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教宗在新加坡主持弥撒:接纳众人,没有偏爱和区别
发布时间: 2024/10/17日    【字体:
作者:走进教会
关键词:  教宗 新加坡 弥撒  
 

教宗方济各在东南亚城邦国的国家体育场主持感恩祭,5万信友参加。教宗邀请信众在人手创建的雄伟工程面前,也要承认“没有爱,我们什么都不是”,并接纳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弟兄姐妹。

 

(梵蒂冈新闻网)“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美好事物且存留下来,那只是因为在许多和不同的环境中,爱胜过了仇恨,关怀胜过了冷漠,慷慨胜过了自私”。这是教宗方济各912日下午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主持弥撒时,表达的思想。

 

5万人参加了教宗主持的弥撒,就连足球场也坐满了人。教宗抵达这偌大的体育场后,乘坐高尔夫球车在田径跑道上长长地转了一圈,问候在场的信友们,也向走近他的儿童和许多坐轮椅的病患打招呼;他在一对已婚夫妇的宗座降福书上签名,与年幼的孩子拍了许多自拍照,并赠送《玫瑰经》念珠给所遇到的人。

 

爱才能建设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感谢新加坡教会“有丰富的恩典、朝气蓬勃、不断成长,并与其他教会团体及宗教保持建设性的对话”。教宗也对“令人惊叹的国家体育场建筑群”表示欣赏,强调如同世界上留下“积极标记”的任何一座建筑物那样,“让这些壮观建筑物能够建起的”,不是金钱、不是技术,也不是工程,尽管它 “是非常有用的途径”,而是爱。

 

教宗引用弥撒中诵读的圣保禄致哥林多信徒书信中的话,强调“爱才能建设”。教宗说:“事实上,任何一个善行的背后可能没有杰出、强壮、富有、有创造力的人,但仍有如同我们一样的脆弱男女,为他们而言,没有爱,就没有生命、没有动力、没有行动的理由,以及没有力量去建设。”

 

没有爱则一事无成

 

如此一来,这个拥有数千座摩天大楼和“大胆建筑”的大都会便成了“一个标记”:在每件作品的背后,都能发现“许多爱的故事”,它们来自“在团体中彼此团结的男人和女人”、“为国家奉献的公民”、“关心家庭的父母”、“专业人士和工人”。教宗继续解释说,这些故事“都写在我们房屋的门面和街道的小路上”,这些故事的记忆必须传承下去,“以提醒我们,没有爱,持久的事物就无法诞生和成长”。

 

“有时宏伟壮观的计划能让我们得意忘形,幻想能依靠自己,成为自己、自己的财富、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幸福的主人,但最终生活将我们带回到唯一的现实:没有爱,我们什么都不是。”

 

尊重所有人

 

教宗强调,“信德”能证实这一点,它“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爱与被爱的根源乃是天主本身”,天主无偿地赐予我们生命,将我们从罪与死亡中释放出来。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天主之爱的反映”。教宗引用圣若望保禄二世在 1986 年访问新加坡时说过的话,进一步表示,这爱的特点是“极尊重所有人,不论他们的种族、信仰或任何使他们与我们不同的事物”。

 

接纳所有人

 

只有一种惊奇,它“比我们在人手工程面前所感到的惊奇还要更大”,那就是“以更大的欣赏和尊重来接纳”。换句话说,接纳我们每天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弟兄姊妹”,“没有偏爱,也没有区别”,正如新加坡社会和教会作出的美好见证,她的“种族如此多样化”,同时又“如此团结一致”。

 

“在天主眼中,最美丽的建筑、最珍贵的宝藏、最有收益的投资就是我们,是我们这些蒙受同一个天父所爱的子女,而我们则蒙召去传扬爱。”

 

回应天主无限的爱

 

教宗接著提到一些去实际践行天主之爱的男女的典范:首先是圣母玛利亚,当天教会礼仪刚好纪念圣母玛利亚圣名。教宗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天父的爱以最完美、最全面的方式彰显出来:那就是一个母亲的温柔”,她“理解并宽恕一切,从不遗弃我们”。

 

另一位是方济各·沙勿略,他是“这片土地所敬爱的”圣人,在1544年写给依纳爵·罗耀拉及最初同伴的信中,表达了愿意前往当时所有的大学,“像疯子那样到处呼喊,撼动那些知识多于爱德的人”,使他们受到推动“为爱兄弟姊妹而成为传教士 ”,从内心深处说:“上主,我在这里;你愿意我做什么?”

