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振冠法师的《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即将付梓,作为指导教师,如同助产士看到孩子呱呱坠地,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
《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优秀著作。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萌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现象。振冠法师以此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的佛教依据,指明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继承了佛陀本怀,是佛教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呈现,由此建构起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的佛学理论基础。振冠法师进而在繁芜庞杂的佛教宗教师实践探索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资质的获得方式、职业资格的认证方式,并特别论述了临床佛教宗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构筑起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组织体系。最后两章,振冠法师依据在医院的亲身工作经验, 从量化与案例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需求与供给现状,阐述了佛教宗教师在北美临床工作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毫无疑问,本书选题新锐,体现了当代学术研究所必备的鲜明的问题意识。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将古老的亚洲佛教文化传统、当代医疗实践、宗教背景的职业教育以及北美多元心性文化融为一体,虽然只有 20 多年的历史,但本身是一个打通古今中外,跨越科学与宗教,体现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共荣的崭新社会现象。振冠法师以此作为论文选题,前无古人,这为论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重要贡献是对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这不仅在汉语学界,即便睽诸英语学界,都是独创性的贡献。临床佛教宗教师是一个涉及医疗、宗教、教育和职业的多学科现象,不同背景与类型的机构纷纷介入,都以各自的理解,探索自身的生存模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生态格局。面对如此丰富而杂芜的实践内容,对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体系的概括就出现了对象俯拾皆是而又难以下笔的状况。论文很容易写成包罗万象而没有头绪的大杂烩。生活是百花园,而以术语、概念、命题和范式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现象予以科学概括,就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最为迷人而又最具挑战的特质。振冠法师成功地应对了这一挑战,他从理论背景、职业资质、伦理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条分缕析,对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体系做出了精到的概括,体现了中华学术强调“立乎其大”的传统,在临床佛教宗教师研究领域竖立起一块里程碑。
我与振冠法师相识久已,堪称亦师亦友。2001年秋天,振冠法师考入中国佛学院,适逢我在那里兼课讲授“印度佛教史”,故有第一段师生之谊。再次遇见振冠法师,已是2016年的秋季,我被委派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工作,而振冠法师彼时正在哥大社会工作学院学习。他乡遇故知,我在纽约的三年与振冠法师互动密切。而我也很快发现,振冠法师已经成为华裔美国僧人的翘楚,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宗教人士。振冠法师 2005 年夏季自中国佛学院毕业后,旋即赴美,先后就读于夏威夷大学、西来大学等,并获得了西来大学的佛教宗教师专业硕士学位。2012 年,他成为美国陆军首位汉传佛教随军宗教师,2014 年以中尉军衔调至西点军校。振冠法师好学不倦,于2015年至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社工专业硕士学位。我有幸参加了振冠法师的毕业典礼,庄严而振奋!振冠法师是哥伦比亚大学 263 年历史上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汉传佛教僧侣毕业生,由此受到校方和媒体的关注,毕业典礼当天振冠法师接受了多家媒体的採访,令人印象深刻。
在与振冠法师的交流中,我对汉传佛教宗教师这一职业的发生发展逐步有 了一定的认识。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看,这是 20 世纪以降中国人间佛教理念 在北美的重要实践,于是在 2017 年 6 月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一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上,我发表了〈汉传佛教的新探索:汉传佛教传教师制度的建立与实践〉一文,后发表于中国大陆的《法音》杂志,使汉语读者对北美汉传佛教的这一新突破有了初步的了解。
振冠法师既是北美佛教宗教师事业的参与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他于2015年参与发起建立的“美国汉传佛教国际文教中心”本身就创建了自己的汉传佛教宗教师认证体系,并先后 3 次传戒。就佛教宗教师的未来发展而言,一方面很有必要对北美几十年来的探索实践做出总结,同时也很需要将这一成就反哺佛教的故乡亚洲。由此我与振冠法师讨论,何不读一个博士学位,将北美佛教宗教师的体系做一彻底的清理与概括,总结过去,启示未来!
经过 1 年多的思考,振冠法师接受了我的建议。2018 年秋,法师重返北京,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为题,攻读宗教社会学专业的博士学位。2022 年的 3 月至 4 月,是博士论文的最后修改阶段,每个周日的晚上,我与振冠法师及同门学生,都一起逐字逐句,逐节逐章地研读与修改论文,记得有一次我们工作到凌晨 2 点半,我足足休息了三天才恢复元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 4 年的艰苦努力,振冠法师卓越地完成了设定的工作, 顺利毕业,成为中国人民大学 85 年历史上第一位美国籍的汉传佛教僧人博士毕业生!
城邦出版社慧眼识珠,编辑出版振冠法师的大作,显示了深刻的学术洞见与高超专业水准,本人深表钦佩。我也祝愿振冠法师这部著作的英文版能早日面世,以嘉惠全球学林!
