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当代中国社会的传统民间信仰
发布时间: 2009/9/15日    【字体:
作者:郭春梅
关键词:  民间信仰  
 
                            
                                        郭春梅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从字面来看,信仰,即意味着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指南或榜样。 根据传统的、当今社会的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意即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活动。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将传统民间信仰视为封建主义的余孽大加鞭挞和批判,传统民间信仰一夜之间就变得无影无踪,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间信仰环境的宽松,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现象。 在各地越来越兴盛,更多的人深刻的认识到,单靠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改变不了这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间文化的。 其存在和发展,说明它的生命力不仅是顽强的,而且是需要的。 因此,对这种顽强的传统文化,不论是精华也好,糟粕也好,要正视它、面对它、了解它,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分析,以便在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社会管理等方面积极引导,就成为当前的工作和任务。

    目前, 已有一些学者和机构对这一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比如李世瑜的《现在华北秘密宗教》、马西沙与韩秉方的《中国民间宗教史》、李天锡的《关帝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和影响》等著作和文章,这些文章或从地域的、或从历史的、或从单一神的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从当前民间信仰的类型和特征看,既有传统的遗传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变,也有现实的反映,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传统民间信仰的类型起源特征及作用

    我国的传统民间信仰表现在类型上,有对神的崇拜、有对灵魂(祖先、伟人、幽魂等)的崇拜、对自然体(天、地、日、月、星辰等)的崇拜、对自然物(山、水、石等)的崇拜、对自然力(风、雨、雷、电、火等)的崇拜、对植物(桃、松、竹、梅、米、榕、石榴、葫芦等)的崇拜、对动物(蛇、狐、狼、熊、虎、狮、蝙蝠、狗、鹰等)的崇拜,还有对各行各业的神及祖师的崇拜等等。

    在崇拜的对象上,几乎无所不包,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说明民间信仰的多元性。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形成过程来看,与经济生活环境、人的认知能力、人的生存能力密切相关。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掘来看,这种崇拜心理,源于最古老的“有灵崇拜”,即“万物有灵”;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源于对大自然的感恩;源于对祖先、伟人创业与蔽护的感恩;源于在人的能力无法达到的时候祈求神灵的庇护; 源于被各种折磨困扰时的一种精神寄托;源于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憧憬。
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特征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原始性。 即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崇拜。 最早的民间信仰来源于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心理崇拜,即使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最初的旧的问题逐渐被人类认识,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性,但人类对大自然仍有无数的无法破解之谜,未知世界的未解状态对人类来讲,始终具有神秘色彩,因此,对无知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始终是存在的。 正如法国人霍尔巴赫所说的:“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1】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存在着对神秘力量的崇拜正体现了这种原始性。 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崇拜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成为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

    二是世俗性。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和信仰观念中巨大的包容性, 又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在悠久的历史上并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因而显示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这些信仰与民间的生活和民俗事象紧密结合,表现出浓厚的的世俗性,并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生活、节日习俗、民间庙会文化等一系列民间习俗文化和活动中处处皆有民间信仰的影子,均渲染着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

    三是功利性。由于中国古代重经验、重实用、轻理论、轻信仰、“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环境,使民间因实用而产生神的特点一直持续了下去,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特性之一。 随着民间因需要而产生的神愈来愈多, 中国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呈现出“因我需要”的拜神特点,拜神具有明显的目的,多为求生存、保平安、祈健康、消灾难,或是其他的具体目的。

    四是多元性。 中国始终没有一支长期的、强制性的正式的官方宗教,中国民间崇拜表现出明显的多神崇拜和信仰,且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儒、释、道、耶、回几教同时崇拜,而且还有民间创造的多种神祇。

    五是敬仰、 崇拜的主体神的地位分为不同的层次。 有主体神、还有次主体神;有民族神,也有地区神。 虽然民间信仰为多神崇拜,但多神信仰中有一些最主要的神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神,虽然未经官方提倡和推崇,但经过几千年的民间信仰和流传,成为各阶层乃至于各民族的崇拜和象征。 如炎黄二帝,其地位、影响、认同力、感染力远远高于其他神,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祖先神,其尊严不可亵渎,地位不可侵犯。 这些神之外, 由于经济生活条件不同, 各民族还有不同的地区敬仰神,如蒙古草原的“腾格里”(天)就是他们所敬仰的最高神。

    六是自发性和松散性强。 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组织人,没有严格的教义和教规,没有单一的宗教领袖,甚至连信仰的神祇都没有固定的地位,呈现出强烈的自发性和松散性色彩。

    七是具有口口相传的神秘性和故意误解的成分。 我国的民间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异过程。 若把一些被崇拜者从一开始到后来基本定型作一下比较,不难发现,这些被崇拜者经过在民众中口口相传和代代传承,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连性别都作了改变,体现了一种根据民间需要的变异。

    八是民间信仰中有很大一部分与迷信或巫术揉合在一起。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决定了崇拜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愿望变成现实,就不满足于被动地盲目地甚至有忤神意地消极等待。窥探神意,不违背或少违背神意,传达神的意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巫术和迷信就成了人神之间最好的灵媒和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民间信仰,在历史上曾有过积极作用,比如,在同一种崇拜、同一种信仰、同一个祖先的认同下,对一个民族的统一和凝聚的作用超出了时空、跨越了地界、连接了各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纽带,是任何武力、行政的力量不能相比的。 中国民间信仰也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众在绝望时的精神慰藉和寄托, 如遇到天灾人祸和冤屈时民众对崇拜者或信仰者的畏惧、申诉与期待,这也是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巨大忍耐力和修复力民族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从主体来讲,中国民间信仰蕴含了一种教人敬畏、感恩、有度、为忠、为善、为孝、惩恶以及与自然、植物、动物和谐相处的总体精神目标和理念。

