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报告(上)
发布时间: 2016/4/7日    【字体:
作者:郑筱筠
内容提示: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的外扩力和速度都有所增加,综观宗教慈善活动的项目和运作模式,可以说是在“循规蹈矩”地进行。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活动的特点是注重“内外兼修”,低调外扩,逐渐积累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宗教慈善活动经验,各个宗教慈善组织相互学习和借鉴,强调“固本强身”的“内修”“练内功”,在机制和运行层面夯实自身的组织建设。同时,一方面积极“向下行”,进入基层、社区,着力帮助社会基层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另一方面,积极向外走,努力进入国际视野,加入国际慈善活动领域。主张在活动中实践文化慈善、慈善心灵。未来随着国家政策层面的日益规范化和指导性意见的出台,中国宗教慈善将面临慈善新格局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  宗教慈善 固本强身 国际视野  
 
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的外扩力和速度都有所增加,综观宗教慈善活动的项目和运作模式,可以说是在“循规蹈矩”中进行。随着一系列以宗教慈善为主题的大型会议的召开,我国宗教慈善开始进入世界公益慈善世界,国际慈善界之间加大交往力度,在世界公益慈善平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很多宗教慈善组织甚至在“规矩”和“方圆”的平台上寻找突破,以期搭建宗教慈善的中国式平台,但目前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慈善平台。在具体的实践和运作过程中,如何提高运作的效率、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以及宗教慈善的外扩力则是这一年宗教慈善活动的重点和运作模式的内核。就政府部门而言,几大部委联合出台了几项重要的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慈善进行引导和规范,为宗教慈善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总体规划的设计思路中为中国慈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同时也标志着政府职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从管理型转换为服务型。在慈善领域内,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的对话与合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受此影响,未来宗教慈善的自组织能力“内外兼修”之中,将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却也面临一个适应慈善公益新格局的调整和机遇。
 
一、“内外兼修”、低调外扩的2014年度宗教慈善活动
 
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活动的特点是注重“内外兼修”,低调外扩,逐渐积累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宗教慈善活动经验,各个宗教慈善组织相互学习和借鉴,强调“固本强身”的“内修”“练内功”,在机制和运行层面夯实自身的组织建设。同时,一方面积极“向下行”,进入基层、社区,着力帮助社会基层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另一方面,积极向外走,努力进入国际视野,加入国际慈善活动领域。内外兼修,践行慈善文化,慈善心灵。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宗教慈善项目分布和资源配置
 
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组织的基本做法是坚持常态项目,适度增加新常态项目,积极外扩,向社会型的慈善公益领域偏移。
 
中国宗教分布格局具有的不均衡性同样影响着宗教慈善资源的分布。由于宗教慈善的宗旨和成员不同,就慈善内容和组织形式而言,有的发展较快,表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有的仍然停留在原有层面。近年来宗教慈善界已经开始分化,发展较快的宗教组织不再以宗教场所为依托,而是成立了基金会,与现代社会慈善组织接轨。而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依托进行活动,其组织形式仍是宗教慈善组织。就宗教慈善活动总体而言,资助型、服务型的宗教慈善组织偏多,而以培育宗教慈善人才队伍为出发点的慈善组织不多。宗教慈善组织内部的文化精英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推动宗教慈善活动的社会化进程。但是,从目前的宗教慈善活动来看,大部分宗教慈善组织都是在坚持做好常态化项目的基础上,再积极拓展新项目,建立新常态项目。
 
例如,南京市宗教慈善活动的常态项目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其项目“内容非常丰富,基本涵盖了扶贫、帮困、赈灾、助残、助学、养老、义诊等公益慈善的各个范畴,并且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亮点”。如栖霞寺每年捐助10万元为2000名贫困学生开展“爱心书包”活动,每年定期走访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市伊协多年坚持资助42名南京高校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扶贫30位乡老;惠济寺每年为汤泉、石桥中学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市天主教爱国会每年慰问南京市麻风病院的康复患者,每年都邀请全国知名中医为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开展义诊活动;浦口区佛协每年组织法师、信众开展义务献血活动;清凉寺每周四举行慈善义诊。每年腊八节全市所有佛、道教场所都免费为市民提供腊八粥,从而使“腊八节去寺庙”成为很多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此外,有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还积极为有需要的人士做好心理疏导,使宗教慈善活动既重物质也重精神。如鸡鸣寺设立的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一直免费提供心理疏导,市伊协派阿訇通过主麻的卧尔兹大力宣扬伊斯兰教的慈善观,市基督教两会受市公安局邀请每月都选派教牧人员到市女子监狱帮教那些被“全能神”邪教迷惑的女囚犯。[1]
 
