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案例选编
 
广州市基督教协会与林昭孟物权保护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发布时间: 2018/10/11日    【字体:
作者: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
关键词:  基督教协会 物权保护纠纷  
 
 
日期: 2016-11-30
法院: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
案号:(2016)粤0103民初6765号
 
原告:广州市基督教协会,住所地:广州市荔湾区白鹤洞培真路三巷3号。
法定代表人:陈以诺,职务:会长
委托代理人:罗启聪、郑冠贤,广东创杰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林昭孟,男,1948年4月25日出生,汉族,住荔湾区。
原告广州市基督教协会诉被告林昭孟物权保护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本案由审判员张浩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的委托代理人罗启聪、郑冠贤及被告林昭孟到庭参加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广州市基督教协会诉称:被告为承租人,早于多年前一直承租居住原告所有的荔湾区××自××栋首层。
 
原被告曾于2003年签订《租赁合同》,租赁期限至2004年12月31日届满后,双方并没有签订新的租约。
 
涉案房屋现已残旧且不宜长久居住,且鉴于双方之间形成不定期租赁关系,原告有权随时要求被告搬迁。
 
因此,原告起诉要求被告及其同住人于15日内搬离荔湾区××自××栋首层,将房屋腾空交还原告,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林昭孟辩称:如果原告要求被告搬迁,应由原告就近安置居住。
 
经审理查明:荔湾区XX50号(涉案房屋)是原告所有的房屋,总建筑面积1422.1713平方米。
 
被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向原告承租涉案房屋自编6栋首层居住。
 
双方租赁期限已届满,没有另行签订租赁协议。
 
原告曾于2013年6月及2016年3月书面通知被告搬迁退房,并从2016年4月开始停止收取被告租金。
 
原告没有证据证明被告有其他房屋可供搬迁。
 
本院认为:被告向原告承租涉案房屋期限届满后,双方没有另行签订租赁协议,但被告继续居住使用该房屋并向原告缴纳租金,双方形成了不定期租赁关系。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规定,对于不定期租赁,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本案中,原告在2016年3月已通知被告搬迁退房,并从4月起停止收租,可见原告已要求解除合同及依法履行了解除合同的通知义务,双方之间的房屋租赁关系已实际解除。
 
现原告要求被告搬迁退房合法合理,本院予以支持。
 
鉴于被告暂没有其他房屋可供搬迁,原告应给予被告一定搬迁宽限期,对此本院酌情认定该期限为一年。
 
在该宽限期内,被告应积极寻找其他房屋搬迁,并在限期搬迁之前按原租金标准向原告支付使用费。
 
对于被告以原告应对其进行安置为由进行抗辩的问题,因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存在补偿安置法律关系,故被告该抗辩主张缺乏依据,本院不予采纳。
 
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第二百三十六条  的规定,判决如下:
 
自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一年内,被告林昭孟(含同住人员)将广州市荔湾区XX50号自编6栋首层腾空交还给原告广州市基督教协会。
 
本案受理费50元,由被告林昭孟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原告、被告可在本判决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事人上诉的,应在递交上诉状次日起七日内,按照不服一审判决部分的上诉请求数额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
 
逾期不交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判员张浩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书记员魏冬菊
梁晓雯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何就娣与紫金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一审行政判决书
       下一篇文章: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彭华山返还原物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