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上元灯节的源与流
发布时间: 2023/2/23日    【字体:
作者:常建华
关键词:  上元灯节 元宵  
 
 
上元节的源与流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有张灯之俗,所以名之为“灯节”。
 
一、灯节之源
 
上元灯节的起源,有一个从元旦设庭燎到设灯,从元日张灯到望日张灯,又受佛教影响将张灯普及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庭燎”之礼。根据《周礼·秋官·司烜氏》记载,古代国家有大事,供给竖在门外的大烛和门内的庭燎,为众照明。在东汉时期,我们已看到元日朝会既设燎又有张灯的情形。《宋书·礼一》记载:“臣案魏司空王朗奏曰:‘故事,正月朔,贺。殿下设两百华灯,对于二阶之间。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也。”王朗所说的“故事”,是指东汉的礼仪。当时的灯火很可观,殿下两阶间的灯有“两百”,数量很多,而端门外的灯高达“五尺、三尺”。正月朝会的灯火在晋傅玄的《朝会赋》中也有反映:“前三朝之夜半,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百枝之晃晃。”(《太平御览》卷二九)赋的后两句告诉我们,灯是布置在枝上的,点亮了像“火树”,实际上是一种灯树。如此,则前文所引汉代的五尺、三尺之灯,也应该是此类灯树。《邺中记》讲后赵武帝石虎正日朝会,于殿前设百二十支灯,以铁为之,是置灯于铁架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也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南朝梁时,正月十五日已有张灯之举。简文帝《灯赋》中说:“何解冻之嘉月,值萱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轻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梁简文帝集》)“解冻之嘉月”指孟春一月。萱荚是从月朔开始,日生一荚,至十五日生满十五荚,此后从十六日开始,又日落一荚,至月末落完。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是说十六日。与解冻和草含春色的嘉月合起来理解,正是指正月十五日。与《列灯赋》同时,梁的吴均在《咏灯》诗中有“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所谓三、五是“三五一十五”,即上元月。同样可证明南朝梁正月望日夜有张灯的活动。
 
梁之后的陈朝,也有歌咏灯的诗作传世。陈后主《宴光壁殿咏遥山灯》描述的“山灯”规模很大,其灯火辉煌“如月”、“疑星”,似是上元观灯。陈后主还有一首《三善殿夕山灯》诗,与前诗同被宋人蒲积中归入上元诗,这是可以认同的。另外陈的江总也有一首歌咏三善殿的《三善殿夜望山灯》:“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含春”、“向月”似乎说这是上元日所咏。这也可证明陈后主咏三善殿的诗可能是上元日的。胡三省《通鉴》注说:“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此说非也。梁简文帝有《列灯诗》,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则柳彧所谓近世风俗是也。”(《陈纪九·长城公至德元年》)否定了上元燃灯起源于汉代祀太一之说,认为与魏晋南北朝的“近世”上元夜张灯有关。
 
正如中村乔所指出的,在这些诗赋中,完全看不到佛教的色彩,所有的灯树不过是替代自古以来的庭燎。上述资料说明,那种认为上元张灯是受佛教影响所致的观点,至少在南朝以前尚难以成立,上元张灯有中国古代自己的习俗。
 
北朝的正月十五另有特点。《隋书·柳彧传》记载了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柳彧要求禁断正月十五日娱乐逾度的上书,可知隋都长安的正月十五日夜是一个大型的以娱乐为主的节日,流行角抵之戏,其中讲到“燎炬照地”,是古代庭燎的传统,而未载张灯之事;“人戴兽面”的记载表明有傩戏表演:“缁素不分”说明除大量普通民人外,还有和尚参加。文中所述的风俗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时间上系“近代以来”,因其讲都城长安之事,而隋出自北朝系统,所以当是指北朝。另一个是空间上讲京邑外还“爰及外州”。外州是何处呢?《隋书·长孙平传》记载,开皇中相州刺史长孙平被免职,原因是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与柳彧描述的风俗一致。相州治邺(今河北临鄣)属北朝旧地,盛行正月十五日夜演戏欢娱。
 