 

说到这里,教宗建议“将这句话变成我们自己的话:‘上主,我在这里;你愿意我做什么?’” 让这句话“不仅在这几天”陪伴我们,而且也作为“恒久的承诺”,随时准备回应爱和正义的邀请,今天这仍然是来自天主“无限大爱”的邀请。

 

见证的火焰

 

弥撒结束时,新加坡总主教吴成才枢机感谢教宗的临在,继38年前圣若望保禄二世来访后,伯多禄的继承人再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枢机表示,如果说这次访问“点燃了我们信德的火焰,这是让它在我们心中燃烧得更旺”。枢机的愿望是,加固合一的联系,走在同道偕行和对话的道路上,保持“共融”、推进使命。唯有如此,教会才能为人类带来希望,成为“基督的灯塔,爱与慈悲、怜悯、正义与包容的灯塔”。

 

天主教会在新加坡的贡献

 

教宗继续说道:“天主教会在新加坡自传入之初,就因著传教士及信友的牺牲与奉献精神,努力为这个国家的道路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特别是在教育和卫生医疗领域。天主教团体始终受到耶稣基督福音的激励,也总是处于爱德工作的最前沿,为人道主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管理著多个卫生健康机构和许多人道主义机构,包括我们大家熟知的明爱会。”

 

“另外,依据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的指示,教会本著开放和相互尊重的精神,不断促进不同信仰团体之间的宗教对话与合作,这是建立公正与和平社会的基础。”

 

于是,教宗特别提到了他这次访问新加坡的目的,说道:“我这次的访问,就是在信仰内坚定天主教徒,并敦促他们,为了建设一个健康和有凝聚力的公民社会、为了共同福祉及为做出清晰的信仰见证,继续以喜乐及奉献的精神与所有的善心男女合作。”

 

教宗方济各抵达新加坡,受到热烈欢迎

 

教宗方济各乘帝力航空公司的专机抵达新加坡,这是亚太四国访问的最后一站。当天的唯一活动是与当地的耶稣会士们举行私人会晤。正式活动将从912日开始。

(梵蒂冈新闻网)教宗方济各911日抵达新加坡,这是他第45次国际使徒之旅的最后一站。教宗此行中已经到访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东帝汶,现在要在新加坡进行两天的访问活动。教宗的座机于当地时间下午253分抵达樟宜国际机场,新加坡文化部长、当地团体和青年,以及新加坡驻圣座大使前来迎接。

 

机场欢迎

 

4名不同民族的儿童为教宗表演了欢迎舞蹈,然后以各自的语言向教宗表达了欢迎的话语,其中的华人儿童对教宗说:“欢迎来到新加坡!”接著代表所有儿童向教宗献花,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在航站楼外也有许多群众手拿小旗和标语牌欢迎教宗,标语牌上用英语写著“祝你健康!”、“喜乐”等词句,他们还欢呼著“教宗方济各!”

 

教宗抵达新加坡后,当天唯一的活动是在“圣方济各·沙勿略”退省中心与在该国的耶稣会士们进行私人会晤。这座建筑物原先是“圣方济各·沙勿略”修道院,从1997年起用于灵修避静活动。教宗在新加坡的这几天就下榻于此。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城邦小国,最初是一个捕鱼港和当地的贸易中心,1619世纪成为柔佛苏丹国的一部分。新加坡的现代历史始于1819年,当时英国人拉弗尔斯(Thomas Stamford Raffles 与苏丹国签订条约,将新加坡岛南部,也称作乌戎岛的地区列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地点。经过5年的时间,整个岛屿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新加坡,将之改名为“昭南岛”。日本于1945年投降后,新加坡再次回到英国人手里。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李光耀任总理。1963年,新加坡脱离英国,宣布独立,加入马来西亚的新联邦。然而,由于联邦内的矛盾无法化解,两年后便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

 

建国后,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成了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尽管国土面积小且缺乏天然资源,如今新加坡已成为世界上最清洁、最安全和高科技含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同东帝汶的帝力一样,新加坡也属典型的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气温高,尤其潮湿,基本没有季节变化。

 

隔天的活动

 

912日,教宗将在国会大厦接受欢迎、礼节性拜会国家元首、会晤总理。然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大学文化中心剧院会见当局、公民社会及外交使团并发表在新加坡行程中的首篇讲话。预计,教宗会以私人的形式在“圣方济各·沙勿略”中心与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进行私人会晤。当天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教宗于下午在“国家体育场主持弥撒,与当地信友见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韦伯论美国 \莫太齐
摘要:本文意在搭建起“韦伯的美国观”,从历史发生学追溯美国社会起源及其伦理构造,…
 
美国宗教自由的内核 \吴飞
在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中,并没有关于宗教自由的条款,同时也没有任何别的关于个人权…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印尼天主教会:在多元社会中为信仰作见证
       下一篇文章:《交错的东亚宗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