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略论英国宗教改革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8/1/12日    【字体:
作者:梁磊
关键词:  英国 宗教改革 工业革命  
 
 
[摘要]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学术界较普遍地将原因归纳为政治改革的完成、农工商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充裕、生产技术的革新、有利的舆论环境等几方面。本文以宗教改革为研究视角,从宗教改革与政治体制创新、教育发展以及新思想的确立等方面,探讨其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宗教改革与政治体制创新
 
近代英国政治史中有两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一为确立君权高于教权的变革,二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每一次变革都让英国经济全面受益。在改革的过程中,宗教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自英国民族国家建立以来,历代君主都致力于加强王权。“红白玫瑰战争”后,对王权构成威胁之一的封建贵族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王权独尊的唯一障碍为教权的权威与掣肘。中世纪以来,皇权和教会权力摩擦不断,但随着民族国家的渐趋壮大,世俗君主开始敢于向教会的权威发起挑战。如亨利七世宣布不经国王同意,不得召开宗教会议,甚至剥夺了教会的立法权;亨利八世的离婚案正式揭开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1529 年,亨利八世请求教皇克莱门七世宣布他和妻子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然而罗马教会拒绝受理此案,亨利便决意把英国教会从教皇的控制下抽离出来,置于王权之下,通过制定一系列法令打击教会、加强王权,如宣称“罗马主教同任何外国主教一样,对英国没有管辖权;教士应向国王宣誓,所有服从教皇的宣誓一概废除;凡否认国王对教会最高权力的按大逆罪论处。”[1]125“各式各样久远的历史和编年史明白地断定并表达出英国的领域是一个帝国……它被一个最高首脑统治,国王拥有与帝国的王冠一致的尊严和王室领土,他还被全能上帝的仁慈和忍耐赋予了无限的、完整的和全部的权力……对于在他国土上居住的各色民众和国民,他都能给予和提供审判和最后的裁决。”[2]这一法令使国王在宗教领域的司法权威迅速提高。1534 年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及其继承人成为英国教会在世间的惟一的至高无上的至尊者……英国有决定英国教会的教义、崇拜礼仪、宣判异端和任命神职的权力。”[3]改革后的教会称安立甘宗教,即英国国教。英王不仅是世俗世界的最高领袖,也成为英国教会在世间惟一的至尊者。伊丽莎白时期,女王重申国王对英国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宣称“女王陛下乃本国唯一最高统治者……不论在宗教及教会事物方面,莫不如此。”[1]125至此,专制君主便可积极运用至高王权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英国崛起的政策,如英国政府长期推行且对英国工业革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重商主义政策和海外扩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严重打击了海上劲敌西班牙和荷兰,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詹姆斯一世登基后开始极力讨好教会,鼓吹“君权神授”,残酷迫害清教徒。1604 年,詹姆斯一世在汉普顿殿宗教会议上向清教徒宣称:“如果你们要一个长老制的教会,这与君主政体势不两立,正如魔鬼与上帝势不两立一样……如果你们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将强迫你们接受国教会,不然就把你们驱逐出境。”[4]查理一世在宗教政策上继承其父的顽固不化,加紧迫害清教徒。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非常羡慕天主教在法国享受到的至高地位,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在这种状况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要求彻底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因素。“宗教改革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5]他们发起以清教运动为形式的宗教改革,尝试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来抵消国王对政治的绝对控制。1527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改组教会,废除主教制度,任命长老治理教会,表明清教徒开始将政治斗争与宗教改革连接在一起。“清教运动不单是为了英国资产阶级发展的利益而要求改变教会的一种宗教行动,他本身是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体系,这种宗教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浸透了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6]
 
正是在宗教改革思想的掩护下,资产阶级、新贵族才能合理地将政治愿望转变成现实。1688 年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1689 年)和《王位继承法》(1701)的签署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新政府利用政治优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便进行原始积累。首先,大肆进行圈地运动,1700 年到1801 年议会共颁布约408 个“圈地法案”,圈占的土地多达349. 2 万英亩,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工业原料及粮食,扩大了国内市场,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其次,这一时期的海外殖民掠夺、贩卖黑人奴隶与强迫式贸易较之君主专制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府的直接参与很快使英国在整个18 世纪成为世界的殖民大国。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大力支持国内水陆交通网络的建设,便利的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的关键性优势。
 
中世纪末期,许多工匠逃往英国。16 世纪末17 世纪初,有三万多尼德兰工匠为躲避尼德兰革命的战祸逃到英国;1685 年法国废除“南特赦令”后,大批匠人纷纷选择英国作为避难所。这些能工巧匠的移民给英国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直接促进了国内手工业技术的改良和更新,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二、宗教改革与教育的发展
 
宗教改革给教育领域留下了丰厚遗产,为18 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初、高等教育大都受控于基督教会,以神学、宗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教士和牧师为教学目的。英国宗教改革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教育向世俗化、大众化、实用性方向发展,使平民有了识字辨文的权利,打破了人们长期依赖教士布道、解释《圣经》的局面,推翻了教士在人们心中的权威地位。宗教改革后,教会权力屈于王权之下,教士等神职人员不再垄断国家事务,国家事务开始世俗化。这要求更多的公职人员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促进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同时,借助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利舆论环境,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和神学对教育的垄断,提倡教育要为人的现世发展服务。在人文主义者教育思想的倡导下,学校课程的开设明显有益于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的发展。
 