由于长期坚持这些常规化项目,宗教慈善组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慈善品牌。比如,天主教南京教区于2005年9月创办的方舟启智中心,主要为有需要的特殊人士提供“从生到终”的终身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民间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专为残障人士提供全面康复训练和服务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完美人格小义工训练营”,是全市率先开展的青少年服务项目,由青年会工作人员、高校社工专业师生、外国留学生义工组成的专业义工辅导小组进入学校,进行青少年预防犯罪行为矫正工作。其中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为珠江路小学编写的《青少年服务项目书》在2012年全国妇女社会工作方案征集评选中获奖,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社工实务工作案例》教材于2013年出版发行。[2]
 
福建石室禅院慈善功德会在会长忠明法师的带领下,在2014年新增了社区微公益活动,每周六走进不同的社区,举行收集衣服济贫寒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加入该功德会爱心传播的行列中。“石室禅院慈善功德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经过了一个初步的摸索期,从无到有、茁壮成长,积极开展“护生放生、助医、助学、助困、救灾、志愿服务、推广传统文化、旧衣回收、国学导读夏令营、厦门佛教界慈善周公益系列活动、中秋感恩博饼晚会、父亲节感恩朝山、会员生日感恩会、参学名山”等慈善项目外,还举办了首届石室禅院杯海峡两岸佛文化摄影赛,海峡两岸佛文化书画交流展,参与了2014年两岸十大感动事件之奇迹宝宝的爱心大传递。在2014年,“石室禅院慈善功德会”将助学的方向侧重于大学生和高中生群体,资助厦门大学希望之光团队前往漳州白水帮扶留守儿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时,功德会委托蓝天救援队,发放了5万元赈灾急需物资和价值75万元的5000多件毛衣。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暖冬计划也已开展了6年,已资助了约3000人次、近百万元。2014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慈善功德会还组织会员义工在厦门与漳州对600多户贫困家庭进行入户慰问,让他们在传统的佳节里感受到人间的温暖。[3]
(二)与时俱进,借助高科技技术,网络捐赠成为中国宗教慈善捐赠的一个主要平台
 
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在内力和外力的推动下,整体推进。慈善活动主体多元,既有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依托的,又有宗教慈善基金会;活动中既有协同作战的,又有各自为政,在多元的宗教慈善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以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类型慈善基金会的示范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宗教慈善组织开始进行“强身固本”,提高自己的项目运作和活动的公信力,并开始建立基金会,向社会慈善组织转型。
 
这一年“晒账本、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成为中国宗教慈善“固本强身”的共同取向,与此同时,在网上募捐,征集善款已经成为宗教慈善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为了避免陷入挪用善款的争论,大部分宗教慈善组织在网上进行募捐时,都要求捐献人注明善款是用于慈善还是护生或者其他途径。例如,庐山东林寺慈善功德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银行账号时,对善款做了慈善和护生两个类别的分类,让捐赠人在进行捐赠时就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捐赠。这一举措提高了宗教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直接规避了善款流向不明的问题,获得捐赠的可能性比未要求注明的慈善组织高。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宗教慈善组织逐步走向成熟,理性地进行社会慈善活动,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权对善款进行分割、配置,以致造成一些误会。
 
(三)宗教慈善组织注重外扩,进一步推动慈善项目的创新
 
目前宗教慈善活动开始外扩,在慈善活动运营和项目运作方面不断创新
 
作为有信仰背景的慈善基金会日益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凸显其社会慈善功能。北京仁爱基金会在继续保持原有的常态项目[4]之外,2014年度开始以启明书院、大运河心栈等一系列文化项目凸显了仁爱基金会志愿者主体的高素质、高学历及其强有力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慈悲奉献精神。通过在一点一滴的慈善活动中,提升社会的慈善文化氛围,慈善心灵,从文化慈善的大视野践行慈善精神。
 