    当然也不能否认,民间信仰中有一部分具有消极的、迷信的成分和因素。如对科学的抵触心理,听天由命的世界观,巫术迷信对人精神的惑乱等等。

    中国的民间信仰延续几千年繁盛不衰, 这在世界各国民间崇拜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传统民间信仰在当代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信仰及相关的行为与活动表现得非常活跃,并且呈现出越来越繁盛的趋势,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随着人类在科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化,民间信仰中一部分自然崇拜物的真实面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性,一部分已经衰落,或是变为象征性的一种精神崇拜、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已经变得愈来愈淡化。

    除旧有的世俗性、功利性、多元性、自发性等特征依然存在外,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民间信仰的特征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具有了跨地域性。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再加上华裔,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虽然身居异乡,但同一故土、共同的祖先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海外炎黄子孙的寻根热兴起, 山陕炎黄故乡和各地的华人华侨华裔故乡变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精神世界的纽带和桥梁。 此外,随着两岸三地民间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福建湄洲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的诞辰,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之间同时兴起了极为隆重的民间信仰的庆祝的活动。而关公信仰与崇拜更是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二是具有时代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赋予了更深的政治含义,组成了文化中国的一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两岸关系上,虽然台独势力分裂活动日渐猖獗,并大肆宣扬和推行“去中国化”,但两岸具有血缘关系的历史、共同的祖先和文化源流,早已渗透融化到台湾人民心中,台湾与大陆同一“祖源”、同一“神源”这一事实并不能因几个人的政治目的而改变、每年两岸三地大规模的民间祭祖祀神活动,也是加强世界所有华人尤其是两岸华人联系的一个桥梁和纽带、

    第二,成为促进各地经济对外联系的平台之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规模的经济交流活动中往往可以看到文化交流活动的身影,文化与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文化交流中,民间信仰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传播手段不仅靠口口相传,还利用了现代化的手段。

    第四,请求神灵保佑的内容上具有了时代性、最近几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在福建省作了一个宗教现状的调查,“泉州保护通淮庙古迹董事会”常务副董事长郑国栋先生告诉调查者,从1985年起,他们每年用2~3 天的时间,对涂门关帝庙卜筶、抽签的内容作一次调查,然后分类统计,其内容主要有:生产经营、建房置业、就业谋生、出境出国、平安运气、子女升学、生育求嗣、婚姻问题、患病求医、纠纷诉讼等。但在不同年份,种类所占的比例则不同。如求生产经营的签,在1985年占10.8%,1987年上升为19.9%。1989年又为40%,1993年达45.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赴庙者求签内容又有变化。一是要求改革居住条件的多了,建厝、购房、搬迁以及房产纠纷等逐年增加,如1985年仅占9%,1990年上升为12.2%,1993年达16.8%。二是由于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收入逐年增加,因此,出境出国热相应有所降温。如1985年占11.7%,1990年降为7.4%,1993年仅占4.48%。【2】葛兆光在《中国经济史论坛》发表他们的调查显示,到寺庙。道观及各种供养神鬼的地方去祭祀还愿的个人,按照人数多寡为序,是为了以下目的:治病求医,常常是有了难以治愈的疾病,或无钱买药治病;求生子孙,多数是女性,尤其是多次生育女孩者;三是求发财,多数为男性,因为他们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
 
                               对当代民间信仰的思考

    为什么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和环境造成的。

    一是历史的、传统的因素。 这种历史的、传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来看,只有中国的历史文明未曾因外来侵略而断裂,反而包容了外来文明,使外来文明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二) 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历史之所以辉煌,文化之所以深厚,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是巨大的, 它的传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现实社会的因素。(一)现实社会在文化上相互交融、交流,宗教信仰自由。 世界各国的宗教文化尤其是港澳台民间信仰与内地的交流与往来或多或少对我国民间信仰的兴起有影响。现在各地宗教场所的修建和活动, 已吸引了不少民众的关注和参与;(二)我国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重视的现实,而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民间信仰;(三)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增多,一部分人的生存压力增大或生活要求提高,祈求一种庇佑;(四)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五)受他人影响,以得到一种身心的寄托和愉悦;(六)以求保佑财源广开和仕途亨通;(七)对旧有信仰的失望和破灭。

    由以上因素可以看出, 当代民间信仰兴起的因素和古代已有了很大不同。对我们来讲,对民间信仰兴起不必持反对或恐慌态度,应当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

    首先,加强民间信仰的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这种国内调查不应集中在一个地区,而应当搞一种强强联合的方式。 如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各设一个点,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有广泛社会性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更接近社会,更贴近真实的结论。

    其次,弘扬、扶持作为优秀文化的中国民间信仰,在仪式和内容上,形成一种规模和规范,一种非常传统的仪式。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古代的祭祖仪式,有乐队,有祭文,有仪式,既尊重传统,尊重祖先,又具有现实意义,加强海内外华人的联系,并可作为优秀的精神标识之一,如“慎终追远”的礼孝观。

    再次,正确审视当今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提倡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应当大力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必须应当有一个信仰,作为文明古国,仁爱礼孝诚信和平是不应当缺失的,在民间信仰的内容和活动中,这是应当提倡的。

    第四,民间信仰的工作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应当提出科学的建议。政府应当重视这些建议5并下力气解决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加大科学的普及和宣传,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对利用民间信仰活动搞迷信的行为应当予以阻止。

    总之,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兴起发展的同时,又具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凝结海内外华人,安定社会的功能,这应当成为民间信仰主流发展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558。
【2】李天锡:关帝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和影响,泉州道教文化,4—5。
 
 
                            (本文转载自:《沧桑》2005年第1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
       下一篇文章:近十年来民间信仰功用问题研究述评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