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耶路撒冷史》的再版已经面世了。感谢学界同仁,各位读者朋友们的支持,感谢大象出版社长期以来对世界史事业的支持,感谢徐编辑的辛勤付出。一部重要史料的中译本能够多次重印,乃至再版发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世界史专业的学习,以及历史知识公众普及都富有意义。
《耶路撒冷史》作为史料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这在译本后记里大体都已提过了。十字军在国外学界不算是一个新兴研究话题,恰相反,很有历史,已算是经久不衰。宽泛来讲,从12世纪欧洲教会编年史家们,如阿尔伯特,罗伯特,以及伯纳德的“新骑士”以来,中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对十字军这个概念予以阐释和界定了。众所周知,十字军是一个从文本走向现实,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概念,充分证明了意识形态在历史领域的中心位置,对社会公共意识的导向作用。历经数百年,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史学,继而是二战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史主导,直至90年代以来的反思重构,欧美学界对十字军的研究与时代发展紧密契合,不断适应并衍生出新的视角和方向,理论概念推陈出新。所以,从全球领域来看,十字军研究目前已经是深耕阶段,乃至已进入再反思阶段,大量相关经典论著译本的面世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知识性的阐述,“讲故事”,单纯的线性叙事,已经不能满足学术向前的需要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相信凭着自己的热爱和兴趣使然,就已能熟悉十字军领域的基本话题和主要历史了,这自然也对历史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每个青年学人,历史学工作者,都在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学术发展进程,追踪前沿,以期产出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标志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史料手稿被重新整理,校勘,翻译,陆续出版。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就是其中之一,众多手稿和版本经过苏珊教授长期整理,专业校勘,终于整合成为现代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文本。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十字军是中古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大量视角立场各异的史料记载存世,仅亲历者的书写就有若干部。法国是十字军运动的主体和核心。《耶路撒冷史》因作者阿尔伯特并非亲历,加上他的德意志立场,长期以来,在学界没有受到应有关注。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学界在重新梳理研究思路,反思视角,以期获得突破的时候,这部史料的价值才逐渐凸显。阿尔伯特与罗马教廷的距离感为他的书写开辟了新路径,一定程度上补缺了其他传统史料所忽略的内容。譬如平民十字军,埃德萨伯国的创建及发展,1101年十字军,耶路撒冷王国内的政教之争,等等,都体现了这部史料的独特价值。
作为史料,它的两个优点是需要再次强调的。其一,就是真实性。当然,在教会主导历史书写的欧洲农本时代,想要寻求像现代社会这样专业严谨的历史叙事是不可能的,未免苛求古人。历史书写是具有阶级性的,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主导其书写的走向和评判。譬如,他刻意塑造和突出戈德弗里伟岸形象,试图塑造一个虔诚君主,祭祀王的形象,都是可以理解的。相对而言,《耶路撒冷史》做到了客观陈述,突出表真意识。阿尔伯特的辞藻不算华丽丰富,简单平实,叙事中相对其他教会史家,很少长篇累牍阐释教会理论,基本是就事论事,平铺直叙。他记载的许多细节,是可以和当时其他立场的史料相互印证的。他在平民十字军对犹太人的迫害这件事情上,持着坚决抵制和批判的态度。在各种十字军的杀戮屠城中,他也做出了自己有限的批判。他笔下的法兰克骑士,在战场上也会惊恐,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他所叙述的这场战争冷酷无情,生灵涂炭,生命转瞬即逝,世事无常。他的客观性,真实性,是值得肯定的。