在初等教育方面,增加了办学数量,拓宽了语法学校的授课范围,力争使下层人民能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相较于初等教育的变化而言,英国的高等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在宗教改革后的变化更为显著。大学原来为培养教会精英而开设的神学、教会法课程不如从前那般急切和意义重大,平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在学生总体数量中的比例日益扩大。实用技术教育学校主要由新教徒组织创办,设置了自然科学、语言、数学和商业等令人大受裨益的实用学科。如“理查德·福克斯在牛津创办的基督圣体学院和沃尔西学院,都是新教思想的反映。”[7]这类学院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和商业倾向,课程设置也与其现实主义的教育思想完全一致,为英国工业革命储备了大量具有相当文化水平、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三、宗教改革与新思想的确立
 
16 世纪以前,几乎整个欧洲的思想都受到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统治,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束缚的要求成为宗教改革爆发的根本原因。宗教改革的获胜使人们的思想大获解放,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新价值观的形成。宗教改革后,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在摆脱教会的束缚后蓬勃发展,民众的思想在自然科学的洗礼下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蜕变。他们开始发现,世界从根本上是世俗的、科学的,从而树立起新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想。在自然科学理论方面影响最大的要属培根。他十分重视科学知识的运用,并以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基础提出科学的认识方法,强调科学实验对认识自然的重要性。培根的这一思想对英国自然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产生了积极作用,为17 世纪英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异常活跃提供了思想基础。蒸汽机无疑是自然科学实践方面的重大成果。詹姆斯·瓦特因手艺精湛而被格拉斯哥大学聘去做教学工具,在一次修理蒸汽机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研究改进了蒸汽抽水机,发现它可以用来带动机器。瓦特和其后继者研制的蒸汽发动机逐渐被应用到英国的其他行业,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交通运输业。发动机被运用到运输,产生了火车头。火车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英国国内运输的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极大地刺激了科学的发展。另外,新教徒开办了一批以科学教育为主、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的学院,其中涌现了大量科学家和发明家。自然科学的进步使英国国内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17 世纪初英国早期的对外扩张中,海盗与商人尽管在身份上有所区别,但所从事的活动实则几乎一致:公开用暴力手段抢劫商船、掠夺殖民地财富、从事商业冒险活动无不是受金钱的吸引、利润的驱使。后期“许多贵族在农业经营的丰厚收入的诱惑下纷纷投入大量时间、钱和精力,甚至不惜抛弃政治、解甲归田,潜心钻研农艺、农具、畜牧”[8],加速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成功改造。清教运动后,清教徒赢得了宗教宽容、合法存在以及信仰自由的权利。得之不易的胜利使新教徒倍加珍惜辛苦争取来的胜利果实,凝结出勤俭劳作、崇尚个人能力和个人利益的新教精神,形成“尽你之力赚钱,尽你之力节俭,尽你之力舍予”特殊的新价值取向。[9]新教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上帝选民说”是资产阶级最为追捧的信仰。资产阶级认为上帝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就是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这种“得救预定论”的宗教思想鼓吹入世的宗教精神,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鼓舞资产阶级追逐财富,形成一种积极的商业竞争氛围,为工业革命的到来作了大量舆论准备。
 
英国宗教改革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息息相关。纵览英国宗教改革与政体演变的全过程,从宗教改革初期国王摆脱罗马教会控制、建立英国国教,形成“唯我独尊”的专制王权,到议会逐渐强大起来后,资产阶级通过清教运动推翻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每一次的政治体制创新都使英国在同时期的欧洲取得先发制人的领先优势。在政府参与下制定并贯彻的一系列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的政策,则为英国迈入工业化轨道创造了制度保证。宗教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世俗化以及实用化,提高了国民素质,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文化思想领域,宗教改革将人们从天主教权威的桎梏中解救出来,使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原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技术来源。清教徒“合理谋利”的新价值观无疑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作好了精神准备。政治体制的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思想领域的新动向固然不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最根本促成因素,但在迎接工业革命到来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软优势。
 
[参考文献]
[1]G·F·穆尔. 基督教简史[M]. 郭舜平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约翰·巴克勒,贝内特·希尔,约翰·麦凯. 西方社会史[M]. 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137.
[3]罗竹凤. 宗教通史简编[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370.
[4]杨真. 基督教史纲:上[M]. 北京:三联书店,1978:397.
[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50.
[6]叶·阿科斯明斯基.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7.
[7]王承旭. 英国教育[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35.
[8]王斯德. 世界通史[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88.
[9]陈紫华. 一个岛国的崛起:英国产业革命[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14.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略论英国宗教改革对工业革命的影响.pdf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唐王朝及五代后梁、后唐时期太原佛教发展原因初探
       下一篇文章:民族与宗教差异并非冲突的根本原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