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了,到寺院做义工”
“住进寺院,佛系躺平”
......
有不少网友陆续在网络上
分享自己在寺院做义工的经历
有人撑不过三天就下山
也有人一做就是一两年
有人喊着滤镜碎了
也有人说自己的“人生重启”了
寺院做义工 到底做什么
和报名寺院的禅修体验活动不同,虽然在寺院做义工,也可以在空闲时去抄经、听讲座、参与坐禅等等,但更多时候的重点在“做事”。那么,在寺院做志工到底“做什么”?
调作息
首先联系想去的寺院,并按相应程序和要求申请义工资格。来寺院按时报到后,必须遵守寺院的作息制度。有的寺院规模较小,对义工的管理比较松驰,但也有一些寺院保持着凌晨四点半打板起床的规矩,义工、居士也必须随法师一起上殿做早课,傍晚也需要上殿做晚课,晚上也有熄灯的时间规定。在寺院做义工期间,都需要尊重茹素的规矩,不带荤腥零食进寺院等等。
调角色
同时,寺院会根据实际需要或个人特长安排具体岗位,很可能和自己原先的工作毫不相干。
抛开想象的滤镜,寺院义工并不只是打扫一下殿堂、看管火烛安全、收拾拜垫、发放经书之类的轻体力工作。一个在家不怎么干家务的人,也很可能被分派到寺院五观堂洗菜、切配、洗碗,准备几十甚至几百人的食物或碗筷。而一些地处山林或保持农耕传统的寺院,还需要参与出坡,下地除草、耕作或摘收农作物。有专业特长的,也可能根据寺院的活动需要,被安排在翻译、摄影、佛前供花、布置茶席等岗位上。
调心态
但无论最终被安排在什么岗位上,即使是摄影师被安排去切菜,也不必心生怨怼。做义工是形式,修心是目的。把世俗中的“我”放下,将自己做为一张白纸,参与那些以前没有做过的劳作,由此放下分别心、傲慢心,反而能收获一个不同的自己,得到更多不同的体会。又例如通过参与耕作、准备食物,真正理解一餐一食的来之不易,而不是口头的道理。
在担任义工的过程中,还可能遭遇游客或其他义工的批评、指责甚至刁难,即使我们在世间的身份、职业是老板、是老师,此时还是需要放下自己是来做“零薪酬”义工的“高尚感”,记得我们是来修行的,反思自己过去是否也曾在有意无意间居高临下地指责或刁难过他人,以此为契机修“忍辱”,修“自他相换”。
佛系躺平 还是重启人生
在体验过寺院义工的生活后,有人说,在寺院做义工很辛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佛系”,人际关系也不完全是想象中的和谐,不必没苦非要找苦吃。也有人很犀利地指出,如果是想进寺院“逃避现实”,那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有人说,这段经历既充实又快乐,自己有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有人分享体会,虽然做义工没有收入,但在换工作或者需要重新考虑职业规划的时候,在寺院里Gap一段时间,强迫自己有规律地作息,还有机会听听佛法、参加禅修,不仅心态会有所改变,身体也会变好,就像一次“重启人生”的体验。原来自己真正需要的并不多,人生其实还有很多的可能和选择,对自己未来想要的、想走的路,似乎清晰了一些。
也有网友坦承,自己辞职后“逃”到寺院,是为了解决自己焦虑混乱的心理状况,放松一下被高强度工作折腾得不堪重负的身体。在寺院相对清净和放松的环境里,做义工时确实有一些疗愈身心的作用,但好象一离开寺院,现实问题就又回来了。
为什么体验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一方面,蜻蜓点水或打卡式地做个一两天,那也仅仅只是体验体验,晒个朋友圈,根本谈不上什么改变和效果。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做义工“做事”的同时,有没有尽可能地去接触和了解佛法,并把佛法智慧运用到解决自身的根本烦恼上。
在寺院里做义工,谨记不计较,不比较,不攀缘。事多事少,活轻活重,不计较,分到什么就是什么,多做就多修,多一些积累福报的机会。也不要抱着打卡各家寺院,比较高低的想法。对寺院里的法师,保持适当距离,对于其他义工也莫起攀缘之心。
否则,为了做事而做事,那么在寺院里做事和社会上做事,也没有太大不同。寺院里的义工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习气和背景,和公司里一样,聚在一起也难免会发生人我纷争。
到寺院做义工
不是解决现实困扰的万能药方
但在有时间、有余力的情况下
或是处在人生迷茫的时刻
选择合适自己的寺院
通过做义工的方式来接触了解佛法
确实既可以培植福报
也能够藉此调整身心
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