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童关礼与“圆锁”仪式——民间社会的儿童保育习俗
发布时间: 2023/8/24日    【字体:
作者:贾  琛
关键词:  童关礼 “圆锁”仪式 儿童保育  
 

生命如竹,拔节而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的身体、心理发生变化,来自社会的角色期待也有所改变。但是,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即将要脱离和融入的群体而言,身份过渡和角色转换往往都是困难的,需要借助仪式和符号的辅助通过人生之“节”。诞育礼、成人礼、婚礼、丧葬礼皆是如此。

 

儿童诞育习俗中,除了我们日常所知的洗三朝、满月礼、周岁礼,部分地区以十二岁为节点形成了一种“告别童年的仪式”,比如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圆锁”,瑶族的“渡戒”,土家族的“过关傩”,皖西北的“剃辫子”,辽宁的“跳墙和尚”。与其他人生礼仪局限于一个时间点不同,童关礼起始于人之初生,一般要持续十二年之久,是保育儿童健康成长的阶段性礼俗。

 

一、童关礼的成因

 

童关礼关乎民间信俗。幼童成长期间要面临诸多健康风险,民间观念将之归因为儿童魂魄不全,容易被神灵索回或遭受邪祟入侵,因此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直至十二岁魂魄齐全之时。民间信仰中,婴儿孕育与幼儿生命是由神灵主宰的,在山西大同的民俗观念中,当地生育之神曹奶奶掌管着幼儿的“生死簿子”,十二岁之后才转交给阎王殿,因此童关礼中多有祈求送子娘娘庇佑和赐福的内容。也有部分地区因担心神灵索回幼儿性命而衍生出“送替身”习俗,例如民国《义县志》载“小儿多病,信巫者言,谓是神之传徒,偷生人间,神将索而用之,则许以替身代之”,民国《万全县志》载“人人既认小儿之来源皆来自奶奶庙,故求儿者,对奶奶庙甚为重视。每年于奶奶庙会时,有儿者必送高约五寸之泥人于奶奶庙,后面并写某家外甥、某家子,谓之‘替身’,至十二岁始止。盖恐奶奶之反汗,召回所赐之小儿也。替身既为儿童之代表,故求子有盗替身之举”。贵州土家族的“关煞”说则体现了避免邪祟入侵的说法,当地认为儿童在十二岁之前为“童限”阶段,容易遭遇夜啼关、深水关、断肠关等“三十六关、七十二煞”的障碍,因此需要举行“上刀梯”“钻木甑”等傩仪来攘除灾祸(陈玉平《论贵州德江土家族儿童“过关”傩仪》)。成长道路上面对的疾病、灾厄、意外叫做“关”,平安度过或顺利避免这类风险叫做“过关”,“过关”需要神灵庇佑,更需要仪式实践中亲属关系、社区网络的支持。十二岁的儿童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肖轮回,进入出生后第一个本命年,享受着人生第一个圆满,童关礼即辅助儿童脱离神秘世界的羁绊,顺利度过生命难关,庆祝少年初成的仪式。

 

二、民俗象征物:锁

 

锁,是民间习见的具有保全功能的民俗用具。很多地区的童关礼中,为避免儿童生命被神灵或邪祟侵扰,将儿童的灵魂锁住,就运用了锁这一道具,它是童关礼的主要象征物之一。锁有很多种类。最普遍的是长命锁,旧传统要向各家乞求碎银制成,又名百家锁,刻有“麒麟送子”等图案和“长命富贵”等文字。即使没有锁头,仅有金银项圈或锁链,也有锁住、圈住的含义。有种特殊的项圈锁是以脐带制成的,满月时请“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全人’,把婴儿的脐带在这天包一层红布做成项圈,下面缀荷包百家锁,称为‘肚脐锁’,给婴儿戴在脖子里,说是好管束。项圈每过一个生日要包一层红布,直到十二岁时”(杨迎祺、李艺《临汾民俗考析》)。山西晋城中开的是真锁,其中高平北赵庄一带“开锁人员分别要在当事人的双手、双脚、脖子、腰间及左右肩背共六处开锁,每处每人开三下,而且要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开”,累计开锁一百六十二次,耗时三个小时,可谓隆重(崔翠红《晋城成年礼初探》)。姓名也可为锁,有锁、拴、拽、拦、拉等字的名字往往寄寓着将孩子锁住、管住的愿望。