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在灾难救助现场的积极行动凸显了该基金会的专业化特色和项目运作实力,5-6月该基金会积极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人道救援网络”在全国发起主办的“向灾害SAY NO”减灾、防灾宣教活动。作为河北地区的承办方,进德公益先后在大型生活社区、石家庄部分中小学校园举办一系列减灾、防灾宣教活动,减防灾知识得到普及。2014年7月,进德公益为湖南省安化县遭遇水灾的172个家庭发放了价值72304元的大米、食用油及棉被。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德公益及当地志愿者前往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截至2014年12月31日,进德公益已向重灾区鲁甸县银屏村、巧家县新店镇渭姑村、马树镇8个村706户受灾同胞发放了价值752245.90元的棉被、帐篷、大米、食用油及过冬棉衣。2014年,受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进德公益在雅安地震灾区太平镇大河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帮助当地百姓发展养殖业,开展灾后生计恢复项目,通过数次培训,合作社各方面运作已较为成熟,进德公益的经验和做法也得到灾区民众的称赞。[5]
 
在积极进行灾难项目的慈善活动的同时,各宗教慈善基金会还关注NGO能力建设项目,培育社会慈善的基层力量,增强慈善项目的执行力。例如,进德公益基金会的“NGO能力建设项目”是一个三年的计划,包含4次培训和15个小项目。培训在专业理论上给参与者充电,小项目让参与者实践所学的东西。2014年分别于6月和12月中旬举办了两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项目周期管理、筹资宣传、慈善机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国内20多家合作机构参加了培训。培训后,合作伙伴CCFD还特别支持参与培训的机构一个小项目,以便实践所学内容。继6月的首次培训之后,开始实施5个小项目,即绵阳市科园社区颐乐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社区服务小组项目、辽宁省盛京仁爱社会服务中心的大学生社群艾滋病预防宣传项目、兰州金城社会服务中心的青少年价值教育培训项目、天主教万州教区社会服务中心的留守学生关爱项目和吉林农业发展项目。[6]
 
(四)发挥地域优势,以中国宗教的空间分布为主要慈善网格,在实践中将慈善自觉地转换为文化驱动力
 
1.宗教慈善组织努力发挥自身地域空间优势,帮助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传递爱心
 
湖北省佛教协会在慈善方面注意与湖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合作,立足省内佛教界募集善款,主要用于对生活困难及生病住院的佛教教职人员的慰问救助。2014年春节期间,湖北省佛教协会与湖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对生活困难的佛教教职人员进行调查统计,对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生活十分困难、因患病需长期治疗的教职人员给予救助。最终,向全省各地206名困难佛教教职人员发放补助共计13.9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向地震灾区和省内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及困难佛教教职人员累计捐助善款150万元。[7]关爱需要帮助的人群是宗教慈善的出发点,因此,这次佛教界内部的自助和互助是一个好的开始,是从身边做起,一点一滴体现佛教大慈大悲之心的善举,也是宗教慈善“固本强身”之举动,应该为其点赞。
 
云南宝华福田慈善会的会长崇化法师早于2008年就引进了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的“光明计划”项目,坚持每年免费为云南贫困地区2000名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并提供生活费和医疗费用,目前已经先后在德宏、保山、大理等地义诊,为贫困地区老人摘除眼睛白内障,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社会边缘弱势群体。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云南宝华福田慈善会与云南宗教慈善基金会一起迅速投入抗震救灾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服务农民工、特殊疾病患者等城市边缘群体开始成为慈善项目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武汉市基督教青年会也开始把农民工作为自己的帮助对象,开展了为进城农民工“送健康、送文化”服务活动,先后与武汉市青联、市卫生局等单位合作,在武汉市重点工程施工现场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体检,向他们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同时为农民工放映电影,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为其子女提供免费体检,并建立了爱心健康卡。[8]2014年武汉青年会又开始关心农民工子女问题,积极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开展留守儿童项目服务,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云南南传佛教“佛光之家”是云南南传佛教宗教慈善活动的典型,它长期以来依托西双版纳总佛寺及各级佛寺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以佛寺僧侣为主,带领志愿者到城市社区和乡村去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关心艾滋患者及其家属,艾滋患者感受到南传佛教界的慈悲关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佛光之家”项目开始有意识地吸纳艾滋患者作为志愿者,让他们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的艾滋患者志愿者曾经参与过“佛光之家”关怀项目,在面对新的被关怀对象时,能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一起分享抵抗艾滋病的方法和经验。让这些社会边缘群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些信仰南传佛教的基层群体中,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和希望。
 
