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
在对大学生基督教团契的研究中,一个基本判断是这类团契在宗教市场上属于灰市。所谓宗教灰市,是指没有在政府部门获得合法登记,同时也没有重大违法行为,处于完全合法的红市与完全非法的黑市之间的宗教活动。研究发现,处于宗教灰市中的大学生的心态多多少少有些变异。由于没有合法登记,也就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因此团契的参加者总有一点神神秘秘的感觉,似乎在从事“地下”活动。实际上,这些参加者也并不都是基督徒,其中很多是被同学带来、希望能对基督教有所了解的人。换言之,团契已经成为大学生信仰、了解基督教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自然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由此而来的一个问题是:高校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宗教信仰呢?除了进行无神论教育之外,在宗教信仰问题上,能否予以正面引导,使学生的宗教信仰在安全、理性的环境中自然而健康地成长呢?
成立于1991年的北京大学禅学社也许在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作为校团委领导下的一个学生团体,禅学社以“探讨中华禅学、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展与禅学有关的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寺庙参访、座谈切磋、图书交流等等。该社一方面以“突出禅学的文化品格为主要目标,同时更加注重禅学的实践意义”,“期待社员通过对禅学的学习、研究和实践,逐步陶冶情操,不断净化心灵,能够积极入世、忘我工作,净化社会风气”。现在的北大禅学社有600多名社员,在校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与此类似的学生社团,还有“清华大学学生禅文化研究社”、“河北师范大学禅学社”等等。
显然,这类禅学社都是以文化团体而非宗教团体的名义登记的,但他们的确在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搭起了一座有益的桥梁,其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从他们10多年的发展看,这类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了解佛教与佛教文化提供了一条正面途径。无论是在学校的公开演讲,还是参访名刹、与高僧大德交流,凡此种种,均堂堂正正展开,养成了学生在宗教文化领域的阳光心态,也给与学生自由选择和调适的空间。毋庸讳言,这些社团中的一部分成员,特别是骨干分子,往往是佛教徒,在某些时段甚至有些狂热,但这并不曾改变这类社团的文化属性,也没有导致大学里有佛教热。而那些曾经的狂热个体,很多在几年之后完全销声匿迹,这反映出青年人多变的特点。
阳光促进健康。现在许多大学的学生社团数以百计,这种开放、竞争、自由的环境,迫使包括禅学社在内的各家社团都要在公开、理性和文化的轨道上运转。任何追求私秘、高信仰度、高排他性的团体,都难以在社团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北京大学禅学社能有600人以上的规模,表明它有广泛的适应性,由此也注定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团体。
禅学社的经验能够用于基督教吗?几个相关研究都显示,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构成中,基督教的比例最高。由此引出的思考是,能否在高校成立基督教类的文化社团,为学生了解基督教增添一条合法、阳光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