 

还有两种特殊的锁。一种是读音为“箍拦”的环形花馍(有人写作馉圞、圐圙、囫囵),可以在仪式上从小孩头上套下,或者套在手腕脚腕上,表示套住、锁住的含义。花馍表面装饰有“十二生肖”“鱼儿钻莲”“龙凤呈祥”等面食图案,中空的洞里放一个图像馍,男孩是龙蛇虎等,女孩是兔鸟花等。陕西洛川称之为“曲栏”,“即弥月……外家并特备一大饼作环形,印以花纹,俗称‘曲栏’,祝子将来圆满也”(民国《洛川县志》),内蒙古集宁地区称之为“套颈馍”,“圆锁”仪式上,至亲要依次将十二个“套颈馍”套在“小寿星”身上后由父亲抱出来表示开锁。另一种叫“枷”,是用谷秆编制的六角形物品,在送子娘娘庙会时戴在幼儿颈上送往庙里。山西沁水县中村的童关礼就称为“戴枷”和“完枷”。在山西临汾,“枷”要选有根有稍有叶的完整谷秆,谐音骨架,象征生命的成长,同时谷子也是送给娘娘坐骑的粮草,希望孩子遭遇意外时,娘娘能驾着坐骑快快赶来。

 

三、“戴锁”与“圆锁”

 

关于童关礼的仪式过程,《归绥县志》完整记录了当地民国时期的风俗:

 

男子生锡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岁圆锁;……子生一周,寄兰若为寄僧。即日剃发,加锁于项,或以红线系制钱五、七枚以为锁,是日带之。满十二岁,父母携贡品、箕帚、香楮布施,富者牵牛、驴,贫者持鸡,赠寺僧,取香楮并所系红线焚之。寺僧击木鱼说偈毕,儿持帚扫殿陛,僧取帚击儿顶曰:“速归汝家,此处不要尔矣”。导者引儿归。谓之“圆锁”,一曰“完愿”,亦曰“还俗”。女子则家人导至寺,焚香楮,登梯越墙出,谓之“跳墙”。是日,亲友送面圈、面丝、首饰、襦袴之属,主人备酒肴筵客。即素不带锁者,亦曰圆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童关礼习俗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是在家庭维度、社区维度、信仰维度保育儿童的仪式。我们以山西省临汾市龙祠村的“戴锁”与“圆锁”为例进行分析。

 

家庭维度的童关礼集中体现于儿童的满月礼及十二岁之前的生日礼。婴儿满月时,姥姥送的礼最重,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副长命锁。姑家、姨家也要每人送上一件小铃铛、小棒槌、玉石块、小锁头等金银玉制小饰品,叫做“衔挂”,用红绳穿起来挂在婴儿手腕、脚腕处作为手锁、脚锁。满月后,新妇要带着孩子去娘家住一个月,返回时姥姥要给孩子蒸一个“箍拦”,讲究是孩子第一次出门,要把魂儿套回去,以免遗落。此后在每年生日、收麦子、过年时,姥姥都要给外孙(女)蒸箍拦,分别叫做“生日箍拦”“麦箍拦”“年箍拦”。十二岁生日时举办的“圆锁”礼非常隆重,家庭要举办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孩子的同学共同参加开锁仪式,见证孩子平安长大,姥姥最后一次蒸箍拦,并且要在孩子头上套三下,表示开锁,至亲们也要分别开锁,形式是把用人民币做成各种图案的“锁”挂在孩子脖子上,有龙凤形、鱼形、花朵形等,这种钱锁由百家锁演变而来,兼具开锁含义和礼金功能。

