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教宗访问亚太四国
发布时间: 2024/9/13日    【字体:
作者:信德微讯
 


image002.jpg

 

圣座新闻室在记者会上介绍了教宗方济各于92日至1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新加坡进行的牧灵访问。贝尔格里奥教宗将近12年的宗座牧职及其关键主题,浓缩在这12天的旅行中,也就是:宗教对话与和睦共处、社会修和、气候变化及其毁灭性后果,以及在经济成长和科技发达与各民族人性、社会和灵性的发展之间的平衡;还有福传、接纳难民,以及鼓励青年参与政治及社会进程。

 

教宗方济各此行涵盖两大洲,横跨四个时区,飞行航程多达32814公里。这是他宗座牧职以来最长的一次旅行,却不是历任教宗史上的第一名。至今最长的教宗旅行是若望·保禄二世创下的,他于1986年在13天内辗转到访了孟加拉国、新加坡、斐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飞行距离高达48974公里。

 

贝尔格里奥教宗这次的旅行是他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前就怀抱的“梦想”。在过去一年内,教宗访问了蒙古和马赛,接下来又要迎接几项重大盛事,例如以同道偕行为主题的世界主教会议第二会期,以及禧年。

 

圣座新闻室主任布鲁尼830日向国际媒体介绍了教宗此行的细节,称方济各步武保禄六世和若望·保禄二世的芳踪,因为他的这两位前任曾于上世纪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到访过这些地方。

 

布鲁尼指出,“在那几次举行了紧凑会晤的访问期间,教会改变了面容。青年人数众多”,教宗“花了很多时间与圣职人员在一起”。……

 

和平的挑战

 

教宗方济各在充斥着其他挑战的历史性时刻前往那里,头一个挑战便是世界和平。因此,教宗将再次呼吁要缔造和平,支持当前促进和平的努力。

 

在这层意义上,教宗将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度过两个象征意义深远的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在独立清真寺的参访。这座清真寺是东南亚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物,在1950年代由基督徒建筑师设计而成,2019年与圣母升天主教座堂建立联系。此联系又称为“友谊隧道”,目的是成为鼓励两大宗教团体友爱团结的记号。

 

在第二个象征意味浓厚的时刻,教宗依循阿布扎比有关人类手足情谊文件的轨迹,也与雅加达大伊玛目签署一份联合声明。

 

鼓励和安慰

 

除了文化多元丰富的印度尼西亚,教宗方济各也要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新加坡带去“安慰或鼓励的话语”。巴布亚新几内亚近来遭遇严重的山体滑坡和部落争斗,受到重创;葡萄牙前殖民地东帝汶则是因为独立战争而伤痕累累,在22年内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至于新加坡,该国虽然象征了富裕、贸易和科技发达,却也有深层的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环境议题

 

这四个亚太国家虽然各不相同,但共通点是环境议题。布鲁尼表示,“很难不提到环境。这些国家位于海洋与天空之间,有大海与群山、丰沛矿产和森林。我们可以期待对照料受造界和人民体面生活的一番省思”。

 

教宗16篇讲话

 

上述主题将反映在教宗此行发表的16篇讲话上:在印尼的4篇、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5篇和在新加坡的3篇将用意大利语发表;在东帝汶的4篇则要用西班牙语。

 

此外,教宗也会提到其他主题,像是接纳难民等。……

 

针对教宗健康的措施

 

梵蒂冈发言人最后回答了几个有关教宗健康的问题,包括此行要多次调整时差并适应高湿度环境的辛劳。圣座新闻室主任表示,“没什么要多加担心的。在每次牧灵访问中早就采取的现行医疗卫生措施,已经确认过是足够的”。

 

届时,除了教宗的私人医生斯特拉佩蒂以外,还会有一位医生和两位护理人员一起照顾教宗的健康。

 

谈到同行的神长,塔格莱枢机也会加入例行的出访队伍。其他地方的枢机和总主教,则将在教宗访问期间先后加进来。

 

VATICAN NEWS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宪法中契约观念的始源与演变 \揭梅
摘要: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源于早期日耳曼的部落社会契约。中世纪以后,一…
 
宗教改革对德国文化影响研究 \赵倩
摘要: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枯木禅•枯木庵•枯木僧 | 走进黄檗
       下一篇文章:没有文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