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征服耶路撒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亲历者的第一手记载
发布时间: 2023/4/13日    【字体:
作者:王向鹏
关键词:  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  
 


近日,《耶路撒冷史》的再版已经面世了。感谢学界同仁,各位读者朋友们的支持,感谢大象出版社长期以来对世界史事业的支持,感谢徐编辑的辛勤付出。一部重要史料的中译本能够多次重印,乃至再版发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世界史专业的学习,以及历史知识公众普及都富有意义。

 

《耶路撒冷史》作为史料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这在译本后记里大体都已提过了。十字军在国外学界不算是一个新兴研究话题,恰相反,很有历史,已算是经久不衰。宽泛来讲,从12世纪欧洲教会编年史家们,如阿尔伯特,罗伯特,以及伯纳德的“新骑士”以来,中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对十字军这个概念予以阐释和界定了。众所周知,十字军是一个从文本走向现实,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概念,充分证明了意识形态在历史领域的中心位置,对社会公共意识的导向作用。历经数百年,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史学,继而是二战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史主导,直至90年代以来的反思重构,欧美学界对十字军的研究与时代发展紧密契合,不断适应并衍生出新的视角和方向,理论概念推陈出新。所以,从全球领域来看,十字军研究目前已经是深耕阶段,乃至已进入再反思阶段,大量相关经典论著译本的面世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知识性的阐述,“讲故事”,单纯的线性叙事,已经不能满足学术向前的需要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相信凭着自己的热爱和兴趣使然,就已能熟悉十字军领域的基本话题和主要历史了,这自然也对历史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每个青年学人,历史学工作者,都在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学术发展进程,追踪前沿,以期产出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标志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史料手稿被重新整理,校勘,翻译,陆续出版。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就是其中之一,众多手稿和版本经过苏珊教授长期整理,专业校勘,终于整合成为现代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文本。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十字军是中古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大量视角立场各异的史料记载存世,仅亲历者的书写就有若干部。法国是十字军运动的主体和核心。《耶路撒冷史》因作者阿尔伯特并非亲历,加上他的德意志立场,长期以来,在学界没有受到应有关注。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学界在重新梳理研究思路,反思视角,以期获得突破的时候,这部史料的价值才逐渐凸显。阿尔伯特与罗马教廷的距离感为他的书写开辟了新路径,一定程度上补缺了其他传统史料所忽略的内容。譬如平民十字军,埃德萨伯国的创建及发展,1101年十字军,耶路撒冷王国内的政教之争,等等,都体现了这部史料的独特价值。

 

作为史料,它的两个优点是需要再次强调的。其一,就是真实性。当然,在教会主导历史书写的欧洲农本时代,想要寻求像现代社会这样专业严谨的历史叙事是不可能的,未免苛求古人。历史书写是具有阶级性的,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主导其书写的走向和评判。譬如,他刻意塑造和突出戈德弗里伟岸形象,试图塑造一个虔诚君主,祭祀王的形象,都是可以理解的。相对而言,《耶路撒冷史》做到了客观陈述,突出表真意识。阿尔伯特的辞藻不算华丽丰富,简单平实,叙事中相对其他教会史家,很少长篇累牍阐释教会理论,基本是就事论事,平铺直叙。他记载的许多细节,是可以和当时其他立场的史料相互印证的。他在平民十字军对犹太人的迫害这件事情上,持着坚决抵制和批判的态度。在各种十字军的杀戮屠城中,他也做出了自己有限的批判。他笔下的法兰克骑士,在战场上也会惊恐,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他所叙述的这场战争冷酷无情,生灵涂炭,生命转瞬即逝,世事无常。他的客观性,真实性,是值得肯定的。

 

