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是高度中国化的佛教,隋唐时期就已经传播到日本、韩国,并对越南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交往扩大,汉传佛教所具有的交流互鉴基因又进一步发挥作用,通过多种载体,多元的策略,对外传播着中国佛教智慧,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抚今追昔,灿烂繁荣的亚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佛教无疑是亚洲文明沧海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佛教文化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后花开三支,一南渡海峡,抵达锡兰、缅甸、柬埔寨等地形成南传佛教;一经丝绸之路沿线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落地生根,形成汉传佛教;一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藏传佛教。三大语系佛教各自发展繁荣又紧密交织,使佛教文化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在文化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包容、自信、开放的姿态。
交流互鉴:汉传佛教的文化基因
汉传佛教的形成是中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自东汉起,安世高、支娄迦谶、安玄等译经师从西域来华,带来佛教经典,开设译场,讲经传法。自此开始,汉传佛教的藏经体系通过频繁的官方和民间交往逐渐形成,其文化也在漫长的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史中演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兼容并蓄,吸收创新。从最初被视为异域方术,到后来被玄学化,再到隋唐时期形成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等八宗,乃至近代的“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倡议,汉传佛教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化精神气质,并传播到日本和韩国。
从对外交流的历史来看,汉传佛教通过中国僧人出国求法、传法,外国僧人入华学习,政府间互送经卷、佛像等形式开拓了长久繁荣不息的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这种交流的突出特点在于以“人”为媒介。鉴真东渡,空海来华,义湘赴唐均成就了历史佳话。通过僧人这个媒介,汉传佛教才真正得以生生不息。法言流涌至20世纪,汉传佛教的影响力冲破亚洲地域,远播澳洲、英美、加拿大等西方世界。除僧人间交往传播外,现代学术研究也逐渐成为当代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学术交流:当代汉传佛教的重要传播载体
20世纪初,梁启超引入现代学术方法研究佛教,汉传佛教学术研究兴起,一时人才辈出,百花齐放:欧阳竟无主持金陵刻经处,太虚大师倡议“人间佛教”,吕澂、汤用彤、蒋维乔、陈寅恪、王恩洋等著书立说……可谓法海波澜、蔚为大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佛教研究在本土衰落,海外的相关研究却并未受到影响,在日韩以及欧美的各大学术殿堂,均活跃着汉传佛教研究者的身影。在日本,自1928年“日本佛教学会”创立以来,佛教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印度佛教学会、日本宗教学会、宗教史研究会、国际佛教研究所等,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汉传佛教研究论文问世;牛津大学、莱顿大学、根特大学等西方各大学术重镇均设立了东方学研究中心,而汉传佛教研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这些机构的左冠明(StefanoZacchetti)教授、乔纳森·斯尔克(JonathanSilk)教授、巴德胜(BartDessein)教授均是现今仍然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汉传佛教研究者。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本土的汉传佛教研究复兴,高校及研究机构纷纷设立宗教学研究机构,如1999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同年成立的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等。海外学术研究的影响自此也开始回流中国。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通过回溯本土先贤的研究,借鉴西方学术方法和成果,中国汉传佛教研究现已重现昔日繁荣盛况,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尼泊尔中华寺。1 9 8 4 年在中国代表团出席科伦坡举行的世佛联会议期间, 尼泊尔前国王秘书、世佛联副主席、尼国佛教复兴会会长洛克达山先生向赵朴初团长提请中国帮助复兴蓝毗尼圣地。1 9 86年, 在出席加德满都召开的世佛联十五届大会上,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十世班禅大师代表中国承诺在蓝毗尼建立一座中国寺院。其后赵朴初会长定名为“中华寺”。
在文献整理方面,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立项编辑的《中华大藏经》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经十年之功,成就了汉文《大藏经》发展史中的“精”与“全”,成为佛教藏经版本学中领先世界的学术成果。台湾中华佛典电子协会(CBETA),通过设立电子佛典数据库,对佛教《大正藏》进行电子化加工,加速了世界范围内汉传佛教研究的进程。
在学术交流方面,每年都有我国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同欧美、东南亚各国教界、学术界共同举办的佛教学术会议。以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为例,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通过邀请海外学者短期讲学的方式,实现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互动;自200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中日佛学会议,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对汉传佛教进行深入探讨;自2012年起,每年轮流在中、日、韩三地举办中日韩国际佛教学术会议,沟通三国汉传佛教的最新研究动态。
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多的西方学子为汉传佛教所吸引,负笈来华留学。其中优秀的代表之一便是研究汉传佛教早期译经的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教授、著名佛教文献学家辛嶋静志。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师从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不论在学术方法上还是人格精神上均受季先生的影响,现今仍活跃在汉传佛教学术研究的一线,在佛典文献比较学领域频频写出新著。
多元传播:当代汉传佛教的全球发展策略
在汉传佛教的当代传播中,除却学术交流之外,还派遣僧团赴海外讲经说法,建立海外僧伽大学、民间文化机构,借助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颖的形式传播,展示了其自身在新时代的强大影响力。
作为禅宗第一祖庭,少林寺以独特的禅宗文化、武术文化、佛医文化名扬海内外,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既有宗教性,又具普世性。少林文化中心在美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教授少林功夫,用佛教的无我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西方世界。
不仅如此,汉传佛教还通过在海外开设分道场,建立寺院,教化一方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尼泊尔蓝毗尼中华寺。该寺是中国应联合国开发署、教科文组织以及尼泊尔王国政府邀请而建设的一座汉传佛教海外寺庙。自建立至今,该寺院已为中尼两国的友好交往作出诸多贡献,如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协助当地政府救济灾民;实施“光明行”活动,为该国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等,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回馈给这片佛教最初的诞生地。
自古以来,中国汉传佛教所具有的强健生命力同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姿态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汉传佛教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既是以今照古,映现交流之大观,亦是法脉涓涓,恒秉先贤之壮志。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以汉传佛教为纽带,中国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乃至西方世界的佛教文化交流必将继续促进各国间的友好交往,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来源:《中国宗教》2019年06期
转自禅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