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专制政权是否收买宗教?从历史中得到的理论启示
发布时间: 2019/8/8日    【字体:
作者:毛培
关键词:  专制政权 宗教 合法性  
 
 
宗教是否会阻碍改革、减缓长期经济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许多现代国家在形成和巩固的关键阶段往往是非民主的,其合法性需要依靠其他来源。宗教涉及神圣的生活领域,提供了一种超然的合法性,因此专制政权可以寻求这种合法性来维持统治。为此,统治者可能用钱收买教徒,以换取他们的合作。
 
宗教教会的组织形式有集权和分权之分,他们与专制政权会形成不同的合作关系,其对改革的不同态度也会给政权的稳定性带来不同的影响。Emmanuelle A. 和Jean P. 的研究基于一个博弈论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组织形态的宗教与政治的合作关系,分析了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并通过历史案例加以论证。
 
集权教会
 
集权教会的情况相对简单。对于集权教会,教徒必须服从他们的领袖,统治者直接与宗教领袖博弈。如果宗教领袖对统治者怀有敌意,统治者将选择不向教会支付巨额收买金。如果教会领袖亲近统治者,统治者则会支付足够的收买金,以便能够获得所有教徒支持。对于集权教会,改革的程度不受普通教徒支持与否的影响,因为集权形态有利于通过调整向每个教徒提供的补偿和激励来平衡教徒的异质性。因此,统治者只需与教会领袖谈判,并支付足够多的钱,为即将进行的改革补偿教徒,补偿额度随着改革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政权更加稳定,有利于推动改革。
 
天主教和基督教是典型的集权宗教。16-18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的政权逐渐被国家教会所控制,专制君主政体兴起,同时这些国家都出现了重大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另外,今天埃及基督教科普特教徒的女性生殖器切割习俗明显减少,就是因为科普特人教会的集权特征使得教会领袖反对恶习的立场影响了其他信徒。
 
分权教会
 
分权教会的情况则相对复杂。对于分权教会,统治者必须获得每个教徒的支持,但由于难度较大,统治者通常只能选择拉拢其中的一小部分。统治者增加向教徒的货币转移会增加其对政权的支持,而推动改革则效果相反。因此,为了尽可能获得更多支持,统治者往往采取保守政策,拉拢宗教,减少改革。否则,一旦分权教会的教徒因推行更多改革而变得激进,代价就会是政权的不稳定。
 
而且,教会的权力越分散,派系越多,政权的不稳定性就越高。如伊朗在萨法维王朝时期,统治者重金收买教会,大量教徒与统治者关系密切,促成了该国强大的中央集权。但到恺加王朝时,由于教会内部的分裂,部落联盟之间持续战争,他们中的许多人移居到了伊拉克南部、印度或其他地方,造成了教会成员分布的显著改变。松散的教会组织使得恺加王朝政权不稳定、合法性低下。
 
伊斯兰教就是典型的分权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奥斯曼帝国在印刷机发明出现时就表现出强烈的抵触,他们反对采用新发明,对印刷机严格管控,结果他们失去了创新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机会。另外,与前文提到的埃及基督教科普特教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斯兰教徒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恶劣的风俗习惯。
 
伊拉克的历史就充分地反映出统治者在面对派系林立的分权宗教时所采取的退步举措。1980年代初,伊拉克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伊朗政权改变,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在伊拉克发动叛乱,这给萨达姆政权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萨达姆通过一系列举措收买资深逊尼派和资历较浅的什叶派来对抗反对派。他制定了野蛮的新法律,强制斋月禁食、禁止公共饮酒、对盗窃和抢劫者割掉手腕。他将政权言论完全伊斯兰化,强迫学习《古兰经》和《圣训》,这严重影响了法律和教育制度。这些举措提升了宗教的社会地位,使萨达姆政权获得了稳定,但是却阻碍了改革与创新。
 
然而,即使面对分权宗教,统治者有时也会推进改革。当改革可以获得的经济报酬足够高时,统治者愿意推进改革,从而使用改革得到的经济报酬反过来补偿教徒。但是在改革尚未产生报酬时,教徒仍有可能因推行改革而变得激进,给政权带来不稳定性。因此,统治者必须仔细权衡改革的成本(教徒变得激进带来不稳定性)与回报(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当改革的成本大于改革的回报时,统治者倾向于稳定而不是改革;而当统治者者对改革的迫切性越高,或者教徒对改革的不利影响越低时,统治者倾向于改革而不是稳定。
 
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案例最能说明这一点。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其繁荣完全来源于对丰富和高价自然资源的开发,这使得统治者没有必要进行太多改革,改革回报率较低。因此,沙特统治者特别重视政治稳定,通过收买保守的瓦哈比逊尼派的宗教势力来维持统治,以瓦哈比教义作为政治意识形态。沙特阿拉伯拒绝一切不合法的创新,统治者不进行改革,教会也就不与统治者敌对。
 
相反,土耳其自然资源匮乏,统治者倾向于进行改革以获得经济回报,因此土耳其的政治不稳定性增加。土耳其凯末尔政权推动了许多改革,国家机构发生重大变化,宗教学校完全被废除,并禁止在公立学校开设强制性宗教教育。凯末尔政权成功地改变了教会,并推行了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改革,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政治不稳定,伊斯兰教逐渐变成了反对派。
 
上述理论模型和案例揭示了政权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文献来源: Emmanuelle A, Jean P. Religious Co-option in Autocracy: A Theory Inspired by History [J]. Working Paper, 2016.
 
转自量化历史研究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治理:欧盟治理的难题
       下一篇文章:伯克与习俗的政治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