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到寺院做义工”,是佛系躺平还是重启人生?
发布时间: 2024/10/11日    【字体:
作者:上海玉佛禅寺
 


image002.gif

 

“不上班了,到寺院做义工”

 

“住进寺院,佛系躺平”

 

......

 

有不少网友陆续在网络上

 

分享自己在寺院做义工的经历

 

有人撑不过三天就下山

 

也有人一做就是一两年

 

有人喊着滤镜碎了

 

也有人说自己的“人生重启”了

 

寺院做义工  到底做什么 

 

和报名寺院的禅修体验活动不同,虽然在寺院做义工,也可以在空闲时去抄经、听讲座、参与坐禅等等,但更多时候的重点在“做事”。那么,在寺院做志工到底“做什么”?

 

调作息

 

首先联系想去的寺院,并按相应程序和要求申请义工资格。来寺院按时报到后,必须遵守寺院的作息制度。有的寺院规模较小,对义工的管理比较松驰,但也有一些寺院保持着凌晨四点半打板起床的规矩,义工、居士也必须随法师一起上殿做早课,傍晚也需要上殿做晚课,晚上也有熄灯的时间规定。在寺院做义工期间,都需要尊重茹素的规矩,不带荤腥零食进寺院等等。

 

调角色

 

同时,寺院会根据实际需要或个人特长安排具体岗位,很可能和自己原先的工作毫不相干。

 

抛开想象的滤镜,寺院义工并不只是打扫一下殿堂、看管火烛安全、收拾拜垫、发放经书之类的轻体力工作。一个在家不怎么干家务的人,也很可能被分派到寺院五观堂洗菜、切配、洗碗,准备几十甚至几百人的食物或碗筷。而一些地处山林或保持农耕传统的寺院,还需要参与出坡,下地除草、耕作或摘收农作物。有专业特长的,也可能根据寺院的活动需要,被安排在翻译、摄影、佛前供花、布置茶席等岗位上。

 

调心态

 

但无论最终被安排在什么岗位上,即使是摄影师被安排去切菜,也不必心生怨怼。做义工是形式,修心是目的。把世俗中的“我”放下,将自己做为一张白纸,参与那些以前没有做过的劳作,由此放下分别心、傲慢心,反而能收获一个不同的自己,得到更多不同的体会。又例如通过参与耕作、准备食物,真正理解一餐一食的来之不易,而不是口头的道理。

 

在担任义工的过程中,还可能遭遇游客或其他义工的批评、指责甚至刁难,即使我们在世间的身份、职业是老板、是老师,此时还是需要放下自己是来做“零薪酬”义工的“高尚感”,记得我们是来修行的,反思自己过去是否也曾在有意无意间居高临下地指责或刁难过他人,以此为契机修“忍辱”,修“自他相换”。

 

佛系躺平  还是重启人生 

 

在体验过寺院义工的生活后,有人说,在寺院做义工很辛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佛系”,人际关系也不完全是想象中的和谐,不必没苦非要找苦吃。也有人很犀利地指出,如果是想进寺院“逃避现实”,那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有人说,这段经历既充实又快乐,自己有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有人分享体会,虽然做义工没有收入,但在换工作或者需要重新考虑职业规划的时候,在寺院里Gap一段时间,强迫自己有规律地作息,还有机会听听佛法、参加禅修,不仅心态会有所改变,身体也会变好,就像一次“重启人生”的体验。原来自己真正需要的并不多,人生其实还有很多的可能和选择,对自己未来想要的、想走的路,似乎清晰了一些。

 

也有网友坦承,自己辞职后“逃”到寺院,是为了解决自己焦虑混乱的心理状况,放松一下被高强度工作折腾得不堪重负的身体。在寺院相对清净和放松的环境里,做义工时确实有一些疗愈身心的作用,但好象一离开寺院,现实问题就又回来了。

 

为什么体验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一方面,蜻蜓点水或打卡式地做个一两天,那也仅仅只是体验体验,晒个朋友圈,根本谈不上什么改变和效果。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做义工“做事”的同时,有没有尽可能地去接触和了解佛法,并把佛法智慧运用到解决自身的根本烦恼上。

 

在寺院里做义工,谨记不计较,不比较,不攀缘。事多事少,活轻活重,不计较,分到什么就是什么,多做就多修,多一些积累福报的机会。也不要抱着打卡各家寺院,比较高低的想法。对寺院里的法师,保持适当距离,对于其他义工也莫起攀缘之心。

 

否则,为了做事而做事,那么在寺院里做事和社会上做事,也没有太大不同。寺院里的义工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习气和背景,和公司里一样,聚在一起也难免会发生人我纷争。

 

到寺院做义工

 

不是解决现实困扰的万能药方

 

但在有时间、有余力的情况下

 

或是处在人生迷茫的时刻

 

选择合适自己的寺院

 

通过做义工的方式来接触了解佛法

 

确实既可以培植福报

 

也能够藉此调整身心

 

原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韦伯论美国 \莫太齐
摘要:本文意在搭建起“韦伯的美国观”,从历史发生学追溯美国社会起源及其伦理构造,…
 
美国宗教自由的内核 \吴飞
在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中,并没有关于宗教自由的条款,同时也没有任何别的关于个人权…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佛教梵呗音乐会澳门演出
       下一篇文章:印尼为全球最高耶稣像揭幕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