其二,阿尔伯特较完整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东地中海世界。在阿尔伯特的叙事中,我们能够看到东地中海世界的地理面貌,其中的城镇,居民社群。伟岸的君士坦丁堡,宏大的帝国气象,尼西亚、安条克这些坚不可摧,令西方骑士惊叹,马匹跳跃嘶叫的大型石制城市,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高山深谷,险峻之中艰难跋,涉烈日之下的荒漠,安条克平原的严寒湿冷,都在他的笔下被生动描绘了出来。从巴尔干半岛,小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到北非埃及,他的笔墨基本涵盖了东地中海全域,并将海上斗争也纳入其中,海陆空间的这种完整性是很难得的。叙事中,他正视了拜占庭的重要作用,是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西方的教会史家中,鲜见他这种相对客观公允的立场了(当然了,时不时希腊人国王的称谓也显现出他对拜占庭的抵触心态)。帝国的强大,皇帝对小亚的关注,法兰克人与皇帝在宗主权上的博弈,以及皇帝对十字军的军事和物质支持,都清楚体现在了文本之中,有的可算是浓墨重彩。在阿尔伯特构建的东地中海世界里,拜占庭占据着重要位置,帝国仍然对这一地区发挥着广泛影响。此外,他对亚美尼亚人及其他基督教族群社群的描述,也是可以圈点的,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更为可贵的,他对11世纪末期,到12世纪初期的东地中海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基本清楚的认知和判断。尽管他持的立场是隐修士彼得及耶路撒冷危机导致战争爆发,但是在实际叙事中可以清楚看到,小亚及叙利亚以北地区的军政冲突才是这场危机的源起。至全书第五卷,都在详细叙述这一区域内的历史进程,占第一次十字军相关记载的篇幅大部。《耶路撒冷史》对塞尔柱突厥的军事优势,拜占庭的守势,罗姆突厥的割据,亚美尼亚寻求独立,小亚及叙利亚地区的分裂,阿勒颇、大马士革及安条克的相互对立和利用,与两河流域的塞尔柱苏丹国之间的裂隙,都有着生动体现,更区分出了阿拉伯人与塞尔柱突厥间的对峙,将法蒂玛埃及也摆放在了恰当的历史位置上。不夸张讲,在一个世界各个区域在地理上相对隔绝孤立的历史时代里,阿尔伯特和他的《耶路撒冷史》难得地塑造了一个东地中海世界的整体历史。这一点或许是各位读者朋友们,各位同学们尤其需要留意的。
此外,还要赘述一点,史料都有它的局限,《耶路撒冷史》也是如此。作者基于意识形态立场会将叙事重心侧重一方,毋庸置疑。它的中心是法兰克群体,目的是记录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创建与稳固,这个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其他文明主体的形象是不全的,是叙事中的衬托。对史料的充分利用依赖于对既有研究的充分回溯。建议大家,尤其是同学们,从现代主要的研究成果着手,全局进入,并搜集更多角度的历史书写,其他文献文本,形成一个全局印象,对照阅读,形成自己更为成熟深入的认识。
历史文献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充分使用史料,考验的是历史学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同仁,同学,关注中世纪拜占庭与东地中海世界各领域研究和话题,共同提升进步。
【内容简介】
这本书由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最初20年的历史。所谓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
11世纪中后期,大塞尔柱帝国迅速崛起,主宰耶路撒冷,拜占庭主动退出小亚,亚美尼亚复国无望,1092年,大塞尔柱帝国逐步瓦解,埃米尔纷纷自立,互相征伐,近东绝对权力真空,给了西欧可乘之机,骑士制度、开荒拓殖、宗教虔诚的综合作用下,东侵之路就此展开。在这场战争中,诸十字军国家陆续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形成了所谓的拉丁东方。
此次战争是200年间十字军战争中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阿尔伯特写作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先人的丰功伟绩记于笔下,为后人景仰,令其不朽。
【作者简介】
作者:亚琛的阿尔伯特(Albert of Aachen),拉丁文名为阿尔贝里库斯·阿奎恩西斯(Albericus Aquensis),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和早期耶路撒冷王国的历史学家。他出生于11世纪后期,除了是《耶路撒冷史》的作者之外,我们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
【译者】
王向鹏,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北省教学改革项目两项,出版译著《耶路撒冷史》一部,在《世界历史》《河北学刊》《南京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研究方向为拜占庭及东地中海世界,主要从事世界中古军事政治史,十字军历史研究。
【目录】
第一卷:隐修士彼得与平民十字军
第二卷:贵族十字军与尼西亚之战
第三卷:从安纳托利亚到安条克
第四卷:安条克之战结束
第五卷:从安条克到耶路撒冷
第六卷:创建耶路撒冷王国
第七卷:戈德弗里病逝及鲍德温一世加冕
第八卷:1101年十字军
第九卷:拉姆拉之战及哈兰之战
第十卷:耶路撒冷王国拓疆与稳固
第十一卷:的黎波里伯国创建
第十二卷:鲍德温一世去世及鲍德温二世继位
译后记
历史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