3.关注养老模式的发展,打造慈善特色品牌
 
根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宗教界共开办了474家养老机构,仅占我国4万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其中2/3以上未获得民政部门的批准登记;宗教界举办的养老机构床位数总计约为2.9万张,仅占全国474万张床位数的0.6%。从宗教界自身看,宗教界兴办的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存在安全隐患,资金筹措困难、服务能力有限,人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9]近年来国家宗教事务局开始组织力量对宗教界从事养老服务情况进行调研。可以说,正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在“保护、管理、引导、服务”的工作理念指导下,帮助宗教界与各部委协调解决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保护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助推中国宗教慈善事业的顺利有序开展。在政府政策的助推下,2014年宗教慈善活动对于养老产业和养老模式的关注是这一年的亮点。宗教慈善界早已有养老敬老的传统,因此很多寺院、教会场所都有敬老院或医院。但是,随着国家相关部门政策的出台、社会各界对养老院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很多宗教组织开始理性反思,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投入资金进行养老院硬件设施的建设,且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努力在养老领域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
 
在全国“宗教慈善活动周”期间,2014年9月17日,郑州市基督教协会、佛教协会等宗教界人士来到夹津口镇敬老院、丁沟村、大峪沟镇康乐养老院,向居住在这里的孤寡老人与贫困户捐赠善款及大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向慈善总会捐款5000元,积极进行宗教慈善活动。除了捐赠善款及赠送日常所需用品外,宗教慈善组织开始有意识地与武汉青年会利用国际合作项目资金,与社区合作投资近10万元扩建青年会大智街老人公寓,定期组织职工、义工和会员为老人服务。并多次与所在社区和基督教教堂联合开展送温暖活动,为老人义诊。[10]
 
上海道教城隍庙近年来也开始探索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目前上海开始出现老龄化社会问题,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政府压力大,社会负担重。上海城隍庙本着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理念,愿意举办养老院,尽社会责任。希望以向现有社会养老院购买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事业。[11]虽然这项非营利性善事涉及问题较多较广,但这是上海道教城隍庙慈善活动的一个转型。
 
2014年广州道教上善义工社在城隍庙前忠佑广场举办了一次公益慈善义卖活动,筹集善款用于帮助长者进行房屋家居安全改造。同年广州道教上善义工社与海珠区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合作,共同实施长者居家养老的“长者居家安全改造与倡导计划”,策划组织公益义卖等活动,积极进行养老敬老慈善活动。[12]
 
作为有信仰背景的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较早关注养老领域,其经验和做法对宗教界慈善活动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以宗教活动场所为依托的宗教慈善组织的学习榜样与合作者。早在2010年爱德基金会与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一起,帮助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南京乐龄老年护理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教会办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班”,培训对象为江苏省内13所市级教会及其下辖县、村级教会办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及计划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教会工作人员,目的是完善教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养老知识体系,规范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让学员树立职业道德,熟悉政策法规,掌握基础护理知识、护理技巧与操作要领,具备按《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初级)》独立为老年人提供规范护理的基本技能。培训班还对学员进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初级)。[13]江苏省基督教慈善活动在养老领域的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好评,并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专门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作为有信仰背景的基金会,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在积极践行慈善常态项目的同时,还“别出心裁”,举办了圣诞公益晚会“我与你同行”,除继续为残疾孤儿和艾滋病家庭的孩子筹款外,还启动了两大公益项目:为1000位贫困孤寡老人安牙,为1000名贫困山区及少数民族高中女学生筹集学杂费。这些公益项目及实地走访的VCR,通过“与你同行”“温暖童心”“圆梦行动”以及“圆梦行动启动仪式”四个篇章向来宾立体呈现。前九届,公益晚会累计筹集善款290多万元,1300多人获得帮助。这一届公益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共筹款62.94万元。[14]在进德公益基金会的带动下,河北天主教的宗教慈善活动也面对残疾孤儿、麻风病人、农村孤寡老人开展了丰富的慈善活动。
 
(五)努力提高运作的效率、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完善慈善活动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宗教慈善网站的建立为普通民众参与宗教慈善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和行动的平台。运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进行网络宣传,为宗教慈善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始成为宗教慈善与现代社会慈善资本更好对接的一个平台。
 
宗教慈善组织建立网站,介绍组织成立的宗旨、目标及从事的项目,甚至晒出自己的账本,大大提高了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知名度,同时为普通人参与慈善、了解慈善提供了“近距离”的接触途径和平台,有效地化解了宗教场所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感。由于网络空间的便捷,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开通为宗教慈善项目的网上募捐提供了一条捷径,很多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慈善人士也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积极捐款捐物,参与慈善活动。
 
