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宗教信仰自由——人权的生动表现
发布时间: 2014/9/25日    【字体:
作者:越南之声
关键词:  宗教信仰 人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6次会议正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越南正式向各国通报关于接受今年2月通过对越南第二轮审查报告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别人权审查工作组会议上提出的建议情况。越南同时也继续向世界阐述越南在人权保障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权。 

    需要指出的是,越南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正不断改善,并得到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尊重和保障。 

    越南2013年版宪法规定,人人都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实际上,目前,越南百分之95的人口过信仰生活。全国约有2.5万个祭祀场所和45所宗教神职人员培训学校。 

    在越南开展的修行和传教等宗教活动依法进行。每年举行约8500场地方和国家级宗教信仰活动。 

    天主教教徒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看法 

    越南东南部同奈省有87.3万天主教教民,占全省人口百分之34,数量为全国之最。省内设有12个总教区、259个教区和单独设立的信教家族、共有558名牧师。 

    天主教教民都能自由修行,通过各项博爱、慈善和人道活动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牧师和修道士都指出,当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为天主教教徒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修行创造条件。 

    同奈省边和市牧师陈玉宣说:“统一医院是天主圣若望兄弟会于1956年开办。在本地区,天主教教民占人口百分之70至80,所以到医院看治病的主要是天主教教民。1979年,医 院交由国家管理,但宗教活动一直得到维持。我们每天都送圣驾、诵经,探视病人。当医生觉得病人已救不回时,就会提醒病人家属请牧师来。现在,统一医院的各个诊室都加上了天主教标识”。 

    佛教教徒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看法 

    越南佛教教会通讯传媒部主任释嘉光大德说,我们修行者可以作证,越南国家尊重并保障全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 

    越南佛教教会最近承办的2014年联合国卫塞节国际佛教大会就是越南宗教信仰自由的一个明确证据。 

    2014年卫塞节组委会负责外事的副秘书长释日慈大德强调:“多年来,越南政府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的权利,其中包括宗教信仰自由权做出了极大努力”。 

    印度佛教研究专家哈米德博士在参加卫塞节活动时表示:“2014年卫塞节在宁平省举办非常有意义,因为这里是佛教圣地。我有100多名学生是越南佛教教徒,因此,我也了解越南的佛教文化。越南信仰佛教的人很多。这很好。越南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但这里的僧众和佛教组织都能自由行道”。 

    实际上,越南各宗教的发展与活动从未像现在这么活跃、热闹。自2009年越南接受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一轮国别人权审议以来,全国新增8个宗教组织,目前总数为38个。 

    近5年来,越南国家已经为三千个祭祀场所的恢复和新建提供土地并创造便利条件。对于仍未有祭祀场所的宗教组织,国家也为其信徒居家修行创造便利条件,福音教就是一个例子。 

    这也就生动解释了越南为何以最高票数当选2014至2016年任期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并继续在人权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转载自:越南之声2014年6月14日。
http://cn.vietnamplus.vn/Home/%E5%AE%97%E6%95%99%E4%BF%A1%E4%BB%B0%E8%87%AA%E7%94%B1%E4%BA%BA%E6%9D%83%E7%9A%84%E7%94%9F%E5%8A%A8%E8%A1%A8%E7%8E%B0/20146/36921.vnplus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德国法中关于宗教及宗教团体的概念
       下一篇文章:为何要订定「宗教团体法」草案──从「宗教团体法草案」谈起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