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中的狂欢性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狂欢性”以及有无“狂欢性”?狂欢性指的是从内心到外表都处于兴高采烈的心态里面,喜形于色。中国节日大多数没有狂欢,只有少数具有,这也是中外节日的不同之处,外国很多节日都具有狂欢性。
在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有点不同,稍微带点狂欢性的多数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如阿细人的阿细跳月。有人把元宵节当做中国的狂欢节,这是不恰当的,元宵节里面有“狂”的性质,有狂热和狂呼,但是没有“欢”。
结合这次讨论的议题,雷州半岛、海南岛春节有穿杖的活动,有点狂或狂躁的性质。场景有点像当年毛泽东主席检验红卫兵的场景,所到之处每个村的长老在村口跪着迎接,所有的村民都在欢呼。但是只有狂,没有欢。
节日的流行和传承在于信仰
如何看待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根据传统民俗资源打造的新兴节日?广州市举办的广府庙会是空降的。原来在历史上是没有广府庙会的,空降以后,群众基础不牢。尽管每年政府花了很大力量推行,但仍然热不起来。其热闹的背后有纪念性,敬仰性,但无狂欢性。
如何从中国本土经验中提炼出中国的节日理论。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信仰在支撑,如果没有信仰支撑,这个节日就延续不下去,流行不起来,不能火热的传承。“军坡节”现在在海南是比较火热的,最重要的是对婆祖的信仰,该信仰具有两重身份,从宗族的信仰到一般信仰的崇拜。纵观所有的民间节日,凡是比较火的,都与信仰有关。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概莫如是。
节日中涉及现代科学不能解决的神秘文化,不能随意封杀其中的一些问题,因为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探讨神秘文化,而且也许会为面向未来的科学打开新的大门。
《节日研究》第十辑)
节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