2014年8月29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在长沙发布的《2014年度湖南省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动公报》显示,2013年8月31日至2014年8月10日,湖南宗教界向社会捐款(物)共计2487.02万元,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涉及救灾赈灾、扶贫济困、助学助残、敬老养老、修桥铺路、心理慰藉、环境保护等方面,成为湖南公益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湖南宗教界共向社会捐款(物)2487.02万元(折合),其中助学项目捐款956.4万元,占38%。[15]据了解,这是继2013年以来,湖南省宗教界第二次发布公益慈善活动公报。在2487.02万元慈善款(物)中,有943.65万元来自湖南全省性宗教团体,1543.37万元来自各市州宗教界。其使用情况为:助学占38%,扶贫占16%,救灾占14%,公益项目占10%,助残、养老、修路饮水工程、义诊等其他领域占22%。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也是中国宗教慈善界在努力提高运作的效率、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努力建设宗教慈善活动的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慈善活动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二、中国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
 
2014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对未来中国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和标准,全方位地推动着中国慈善新格局的建构,与此同时,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也在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作为慈善组织的成员,中国宗教慈善活动在“内外兼修”的动力推动下,也将发生新的变革,进行战略式创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宗教慈善组织的“硬件设施”建设体系将遇到极大挑战
 
中国宗教慈善的传统领域,如孤儿院、养老院等慈善项目仍然是宗教慈善活动不可缺少的常规内容,但是积极投入资金推进孤儿院或敬老院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并未成为宗教慈善活动的主流。在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日趋专业化、规范化的形势下,中国宗教慈善组织的慈善活动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宗教慈善活动的文化“软件”系统的建设日益丰富全面,而“硬件”设施的建设却略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与操作层面的对接仍存在一定差距。
 
国家和政府鼓励和积极引导宗教界进行宗教慈善活动,从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孤儿弃婴、养老救助、艾滋病等边缘区域、特殊领域的救助仍然是引导的主要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台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积极筹措资金对孤儿院、敬老院、特殊专科医院等“硬件”设施进行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建设的宗教慈善基金会还不是很多。
 
(二)宗教界参与国际慈善活动的前景较好,将逐渐形成新的创新性宗教慈善模式
 
2014年,有信仰背景的慈济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仁爱基金会、进德公益基金会等大型慈善组织发挥了各自的示范作用,各地的宗教慈善组织向其学习和取经,未来中国宗教慈善的创新性发展已成为共识。
 
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界参与的一系列大型会议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会议本身,向世界公益慈善界展示了中国宗教慈善活动的巨大成就,扩大了中国宗教慈善的国际影响。未来以研讨会、交流会等大型会议为平台,尤其是国际性会议意义更为重大,这既为中国宗教慈善界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更是中国宗教慈善界积极创新,向社会慈善基金会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因此,未来这一交流模式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宗教慈善基金会的借鉴。
 
此外,上海宗教界刚刚成立的“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起点高,计划是直接打造国际化基金模式,启动了首批五个项目:一是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手开展的“生命源泉——儿童肾病救助”项目将进一步向全国推开。通过儿童尿毒症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和全国协作网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慢性透析和儿童慢病慈善事业的发展,并通过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把“生命源泉”专项基金打造成集预防、治疗、培训、科研于一体的国际化基金模式。二是慈善书画义拍项目将继续推广并设立“慈善书画宝库”,以团结更多奉献爱心的书画家参与,使之进入常态化操作模式。三是启动“公益文化论坛”筹备工作。四是启动救助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命护航”项目。这个项目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帮助遭受意外伤害的患儿家庭和经济困难的重症患儿家庭,帮助患儿家庭渡过难关。五是筹备成立“宗教文物专项基金”。从其项目的规划设置和资源配置的协调分布来看,这显然已经不是传统模式的宗教慈善,既有救济型项目,又有服务型慈善项目,更有慈善事业的高平台视野,其组织的独立性和专业化、国际化特征凸显出“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的高视野、高水平,它的建立标志着上海宗教慈善开始向国际化慈善领域进军。
 
(三)努力形成同类别宗教慈善组织共同体,以文化认同推进文化慈善和心灵慈善
宗教慈善联合体多为同心圆式的宗教联合,跨界的宗教慈善共同体将逐渐出现,共同打造慈善平台。所谓“同心圆”式的宗教慈善组织主要是指同属同一宗教的慈善组织相互连接,各个宗教慈善组织整合资源和力量,聚集形成“同心圆”逐渐建立同类别的宗教慈善共同体,例如,以中国佛教协会的慈善公益委员会、上海宗教界的大慈基金会、江苏基督教的爱心公益基金会等。江苏基督教爱心公益基金成立于2009年4月,由江苏省基督教两会和爱德基金会共同发起,联合省内各教会,以卓有成效的专业基金会为依托,积极参与、指导区域性基督教社会服务事工,服务社会。
 
