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法律解读
 
普及宗教通识教育,树立宗教法制意识
发布时间: 2016/11/10日    【字体:
作者:钟铭
关键词:  宗教教育 法制  
 
 
编者按:前段时间,有网友在网贴中爆料,曾经看到一对“僧人兄弟”搂着美女出入酒店大堂,而且带着美女去银行存了百万现金。这对“僧人兄弟”最后在中国佛学院所在地北京法源寺,被法师和居士们发现并报警抓获,已确定其是假僧人。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佛教界,而且震惊了世俗社会。这一冒充行为不仅对佛教形象及信众感情造成了严重损害,带来了恶劣影响,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内心浮躁、道德迷失与价值观念错乱颠倒的一次淋漓显露与尖锐拷问。无论两个冒充者的目的和用意为何,这一事件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需要有关各界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内省。
 
假僧人兄弟这种有计划、有预谋的侮辱佛教、诋毁佛教形象的不法行为,不仅震惊了宗教界,也震惊了世俗社会。人们不仅要问,这对假僧人兄弟及相关女人为什么对宗教的神圣性毫无敬畏之心,公然冒犯宗教?对他们的行径如果不予以及时阻止,将会给和谐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假僧人兄弟的动机,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但不管是出于无知还是恶意,这一现象的发生都说明,在宗教不断复苏、与社会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在现代文明的法制社会里,要维护宗教间以及信教群体与不信教群体之间的和谐,迫切需要普及宗教通识教育,树立宗教法制意识。
 
历史上,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社会主流提倡对宗教敬而远之,存而不论,主张“神道设教”,进而对宗教多有褒奖。这种对宗教的宽容和理性态度,使得各宗教都受到社会的尊崇和礼遇,中国因而也成为了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人也有多样的宗教信仰可供选择。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流并没有延续这种对待宗教的态度的优良传统。“五四”运动时期,在科学主义的旗号下,社会把宗教视为落后的、阻碍文明进步与发展,应予以抛弃的旧事物。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又简单地把宗教视为封建迷信。这种态度上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国民教育中的简单、粗浅的无神论教育,使得一般人中,除了与宗教团体有直接联系者,大部分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过于肤浅、贫乏,对宗教缺乏同情,甚或对之持鄙视的态度,更谈不上对宗教的神圣性的起码敬畏。
 
从这个方面来说,社会迫切需要回归对宗教的理性认识,在国民教育中普及宗教通识教育。因为社会对宗教有了基本认知,才会有对宗教的尊重,也才会有社会的宗教和谐。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还能从一些人的态度和评论当中,发现许多人宗教法制意识的淡薄。事件发生后,有媒体很不严肃地称假僧人兄弟的行为引起“社会热议”,把它当成是一件价值中性、有待争议甚至有趣的事,也有人荒唐地称之是一种“行为艺术”,更有人辩称道,光着头、穿着疑似僧服是个人自由。有这些说法的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在道德上应以谴责、在法律上应予严惩的宗教侮辱行为。我们尚且不知道这对假僧人兄弟是否有宗教身份,但如果他们是其他某一宗教的信教群众,那么他们的宗教侮辱行为是在挑起宗教纠纷;如果他们是不信教的群众,那么破坏的是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和谐关系。如果由此进一步引发社会矛盾,那将是后果极为严重的违法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说,进行宗教法制教育,在社会中树立起宗教法制意识,尤为重要。
 
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说,“无道德则法律无能为”,又说“夫将欲重道德之俗,起敬畏之心,舍教何依焉”。宗教、道德、法律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社会的和谐。尊重宗教,普及宗教通识教育,树立宗教法制意识,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惩处宗教侮辱行为,才能维护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转自抚顺佛教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369c7b0101c3vv.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美国的多元宗教概述及成因分析 \贺相铸
摘要:美国是个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社会,整个宗教种类繁多、宗派林立。但就其源流,多…
 
“完全的天主教”在拉美社会中的影响 ——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智利为中心 \张琨
摘要:自欧洲殖民者进入拉丁美洲以来,天主教就持续影响着拉美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
 
民法典背景下宗教活动场所监督管理研究 \蒋子翘
摘要:<正>《民法典》第92条第2款规定,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自愿申…
 
宗教政治化: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再次兴起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 \许娟
摘要:自2014年莫迪当选印度总理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政治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宪法中契约观念的始源与演变 \揭梅
摘要: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源于早期日耳曼的部落社会契约。中世纪以后,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校园祈祷与“分离之墙”——恩格尔诉瓦伊塔尔案(1962)
       下一篇文章:我国现行宗教财产政策和法律保护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