邺曾是拓跋鲜卑族东魏、北齐政权首都,而北朝拓跋鲜卑族正月十五日夜有“相偷”之戏(《魏书·孝静帝纪》)。从后来女真族于十六日夜,契丹族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三天“放偷”来看,拓跋鲜卑族的“相偷”是互相随便偷窃之意。根据这些事实,吕一飞认为,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在北朝,正月十五日已成为民间一盛大节日。当时全社会参与的夜间欢庆活动,在汉晋史书中没有记载,在南朝史书中也没有记载,断定元宵节起源于北朝(吕一飞《胡族习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223页),我想拓跋鲜卑族的正月十五日相偷风俗对北朝正月十五日注入欢庆气氛是事实,但还不能说元宵节起源于北朝,因上元节与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密切相关的,北朝正月十五日的风俗主要是娱乐,并未有关于月亮和灯的活动,而南朝正月十五日张灯的活动虽未普及民间,但却源渊有自。因此就上元节形成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重要时期,但不能说此节起源于北朝或南朝,只能说南北方均有一些活动为上元节的形成注入活力。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是上元节形成期。
 
事实上,上元节形成中还有另一重要因素,即佛教的影响。隋炀帝《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说:“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六枝开。”使我们看到“灯树”是布置在“法轮”、“梵声”的佛教活动中的。不仅如此,隋文帝开皇三年的正月十五日禁令,到隋炀帝时被破坏了。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百万。自是岁以为常”。胡三省注:“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炀帝时代的正月十五日将陈百戏和“灯火”结合在一起,如胡注所云,元宵行乐,始盛于此,即初步形成了元宵节。前引炀帝诗的题目中出现“上元”一词,按照道教的说法,上元是天官赐福之时,要有宗教活动。正月十五日张灯称为上元可追溯于此时。当然,元宵节不可能一下子形成于炀帝时期,它必须有节日的民俗基础,根据以前的分析,可知它同魏晋南北朝时代正月十五日风俗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同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发展,隋炀帝燃灯受到的佛教影响,也应当有一个历史和民俗的基础。就是说,上元燃灯隋代以前已经受到佛教影响了。
 
关于燃灯与佛教的关系,古人已经指出。高承《事物纪原》卷八《放灯》条引北宋释赞宁《僧史略》:“《汉法本传》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白汉明帝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一云因汉武祭五畤,通夜设燎,取《周礼》,司烜灯烧燎照祭祀,东汉以为佛事。”文中所说汉明帝之事得不到证明,但佛教中大神变日即满月正相当于汉族正月十五日,为汉族元宵的民俗融合佛教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佛教对于上元燃灯的影响在隋代以前由于缺乏资料还近乎推理的话,那么唐代资料可以较充分地说明此点。《旧唐书·睿宗本纪》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条说:“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燃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左拾遗严挺之上疏谏之,乃止。”可见佛教是正月十五日燃灯的提倡者。现存唐代敦煌寺院文书中同燃灯节有关的记载很多,“由支出粮油的用途显示,灯节的主要行事是在寺窟燃灯,有专设燃灯僧,寺主、僧官都上窟来贺节”。敦煌遗书中还保存多篇《燃灯文》,是供官民们祝节诵读的。敦煌的灯节筹备,“运用传统的民间社邑形式,组成燃灯社,则社众捐助,支援灯节”。(张弓《敦煌春月节俗探论》,《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可见燃灯是佛教重要活动。其原因何在呢?《涅槃经》说涅槃时,有八恒河沙的诸天女等,复以七宝而为灯树,以种种宝珠为灯明。讲释迦圆寂时天女建灯树。佛教是重视燃灯的,此事如与大神变日满为正月十五的说法结合,对于在中国宣扬佛法争取民众是很适宜的,佛教不会不利用。在扬州,“十五日夜,东西街中,人宅燃灯”,“当寺佛殿前建灯楼;砌下、庭中及行廊侧皆燃油,其灯盏数不遑计知”,“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计此千灯。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极是精妙”。(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扬州民间和佛寺正月十五日燃灯既有普遍性,而且从灯制的高水平来看,灯节形成已为时不短。上元灯节在唐代正式形成了,佛教借助了中国古代正月十五日的传统,巧妙地宣传并融入佛教,并给节俗以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佛教促进了正月十五日张灯之俗的普遍化和正式形成。
 