由于宗教公益资源的动员和社会协调能力较强,以信众为中心,基于信仰为纽带的慈善组织本身就有内修、内省的内在联系纽带,容易形成以慈善文化认同的联合。但目前尚未形成几大宗教自发共同搭建的大的宗教慈善组织。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跨宗教公益慈善团体将会出现。
 
(四)未来宗教慈善组织在社会资源的网络化整合方面将出现新的突破
 
目前中国宗教慈善组织活动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与空间的分布关系较为密切,由于还未形成高视野的现代化慈善平台,故而慈善资源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以宗教组织为主体形成的社会组织网络。未来宗教慈善组织在社会资源的网络化整合方面将出现新的突破。
 
首先,随着宗教慈善的文化认同在社会层面的逐渐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慈善资源的广泛传播,宗教慈善网络平台的建立,使传统型的封闭式宗教慈善捐赠资源逐渐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慈善捐赠,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社会组织与宗教慈善组织合作或共同工作,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
 
其次,志愿者参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宗教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将在宗教慈善活动的社会参与中逐渐淡化。
 
宗教慈善行为中的意义认同、宗教慈善动机、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宗教理念的价值认同等,在早期宗教慈善活动中是社会人眼中的衡量标尺。宗教慈善强调心灵慈善,在慈善行为中修行,在慈善中成就自己,这是宗教慈善不同于社会慈善之处。例如,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的慈善基金会以“日行一善”开始,如今已经将慈善理念播种于民间,并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管理有效、志愿者队伍壮大,又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佛教慈善社团。对此,常辉法师认为:“首先要确立一个佛教慈善理念,这也是现代佛教慈善最缺乏的第一因素。佛教慈善不等同于世间慈善,它是在自我修行的基础上而利益他人的,因此我们倡导无相布施,在无欲、无求、无我的修行中,冲破人类有欲有求,以‘我’为中心和前提的有相禁锢,而最终成就无上佛道。它不是以‘救世主’的姿态来利益他人,而是以平等、谦下、恭敬、感恩、空观、菩提心广行慈善,慈悲供养承事一切众生。这种无相布施理念需要逐渐地融入四众弟子的内心深处。”
 
在宗教慈善活动中,以文化慈善、心灵慈善为主旨的宗教慈善基金会淡化了自己的“宗教符号”,让慈善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在社会领域传播开来。这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过去宗教慈善组织的社会行为大多是由宗教信徒去做,但现在随着宗教慈善项目在社会层面的日益外扩,宗教慈善活动也开始招募志愿者,也有一些非宗教信徒作为志愿者加入到慈善活动中。那么,在社会慈善中,仅仅是出于认同而不是信仰的宗教慈善活动的宗教性如何表现与保持,这将会成为未来宗教慈善活动在日益广泛的社会活动领域中面临的问题。这意味着宗教慈善开始从以宗教场所为主要活动平台向以超越信仰,甚至无宗教信仰的社会公共平台转移。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宗教慈善组织在社会资源的网络化整合方面将产生新的突破。
 
(五)宗教慈善活动的基层化、社区化特点将更为突出,与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社会慈善基金会的高标准接轨将困扰中国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内容、时限、途径进行规范的要求,明确指出:“慈善组织应及时公开款物募集情况,募捐周期大于6个月的,应当每3个月向社会公开一次,募捐活动结束后3个月内应全面公开;应及时公开慈善项目运作、受赠款物的使用情况,项目运行周期大于6个月的,应当每3个月向社会公开一次,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应全面公开。”这一规定对于宗教慈善基金会来说,是一种提高透明指数的途径。通过公布机构财务信息,包括捐赠收入、业务活动成本、管理成本、人员薪酬等公众普遍关注的关键数据及其所占比例、通过财务解读的方式帮助公众进一步了解宗教慈善财务数据的详细情况,提高了社会公信力。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意见》的这一规定动作对宗教慈善基金会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挑战。这要求宗教慈善基金会在进行社会慈善活动时,必须具备与社会慈善基金会同样的财务资质和监督管理制度。因此对于宗教慈善基金会来说,除了培养专业的慈善人才之外,还需要关注专业的财务人才的配置和管理。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reli.cssn.cn/zjx/zjx_zjyj/zjx_ddzj/201602/t20160225_2883800_6.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天主教社会服务机构进德公益:宗教慈善事业仍需“脱敏”
       下一篇文章: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报告(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