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建议媒体禁用“伊斯兰极端主义”“穆斯林恐怖分子”等词汇
发布时间: 2014/9/19日    【字体:
作者:李小龙
关键词:  妖魔化伊斯兰 恐怖分子 极端主义  
 

    中穆青网编者按:近年来,在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体系下,妖魔化伊斯兰和穆斯林群体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随之创造出了大量字母词汇,这些词汇用于新闻报道及日常生活等领域,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于伊斯兰信仰和穆斯林群体的正确认识。我国部分媒体不假思索的转载带有西方定义词汇的新闻报道,更为妖魔化伊斯兰推波助澜。  
  
    对此,笔者作为国家新闻体系的一员记者及从事穆斯林传媒的媒体人,建议媒体应该慎用或禁用类似“伊斯兰极端主义”“穆斯林恐怖分子”“新疆恐怖分子”“维族恐怖分子”等等容易引起歧义或者混淆概念的词汇,维护穆斯林的基本权益,国家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应该引导汉语的规范使用,在正式新闻报道中,选用中性的词汇来表达…… 

    西方媒体的霸权语境 
  
    就西方媒体而言,舆论阵地也为某些社会精英所控制,这些精英基于自身的话语空间和意识形态对国内外事件做出阐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作为受众的普通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些媒体精英,为其舆论所引导,更有甚者,民众会受到他们不负责任的误导。在对中国拉萨地区发生的“314事件”及新疆“75事件”的报道中,西方主流媒体利用他们的话语体系建构着“中国印象”;在针对伊斯兰世界的语境中,以反恐为名,故意将伊斯兰与极端主义等同,将穆斯林与恐怖分子等同, 创造出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穆斯林恐怖分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圣战”等等词汇,也在刻意构建着“伊斯兰印象”,极大程度上误导了他们的民众,也在误导着我国的媒体和民众。 
  
    净化语言文化环境 应规范使用词汇术语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话告诉别人,让别人了解你的意图或者是作进一步的解释。如果别人听不懂你说的话,或者误解你说的话,那么就会适得其反。在此,我们真诚地希望媒体人能花点工夫将西方术语译成中性客观的汉语表述。 

    对于涉及伊斯兰和穆斯林词汇的修改建议 
  
    1、 伊斯兰≠极端主义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但西方语境中往往有意无意的将伊斯兰同极端主义联系在一起,例如“伊斯兰极端主义”,这句话让普通的受众来理解,往往会认为伊斯兰就是极端主义,容易产生歧义,久而久之,不了解伊斯兰的人们一提到伊斯兰就会想到极端主义。建议公开报道不要使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等说法。可用“宗教激进主义(激进派、激进组织)”替代。如回避不了而必须使用时,可使用“伊斯兰激进组织(分子)”,但不要用“激进伊斯兰组织(分子)”。就像在案件报道中指称“小偷”“强奸犯”等时,不要使用其社会身份作前缀。如:一个曾经是工人的小偷,不要写成“工人小偷”;一名教授作了案,不要写成“教授罪犯”。 
  
    2、 穆斯林≠恐怖分子 

    众所周知,穆斯林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球穆斯林总人口为15.7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3%。但是西方语境的“穆斯林恐怖分子”一词混淆概念,容易使人们对这一信仰族群产生误解和歧义,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会让人们认为穆斯林就是恐怖分子,这给广大的穆斯林群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名誉损失,也不利于民族团结。相类似的词汇还有“新疆恐怖分子”“维族恐怖分子”等。建议在报道社会犯罪和冲突时,一般不要刻意突出犯罪嫌疑人和冲突参与者的肤色、种族和性别特征。比如,新华社早就提出在报道中应回避“黑人歹徒”的提法,可直接使用“歹徒”。又如:在达尔富尔报道中不使用“阿拉伯民兵”,而应使用“武装民兵”或“部族武装”;人质报道中不使用“斩首”,可用中性词语为“人质被砍头杀害”;对国际战争中双方的战斗人员死亡的报道,不要使用“击毙”等词语,可使用“打死”等词语。  


    常识普及  新闻出版中民族宗教类的禁用词    
 
    1、对各民族,不得使用旧社会流传的带有污辱性的称呼。不能使用“回回”“蛮子”等,而应使用“回族”等。也不能随意简称,如“蒙古族”不能简称为“蒙族”,“维吾尔族”不能简称为“维族”,“哈萨克族”不能简称为“哈萨”等。
   
    2、禁用口头语言或专业用语中含有民族名称的污辱性说法,不得使用“蒙古大夫”来指代“庸医”,不得使用“蒙古人”来指代“先天愚型”等。
   
    3、少数民族支系、部落不能称为民族,只能称为“XX人”。如“摩梭人”“撒尼人”“穿(川)青人”“僜人”,不能称为“摩梭族”“撒尼族”“穿(川)青族”“僜族”等。
   
    4、不要把古代民族名称与后世民族名称混淆,如不能将“高句丽”称为“高丽”,不能将“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泛称为“突厥族”或“突厥人”。
   
    5、“穆斯林”是伊斯兰教信徒的通称,不能把宗教和民族混为一谈。不能说“回族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就是回族”。报道中遇到“阿拉伯人”等提法,不要改称“穆斯林”。
   
    6、涉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报道,不要提“猪肉”。
   
    7、穆斯林宰牛羊及家禽,只说“宰”,不能写作“杀”。 
  
    向穆斯林人大及政协代表的建议 
  
    穆斯林代表是穆斯林民族地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穆斯林民族的桥梁和纽带。鉴于此,穆斯林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应该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分建言献策,为进一步的规范化涉及伊斯兰和穆斯林相关词汇的使用,树立穆斯林正面的形象做出努力。 
  
    结语: 
  
    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已经获得现代性的西方国家正不失时机地显示出他们的傲慢和优越感,他们也倾向于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它国家,用他们的话语体系来审视一切,衡量一切。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自身结构性问题的压力,而且还要面对西方社会话语霸权的压力。从根本上说,西方媒体的话语强权是西方社会推行其政治目标的工具,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伊斯兰世界和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颠覆其政权、促使其国家解体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主流媒体作为西方的喉舌也正是服务于这一目标。在这样一种思维空间下,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新疆事件的报道最重要的不是公正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需要。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妖魔化和负面宣传更是其长期的阴谋,需要我们的媒体人共同擦亮眼睛,甄别用词造句,为构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本文转载自:中穆青网。
http://www.muslem.net.cn/bbs/portal.php?mod=view&aid=11168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孟加拉国世俗主义发展道路的嬗变与现状 \杨玉龙
摘要:世俗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学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当代孟加拉国体制的主要…
 
宗教组织法人类型定位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黄晓林
摘要:《宗教事务条例》中的三类宗教组织法人属于《民法典》中的非营利法人。其中,宗…
 
博尼佐的政教关系思想研究 ——以《致友人书》为例 \潘鹏程
摘要:在11世纪中后期关于帝权与教权的众多论战文章中,《致友人书》以历史为载体,旨…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宗教财产归属的法律思考 \杜应芳 李荣
摘要:宗教财产归属不明,导致社会乱象比比皆是。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财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宗教与法治问题
       下一篇文章:寺庙门票撤销进入倒计时 佛门应主动昭示立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