其二,阿尔伯特较完整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东地中海世界。在阿尔伯特的叙事中,我们能够看到东地中海世界的地理面貌,其中的城镇,居民社群。伟岸的君士坦丁堡,宏大的帝国气象,尼西亚、安条克这些坚不可摧,令西方骑士惊叹,马匹跳跃嘶叫的大型石制城市,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高山深谷,险峻之中艰难跋,涉烈日之下的荒漠,安条克平原的严寒湿冷,都在他的笔下被生动描绘了出来。从巴尔干半岛,小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到北非埃及,他的笔墨基本涵盖了东地中海全域,并将海上斗争也纳入其中,海陆空间的这种完整性是很难得的。叙事中,他正视了拜占庭的重要作用,是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西方的教会史家中,鲜见他这种相对客观公允的立场了(当然了,时不时希腊人国王的称谓也显现出他对拜占庭的抵触心态)。帝国的强大,皇帝对小亚的关注,法兰克人与皇帝在宗主权上的博弈,以及皇帝对十字军的军事和物质支持,都清楚体现在了文本之中,有的可算是浓墨重彩。在阿尔伯特构建的东地中海世界里,拜占庭占据着重要位置,帝国仍然对这一地区发挥着广泛影响。此外,他对亚美尼亚人及其他基督教族群社群的描述,也是可以圈点的,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更为可贵的,他对11世纪末期,到12世纪初期的东地中海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基本清楚的认知和判断。尽管他持的立场是隐修士彼得及耶路撒冷危机导致战争爆发,但是在实际叙事中可以清楚看到,小亚及叙利亚以北地区的军政冲突才是这场危机的源起。至全书第五卷,都在详细叙述这一区域内的历史进程,占第一次十字军相关记载的篇幅大部。《耶路撒冷史》对塞尔柱突厥的军事优势,拜占庭的守势,罗姆突厥的割据,亚美尼亚寻求独立,小亚及叙利亚地区的分裂,阿勒颇、大马士革及安条克的相互对立和利用,与两河流域的塞尔柱苏丹国之间的裂隙,都有着生动体现,更区分出了阿拉伯人与塞尔柱突厥间的对峙,将法蒂玛埃及也摆放在了恰当的历史位置上。不夸张讲,在一个世界各个区域在地理上相对隔绝孤立的历史时代里,阿尔伯特和他的《耶路撒冷史》难得地塑造了一个东地中海世界的整体历史。这一点或许是各位读者朋友们,各位同学们尤其需要留意的。

 

此外,还要赘述一点,史料都有它的局限,《耶路撒冷史》也是如此。作者基于意识形态立场会将叙事重心侧重一方,毋庸置疑。它的中心是法兰克群体,目的是记录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创建与稳固,这个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其他文明主体的形象是不全的,是叙事中的衬托。对史料的充分利用依赖于对既有研究的充分回溯。建议大家,尤其是同学们,从现代主要的研究成果着手,全局进入,并搜集更多角度的历史书写,其他文献文本,形成一个全局印象,对照阅读,形成自己更为成熟深入的认识。

 

历史文献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充分使用史料,考验的是历史学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同仁,同学,关注中世纪拜占庭与东地中海世界各领域研究和话题,共同提升进步。

 

 

【内容简介】

 

这本书由阿尔伯特著成,共12卷,记述了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及拉丁东方最初20年的历史。所谓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始于乌尔班二世克勒芒会议首倡,是西欧军事贵族集团持“收复主的圣墓,支援基督教兄弟”之名,向近东及耶路撒冷进军所引发一系列战事之总括。

 

11世纪中后期,大塞尔柱帝国迅速崛起,主宰耶路撒冷,拜占庭主动退出小亚,亚美尼亚复国无望,1092年,大塞尔柱帝国逐步瓦解,埃米尔纷纷自立,互相征伐,近东绝对权力真空,给了西欧可乘之机,骑士制度、开荒拓殖、宗教虔诚的综合作用下,东侵之路就此展开。在这场战争中,诸十字军国家陆续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形成了所谓的拉丁东方。

 

此次战争是200年间十字军战争中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阿尔伯特写作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先人的丰功伟绩记于笔下,为后人景仰,令其不朽。

 

【作者简介】

 

作者:亚琛的阿尔伯特(Albert of Aachen),拉丁文名为阿尔贝里库斯·阿奎恩西斯(Albericus Aquensis),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和早期耶路撒冷王国的历史学家。他出生于11世纪后期,除了是《耶路撒冷史》的作者之外,我们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

 

【译者】

 

王向鹏,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河北省教学改革项目两项,出版译著《耶路撒冷史》一部,在《世界历史》《河北学刊》《南京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研究方向为拜占庭及东地中海世界,主要从事世界中古军事政治史,十字军历史研究。

 

【目录】

 

第一卷:隐修士彼得与平民十字军

第二卷:贵族十字军与尼西亚之战

第三卷:从安纳托利亚到安条克

第四卷:安条克之战结束

第五卷:从安条克到耶路撒冷

第六卷:创建耶路撒冷王国

第七卷:戈德弗里病逝及鲍德温一世加冕

第八卷:1101年十字军

第九卷:拉姆拉之战及哈兰之战

第十卷:耶路撒冷王国拓疆与稳固

第十一卷:的黎波里伯国创建

第十二卷:鲍德温一世去世及鲍德温二世继位

译后记

 

历史与秩序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卡尔•施米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
       下一篇文章:日本冲绳神歌的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