 

社区维度的童关礼主要表现为认干亲和干亲戴锁、开锁。家中小孩若体弱多病、命数不好、独子比较珍贵,要选择一家子嗣繁盛、命数相合的家庭认干亲。认亲仪式上,要给干爹买腰带,给干妈买围裙,表示系住、合群,并在灶王爷处烧香献祭,戴上长命锁。此后,两家人在逢年过节时要像亲戚一样来往走动。十二岁圆锁礼时,干亲要在灶王爷处为孩子开锁(打开系在脖子上的锁头),之后参加宴席,赠送一个箍拦,庆贺孩子顺利长大。

 

信仰维度的童关礼主要指寄名神佛。寄,即寄存、寄养,将小孩象征性地寄养在庙宇里、神佛前,借助他们的法力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前述《归绥县志》所载习俗即为此义。龙祠村的送子娘娘庙相传非常灵验,会期在正月十九、六月十九,与童关礼相关的民俗活动主要有两项:“送枷”和“挂桥”。婴儿出生当年起,家长就要开始往娘娘庙送枷,十二岁之前送的叫小枷,第一年送一个,此后每年增长一个,十二岁时直接送用红纸扎成一整束的十二根谷秆,叫做整枷,表示孩子顺利长大,可以脱离娘娘怀抱了。与“锁”相同,“桥”也是童关礼的重要象征符号(见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挂桥”与酬愿相关,家长们向送子娘娘许愿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时,一般会许诺灵验后给娘娘说书、唱戏、挂桥,以示感谢。“桥”的主体是一条长三丈六、宽四十公分的黄布,中间立着纸糊的庙,菩萨坐在两端的牌楼中,牌楼之间是黄裱纸糊的十二个斗方,象征在娘娘的保佑下踏着十二个斗方逢凶化吉。桥下两端分别挂着一个纸船,纸船里坐着菩萨,周边垂着五颜六色的云朵、花朵、菩萨剪纸,同时还有八个“脚柱”(表示桥梁的基柱),是装着盐、麸的红色纸包,寓意和娘娘有缘分、有福气,摘之可保吉祥,部分纸包里装着针,求子的女性只有摘到有针的“真脚柱”才能灵验。“挂桥”时间在十二岁当年庙会时,孩子拿着桥的前端,求子的女性扯着桥的两侧,母亲抓着桥的后端,敲锣打鼓送往寺庙。桥象征着过关,是彰显娘娘功德的牌匾,要挂在庙门正中央。

 

四、童关礼的过渡意义

 

童关礼是传统社会人从神秘世界向世俗世界过渡的礼仪,在神灵的庇佑和亲友的共同抚育下,儿童顺利通过十二岁,脱离不确定的生命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人生阶段。同时,他们获得了进入社区网络的正式资格,与童年时期的交往范围局限于近亲属不同,从十二岁之后,他们的生活场景从家庭转向社区,社会地位从边缘进入中心,直至成年礼、婚礼,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体,担负起社会责任。近些年来,童关礼的信俗成分逐渐剥落,“圆锁”仪式中儿童不再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参与者,而是通过宴请同学、发表生日感言等身体参与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这也意味着童关礼在趋近成人礼的功能,辅助儿童实现向初中生活,向青少年阶段的过渡。

 

《文史知识》2023年第6

北师大民俗学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论我国宗教法人制度之完善 \朱宏俊
摘要:2017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我国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宗教活动场所…
 
印度莫迪政府的佛教外交研究 ——基于关系型公共外交的视角 \孙先正
摘要:近些年来,莫迪明确提出,印度不再做平衡性大国(BalancingPower),要当引领性大…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圣母升天节
       下一篇文章: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