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从端午节俗看中国古人的抗疫智慧
发布时间: 2022/6/24日    【字体:
作者:刘晓峰
关键词:  端午节 抗疫智慧  
 
 
作为中国古代节日体系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习俗不仅关乎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也体现了历代中国人民驱邪防疫的伟大智慧。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一些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在今年无法如常进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我们的节日”项目特邀专家学者围绕传统节俗与现代生活主题撰写了四篇文章,以期带来新时代的节日思考。
 
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节日。从节名上看,端午又叫五月五日、午月午日、重五、重午、五月节、天中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蜡等。在传统节日中,很可能端午节的称谓是最多的。而如果我们仔细去推敲,一个个节日的名字,后面都涵盖一个个特殊观念、故事或节俗。从节日的起源传说上,也能看出这一丰富性。一般的节日有两三个节日传说已经算多的。但端午节却有起源自屈原的、起源于伍子胥的、起源于曹娥、起源于越勾践操练水军的、起源于马援的。此外还有闻一多提出的端午为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得说法、陈久今的古代越人新年的说法,黄石的端午起源于夏至的说法。今天这篇短文中,我们想从“抗疫”这个角度讨论端午节,因为端午节还是一个和人类抗击瘟疫关系最密切的节日。
 
从历史上看,瘟疫从来都是人类可怕的敌人。尽管今天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正如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影响所展示的那样,灾疫和疾病仍然是人类生存巨大的威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范围大,也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亿万人挣扎在这场迄今看不到尽头的灾难中。而更为令人瞩目的,是人类奋起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历史上人类一次次面对瘟疫肆虐,又一次次最后战胜瘟疫最终完成了延续种族繁衍的使命。在战胜瘟疫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总结出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端午节俗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经验知识的结晶。
 
端午节的节俗,建立在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对四季循环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天使用的历法俗称“夏历”,传说中是夏人使用的历法。在距今4200年前的陶寺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带有刻度的圭尺,这一实物的发现,证明我们先民真的很早就掌握了圭表测日的方法。圭表测日通过持续地观测一年之中日影的变化,古人发现了日影最长的夏至日和日影最短的冬至日这两个极点,并准确掌握了一年日影变化的周期性。陶寺遗址的发现意味着我们文献中所称讲的“用夏之时”并不是假托古人,更可能的是历史上古人确实非常早已经掌握了冬至、夏至太阳的变化规律。古代人依循阴阳观念来认识时间。寒暑变化在这里被形象地想象为是一气转化阴阳而在天地之间周期性地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夏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夏至在古人的知识体系中有三重意义:“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夏至是一个阳气走到顶点的日子,又是一个阴气开始发生的日子。伴随太阳走到北回归线的顶点,生活进入了溽热的炎夏。这个阶段不仅毒虫易于滋生,而且疫病极易流行。所以一阴初起,这正是瘟疫和疾病开始走上舞台的转折点。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时间文化的结晶,夏至则是端午节俗发展的文化根源。端午的一系列节俗,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五月夏至月的时间所内含着的这一个阴阳转换和一阴初起的时点,正是一系列以避厄防疫为目标的节俗出现在端午节的逻辑起点。以“五毒”为例。在古人认为观念中,五月是一阴初起之时,阴气虽弱,但却是新发于硎的少阴,其性甚毒。端午节讲究避“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毒虽然都只是小虫,但顶戴“少阴之气”,都有很强的毒邪之气。从抗疫的角度看端午节俗,有三个值得注意的思路。其一是以阳胜阴。五月纯阳用事。古人尝试最大限度上用此纯阳以抵御灾疫。宝镜和宝剑在古代都对邪辟有镇压之意。而好的宝镜、宝剑多讲求选五月午日铸造。艾草和菖蒲,在古代是辟邪的药草。端午午前所採也被看成药性最好。其二是避其邪恶。这方面的节俗很多。在门首挂艾与菖蒲之外,还有在手臂上缠五色丝、挂神像、写咒语、晒药、吃五黄、挂天师符等多重手段。在南方很多地方,端午节有送龙船的习俗。端午节人们抬着准备好的草龙巡游村落,将不洁净的物事扔到草龙上,最后有河的地方会把草龙放进河中让灾邪顺流飘走,没有河的村落则会抬着草龙到村口烧掉。其三,端午节从南到北最引人注目的一系列节俗,是与争斗有关的节俗。古人认为五月是“阴阳争,死生分”的大争之月。小孩子们在端午节斗草为乐。大人们的游戏则激烈得多。有的地方青壮会分成两伙拔河争胜负,很多地方是赛龙舟争胜负。有的地方的人会分成两群,打石战争胜负。我曾经查考过文献,发现这种打石头战的区域令人意外地广泛。从台湾到福建、广东、江浙、四川、辽宁,向外到朝鲜半岛、到日本的很多地方,都曾风行一时。弗雷泽《金枝》中讲到模拟律,认为古人有事物之间原则上同类相生、因必生果、果必同因的思维定式。按照这一思维定式,这些集中在端午节俗中的争斗,想要促进的就是天地阴阳之争,所期图唤起的,则是万物勃勃的生命力。因为要真正战胜灾疫,没有比唤起人类族群的生命力更强的手段。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科学在今天已经彻底走进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然而正在经历的这长达三年的疫情,告诉我们人类生存依旧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今天的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似乎已经仅仅是对古老节俗一种再记忆。但认真体会他们寻找克制瘟疫的宝剑、宝镜的手段、利用挂艾蒿挂菖蒲戴五色丝建立起于瘟疫隔绝的空间的睿智,以及依靠唤起人类群体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战胜瘟疫的思路,这些抗疫的智慧,对我们今天依旧是富有启发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趋同与扩延:端午节的“俗”“民”流变及其当下传承
       下一篇文章:清华简《筮法》与早期易学占筮重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