二、灯节之流
 
唐朝把正月十五日作为“燃灯”节日。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规定:“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会要》卷四九《燃灯》)奠定了后世灯节的基本日数。唐末乱世,上元燃灯废,五代梁时恢复,仍因唐制。(《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
 
《宋史·礼一六》说,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宋因之。关于宋代的灯期,王栐《燕翼贻谋录》卷三说:“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宋代全国承旧制放灯三日,而都城开封则是五日。另外《宣和遗事》记载:“元宵灯烛,至宋开宝年间,两浙钱王又献两夜,展浙灯十七、八两夜,谓之五夜。”
 
南宋时期,综合《梦粱录》《武林旧事》的记载,可知杭州为五天,起于十二日止于十六日,因哲宗和神宗的向皇后分别死于正月十二、十三,此二日为忌日,国家禁止娱乐,民间私下可作为节日。临安以外的地方,灯节一般是三天。
 
宋代灯节十分热闹,灯的品种繁多,仅据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可知,当时灯市兴盛,百姓张灯形式有洞门灯,灯的式样有莲花灯、桥灯、犬灯、鹿灯、万眼灯、琉璃球灯、枙子灯、葡萄灯、大方灯、月灯、小球灯、大滚球灯、马骑灯、长灯、狱灯。除张灯外,民间社火,划旱船也是节日娱乐项目。
 
宋代还产生了上元节赏灯谜的活动。《武林旧事·灯品》:“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所谓隐语即谜语,藏头是将谜底隐在每句的开头,故名藏头,是隐语的一种。
 
明朝的上元节,永乐时(公元1403~1424年)曾规定为三天。但从现存明代中后期地方志看,各地节期不同。北方一般是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正月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残灯”。(嘉靖《太康县志》)南方时间较长,尤以闽、浙、苏为最。如浙江杭州府仍是五天;嘉兴府是十二至十八日,七天;绍兴计是十三至二十日,计八天;福建建宁是十二至十七,六天;福州府是十三至二十日,八天;延平府尤溪县是初十至二十日,十一天;江苏太仓从初八、九至二十止,计十二三天。
 
明代灯节中,张灯、观灯、猜灯谜更加普遍。各地的灯市普及,每逢过节,除各家张灯外,邻里街坊还合作制作灯棚,也有热心出面敛资组织专门的赏灯之处。万历浙江《会稽县志》说:“民则比户接竹棚悬灯,悉出土制,若购自他方者,毬彩错之,好事者复箕敛,于市要区为烟楼、月殿、火戏、鰲山,集珍聚奇,箫鼓歌讴,彻旦不息。”为我们记叙了上元灯节的张灯情景。具体就灯具而言,嘉靖湖南《常德府志》说:“上元剪纸为灯,糊以竹格,饰以五彩,有绣球、走马、莲花诸类,虽无闽浙刻丝剪绢等项,亦颇精巧。”看来常德的灯虽精巧,但闽、浙的灯更为有名。灯谜活动的普及性,也可见于《常德府志》:“好事者作灯谜,夜则相聚以猜,名曰打鼓灯。”
 
放烟火是明代上元节的又一重要景观,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正德《琼台志》记载了海南的烟火:“官衙烧火树银花,巧藏故事、生禽,炮杖声震不绝。乡落男妇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观,名曰放烟火。”烟火的种类丰富。江苏高邮的烟花爆竹有名,万历《扬州府志》说:“高邮州火炮制作淫巧,尤为糜费,或数百为团,或径尺为筒,远近争诧为奇。”
 
清代灯节时间北方基本上仍是以三天为主,南方时间较长,但比明代略短,一般为五六天。通常是十三、十四日张灯,十五日正灯,十六、十七日落灯。灯节内容与明代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走百病”风俗。此俗元代已经出现,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转自光绪《宁津县志》)明清时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动,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桥,赴庙行香,说是可以去除疾病。参加者在一些地区是男妇结伴,也有相当多的地区是女人甚至病妇进行。清人褚人获认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唐张悦诗云‘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金与元国俗,正月十六日谓之放偷,契丹呼为鹘里叵,华言偷时也……而燕地正月十六夜之走街,恐亦遗俗也。”(《坚瓠续集》卷二)聊作此俗起源之一说。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上元”前两节,此处新拟题目,作者提供。
节日博览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
       下一篇文章:仪式:人类学的需要——韩炳哲的观点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