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膳食是清代皇宫膳食一大特色,并占据着一席重要位置。受中国民间传统岁食文化影响,品尝民间小吃,附庸民俗风情,对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帝后嫔妃们确实饶有一番滋味。清朝统治者借品尝节令膳食,努力营造一种顺应天时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享受着一份民族融合快乐的心情。
清代历法以农历计算, “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新年伊始,人们首先要祭神、祭祖,在祖宗、神灵面前许下美好的愿望,包饺子,吃年饭。
每年元旦,皇帝都在重复着庄重而有仪式感的礼节:民间风俗时兴“咬岁”,清宫也不例外。夜里12点,茶膳房首领将“咬岁”吉祥盘端给皇帝,皇帝从盘里取一个苹果,其余赏给皇后及他人,以求吉祥平安。接着首领用“金瓯永固”杯给皇帝斟一盅屠苏酒,皇帝一饮而尽。民间传说饮用此酒可驱除瘟疫和一年的邪气。
清人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记述:“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里的饽饽就是民间所说的饺子。民间元旦吃饺子是在子夜时分,清宫从不在交子时刻吃饺子,清统治者首重祭祖礼佛,新年伊始清帝忙着在列祖列宗、圣人、药王以及各位佛像前拈香放炮仗,直至夜里3点结束一切祭拜仪式后才吃饺子。
御膳房掐算时间很精确,一定赶在皇帝在养心殿休息时将热气腾腾的煮饽饽端到皇帝的餐桌上。可惜这饺子对于皇帝只是道应时点心,绝对不能肆意饱餐。御膳房用飞龙宴盒盛4个或6个饺子,为博取“龙心大悦”,御厨们将两至三枚通宝暗藏在饺子里,以便提高吃中元宝的概率。虽说只吃几个饺子,摆放却很讲究,太监先将一张大吉宝案小炕桌放在床上,上安南小菜一品,压“万国咸宁”。水贝瓮菜一品,压“甲子重新”。姜醋一品,压山子石,筷子压着手巾布,手巾布压葫芦边,饺子端上来后要摆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皇帝每次吃3个或4个饺子,这样肯定能吃到包着通宝的饺子。民间过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说法,新年的头一天谁能吃到大元通宝那便是大吉大利,这一年里必事事通达财源茂盛,皇帝自然也要撞撞新年运气。不仅如此,皇帝嘴里吐出的元宝是不能随意赏人的,一定要用来敬佛,弘德殿将通宝收去,连同红姜一块放在豆腐上,总管用小饽饽一个托红姜一块送到佛堂供佛享用。
皇家内廷筵宴乐
元旦这一天,皇帝除在御殿受贺外,惯例在乾清宫或奉三无私殿举办皇家内廷家宴,被邀请赴宴者,都是皇帝钦点的皇子、皇孙以及近支王公、贝勒。成年皇帝元旦筵宴饮酒受贺场面庄严隆重,小皇帝不善饮酒,又没耐心长时间正襟危坐,来宾大多数又都是至亲长辈和兄长,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筵宴承办者将庄严肃穆的《中和韶乐》、《丹陛大乐》换成南府承应戏,以戏剧表演的形式突出节令主题,利用热闹场面提高小皇帝的兴趣。清宫档案里记载了光绪七年(1881年)乾清宫筵宴的全过程:乾清宫摆设元旦大宴1桌,王子、贝勒等陪座4桌。这天的宴会,只邀请惠郡王、淳亲王、奕谟、奕劻、奕䜣、载澜、载瀓、载濂、载漪、载滢作陪。
筵宴开始。午初三刻,首领太监上至养心殿报宴。皇帝由西暖阁出,南府起祝:升宝座。王子、贝勒进殿行告座礼。南府乐止,开戏。茶膳房总管首领陆续端上汤膳,“听南府戏唱到:盛德难名,大福难状,待到御宴前自有理会。众同唱:美中美。”茶房总管分别给皇帝和各位皇亲送奶茶。饮毕,“听南府戏唱到(金童白):法旨!(同唱):合好相。向彤廷献上卜,取绵绵宝籙长。”转宴,全部菜肴水果“摆毕,乐止开戏。唱到(扮钟馗上,跳舞。科同唱)春从天上来,金廷奉命到帝乡,教俺献福。
丹墀上王子出殿托褂子,拿酒。茶房总管跪递王子玉爵。载滢跪接过站起,上地平至皇帝前跪进酒,随下正面西达道至拜石金砖上跪下叩头。随起,仍由正面达道上至皇帝前跪接玉爵,由正面达道中间下至拜石金砖上跪。茶房总管跪接王子玉爵,茶房首领随赏拿酒王子酒一杯,跪引。听南府戏道白:领法旨!锦上花……茶房首领打碗盖请果茶,上地平至皇帝前跪进果茶。进毕,接过碗仍由正达道中间下。宴礼毕,乾清宫总管奏:宴毕!皇帝起座,进西暖阁。”南府承应戏载歌载舞,念唱结合的形式非常适合宫中小戏台的场地表演,少年天子在众人引导下完成了贺年筵宴演礼。
此外,清宫中元旦这一天早膳、晚膳还要吃年糕,祈祷生活一年比一年高。这些宫廷节令膳食和礼仪传承着一种民俗文化,它植根于中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土壤,展示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皇史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