汉地建造的教堂有:
 
柠条梁主堂,1875年,由德玉明,魏林敦建造。1894年设西南蒙古教区时,分管西南蒙古教区南段。先后有10名外籍司铎坐堂神父,他们是闵玉清、杨光被、巴士英、南怀义、白文治、闫明治、叶司铎、甘英中、彭寿年(松寿)、葛永勉等人。1901年的赔款会盟在该堂举行。
 
小桥畔分堂,1879年建造,当时有教民240户,800余人。
 
白泥井分堂,1902年建造,当时有教民150户,700余人。
 
堆子梁分堂,1902年建造,教民曾发展到120户,500余人。
 
毛团圐圙分堂(蒙名毛毛音库热),当时有教民443人。
 
黑梁头(蒙名哈热希里)分堂,曾有教民300余人。
 
仓房梁(蒙名敖包希里)分堂,曾有教民320人。
 
硬地梁(蒙名嘎图希里)分堂,曾有教民630人。
 
另外还有柳贵湾(蒙名乌达木都道亥),大羊湾(蒙名浩尼毕勒其热)、沙路茅子和胡家窑子等分教堂。
 
四、慈善机构
 
1901年,巴士英司铎,在包日巴拉嘎苏教堂办起一座育婴堂,主要收养孤儿和遗弃的婴儿及贫民养活不起送到教堂的婴幼儿。育婴堂设长书房和冬书房,长书房为长期设置,一年四季开办;冬书房为短期设置,只在冬天开办。教学内容有经文、拉丁文、蒙文、音乐和林木等。育婴堂收养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由教堂做主择配出聘。到鄂托克旗解放,育婴堂共收养80名婴幼儿。
 
1934年,葛永勉司铎,在包日巴拉嘎苏教堂成立印书馆,馆长哈热巴斯,有5名技术工人。至鄂旗解放,印书堂共印11种蒙文书籍,即《古经大略》《新经大略》《家教》《简言要略》《圣人言行》《一目了然》《劝教书》等,还有3种有关蒙古族历史的书籍。
 
1941年,贺歌南司铎,在包日巴拉嘎苏教堂,建立一座蒙古族小学,为4年制,学校起初全部为免费。学习科目有文学、历史、数学、地理、生理卫生、音乐、拉丁文等。教学课本全部由教师自己翻译、印刷。学校历任主管教师有贺歌南、马如龙;教师有森格、吴瑞明(蒙名沙格都斯仁)、郝生金(蒙名布仁特古斯)、金汉文(蒙名哈拉珍),这些人后来都参加了革命。教师还有乌力吉青克勒(汉名吴海富,后任伪保长)、美热根巴娃等。
 
同年,贺司铎与鄂旗王爷旺庆扎布协商创办一所医院,地点定在哈日根图,因哈日根图庙喇嘛的反对,改建在新寨子。医院一直开办到鄂旗解放。医生曾有贺歌南、马如龙;护士有阿格达、马·玛丽亚、希克热等。医院有注射器件,内服、外用药品,以西药为主,药品主要是从上海、天津等城市运来。
 
五、反天主教运动
 
1900年,义和团和红灯照等爱国组织的成员来到鄂托克地区,与当地独贵龙组织联合,提出“上打洋人,下打官”的号召,开始反洋教运动。当时闵玉清司铎派中间人任海龙,带着礼品同独贵龙和谈,遭到拒绝,任海龙被杀,和谈失败。阴历七月十五日,独贵龙和红灯照烧毁包日巴拉嘎苏教堂、克泊日、小石砭教堂和一些教民的房屋。十八日开始围攻小桥畔主堂,双方对峙48天,这次运动被官府镇压。
 
1901年,西南蒙古教区南段的赔款会盟在柠条梁教堂举行。会期为1个月,参加会盟的各方代表有:直隶候补知府寿勋,署理山西绥道遇缺即补到曹受培,秦保知府斌义等;绥远右翼城佐领图伽布、归化城左翼佐领扎拉丰阿,伊盟盟长和副盟长拉希扎木苏及各有关旗代表。教会方面的代表有杨光被、巴士英二司铎;教民代表有闫炳成、李钰、张大臣等。经过谈判,于1901年5月28日签订《柠条梁和约》,其中规定伊盟各旗赔款590500两白银,鄂托克旗赔款84000两,是赔款最多的旗。由于鄂托克旗拿不出这笔巨款,除了部分以牲畜作抵押外,其余以20年为限,用土地作抵押。
 
这片土地是西北至喇嘛圪堆子,东北至浩雅热乌素堆子,西南至杨湾堆子,东南至草山梁(蒙名班乌拉),共248平方公里。后来鄂旗王爷因向教堂借银还不起,于1904年,把哈热希里、巴音都克木、哈热呼德3个平川作典押,顶1000两白银。同年,鄂旗王爷把东自巴音都克木、西至伊登音浩赖25公里,南自德热布伊克浩赖、北至克珠日庙塔拉(克珠日畔驮盐路),宽15公里,共375平方公里的土地,以4700两纹银卖给教堂。
 
教堂得到这些土地后,开始开荒种地。以2∶8或3∶7股租给比较富裕的教民;这些教民再按3∶7或2∶8股租给贫穷的教民租种。秋收后先上缴教堂股子,然后教民之间分股。当时租种的土地有:黑梁头、章昂希里、克珠日、黄海滩(蒙名沙热扎达亥)、黑圪塔(蒙名哈日陶勒盖)、苏坝海子、黄蒿塘(蒙名哈热呼德)。
 
1935年,鄂托克旗旗务帮办章文轩欲收回赔教地,经多次与教堂谈判,达成协议,即从1935年起,每年正月教堂向旗府上缴1000元的牛犋租银,同时把包日巴拉嘎苏教区的教民编为1个苏木,归旗府管辖。1943年冬,又成立两个保,1个设在包日巴拉嘎苏,历任保长有特布兴德利格热、胡维成、钦克等,下设8个甲;另一个保设在黑梁头。
 
1946年7月4日,中央陕甘宁边区在安边成立三边收回教区土地委员会。7月9日决定把推子梁、白泥井、小桥畔、柠宁梁等教区划归三边管辖。8月5日再次决定将包日巴拉嘎苏教区正式划归鄂托克旗管辖。
 
六、49年后天主教的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神职人员全部离境。1958—1963年,教务活动基本停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神职人员被批斗、专政。
 
1978年后,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教务活动。1983年,由内蒙古天主教爱国委员会拨款5000元,当地教民捐资3000元,在城川苏木糜地梁嘎查的包日嘎图建起一座小教堂,本堂神父马仲牧(蒙名特古斯毕利格)。1985年教堂倒塌。1986年,由伊盟民委拨款1万元,当地教民捐7千元,重新建起一座6间房的教堂和2排宿舍。现有堂有神父1名,修女4名(她们的名字叫扎娃、嘎德热娜、希克热、马·玛丽亚),还有2名孤儿。教堂有教民4000人。一切教务活动均在教堂进行,神职人员每月由政府发给13元的生活补助费。
 
 圣经语文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思想 在伦理层面的对话 以《天方典礼》为例
       下一篇文章:初代四大信条与福音教会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