是以为序。
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11月6日
序言 2:清净心灵的修炼
振冠法师的这本新著《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是关于佛教心灵修炼一个多元化、普遍化、系统化的研究。通过本书,可以认识到佛教宗教师如何以佛教的智慧与实践,引领被关怀者及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第一次见到振冠法师是 2019 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一场宗教灵性疗癒的研讨会。在那场研讨会当中,我看到一位英文非常精准、流利,性情沉稳、洗练的佛教年轻法师。在他的报告当中我了解到他是全美国第一位获得宗教师的华人、佛教比丘。他所呈现的照片裡也有著穿美国陆军军服的照片,原来他曾在美国西点军校当过宗教师,他也在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担任过宗教师。这些资历都是一位佛教比丘很难能获致的。
振冠法师其时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完硕士学位,他告诉我,他与人民大学魏德东教授的计划是希望能够把佛教的宗教师系统,在华人社会里普遍的建立起来。因此,他选择回到中国大陆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班,在魏德东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这本《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
振冠法师这本新书是一本破冰的杰作!“牧灵”是基督教两千多年来对于生命的核心工作。中国儒家的生命本质是以“天道、仁爱、礼义”为核心,儒家最高的心性是体会天道,奉行天道;放诸世间是行仁爱,放诸人与人之间是重礼义。而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以心灵的对治作为其核心的生命目标。心本自清净,只是被无明遮蔽。识本心,见本性,就是觉悟,即达到心灵的疗癒与超越。其路径正是振冠法师本书研究的主题。
佛教治心,类同于基督教的牧灵。基督教的牧灵以认识上帝,依循耶稣的道路为核心——“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道路”。佛教的治心是以认识 “人人本自俱足佛性”为核心。佛教哲学与实践系统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对治心灵的崇高情怀与智慧。佛教当中的八正道,强调正念、正见、 正语、正定、正命、正业、正精进、正思惟,这些都是对治心灵的良方,也是宗教师疗癒被关怀者最终的目标。
佛陀对于心灵的对治是重实践的。在日常中实践“法”(Dharma),通过慈、 悲、喜、捨四无量心,以及八正道法的修习,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最终的清净, 获致最高的智慧。
当代西方对佛教的概念总认为佛教是著重禅定的修习,以禅坐达到心灵的平静境界,这当然是有效与实在的法门。许多西方的大科技公司或大学都建立禅坐的课程,给予员工在纷扰繁忙的事务中,能够让心灵暂时休息,在静定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大的平静与创造力。振冠法师所撰写的《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之目的,就是要透过佛教的思想与修行体系,如何能够更具体化与普遍化的给予每一个人心灵的疗癒与智慧,这种努力是超越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佛教的心灵锻炼只是强调禅坐的这种片面的见解。
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以及华严宗的因陀罗网,甚至《法华 经》的菩萨道,都是对治众生心灵良方。四圣谛:“苦、集、灭、道”的透彻思维,有助于专注冥想、禅坐的人达到心灵的境界。而华严宗的因陀罗网,如振冠法师所言,能够让关怀者与被关怀者达到同理、感应的效果,透过同理心让被关怀者达到心灵的疗癒。
而《法华经》的力行菩萨道更是强调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成佛,意谓著觉悟的人,而觉悟意谓著心灵与智慧具足。这样的法华菩萨道所强调的是入世间救度众生,在救度众生当中渡化自心。这一直是本人的研究——“利他到觉悟”,从利他行到究竟的觉悟。
因此,振冠法师的巨著《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出版之际, 本人有幸能够为本书作序,期待佛教宗教师对于心灵的关怀体系通过此书能够更多元、更丰富、更深刻地开展出来。除了西方社会传统认为佛教就是禅坐的法门之外,更希望能够开拓“利他到觉悟”的法门。通过慈悲喜捨的具体行动去帮助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去关怀心灵受创、哀伤、忧苦的人,引领他们也能够去帮助他人,去利他行,在慈悲利他中超越自身的哀伤。
本人在所处的慈济功德会见证了无数人,都是在帮助他人当中超越自我的爱与伤。佛教强调人人本性具足,人人本来就慈悲与爱具足。这样具足的本性,只有通过助人,通过慈悲,通过利他,才能够真正地被自我发掘与开启——那 源源不绝的慈悲与爱的力量。
所以,在度一切众生中,能得一切智慧。在度一切众生中,能长养一切的慈悲。
这是本人在慈济功德会所见证到的慈悲利他的力量。慈悲利他能够引领人们走向心灵的清净,达到生命清净与智慧。
振冠法师一直希望能够研究慈济医疗的临终关怀,在疫情期间他不克前来慈济研究。衷心期望疫情解除后,振冠法师能够到慈济来给予指导。也一起集合更多有志之士,能够将佛教宗教师的素养更规模化、系统化、多元化;甚而将“利他行”到“究竟觉”的心灵疗癒体系一同建立起来,让人们在佛教的体系当中得到更多心灵疗癒的方法与智慧。
振冠法师这本巨著是华人社会佛教宗教师建立的蓝本。期待透过本书的付梓,能引起华人社会对于宗教疗癒的重视,能促进佛教教界对于宗教疗癒更多的投入。而在学术领域里面,开拓佛教宗教疗癒一宽广、丰沛、滂沱的大海。
何日生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 CAMLab 特聘学者
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2023年1月23日
致谢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德东教授。魏老师在我初期研究的文献分类整理,以及中后期的写作,从其多年的国际访学视野,开阔了我的思路。魏老师还从其丰富的宗教社会学田野调查经验,为我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要感谢慈济何日生教授厚爱,推荐本书在台出版倂为序。感谢城邦文化集团布克出版社贾俊国总编及其同事林孝蓁等用心编辑、安排出版事宜。感谢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圣凯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颂教授对本书出版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张风雷教授、惟善教授、何建明教授、 张雪松教授、钟智锋教授、姜守诚教授、温金玉教授以及王俊淇教授,予本书写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意义的题目修改、内容分类和章节重组宝贵意见,这些从本质上拓宽了本书的撰写路径。
我要感谢哈佛大学神学院察瑞欧(Giles Cheryl)教授、哈佛大学神学院多元宗教助理院长桑弗(Rev. Monica Sanford)博士、波士顿佈兰迪斯大学宗教社会学系主任柯霁(Wendy Cadge)教授、那洛巴大学芸恩(Elaine Yuen)教授、加州伯克利佛学研究所坎斯特(Rev. Daijaku Judith Kinst)教授,以及西来大学佛教宗教师系主任苷希尔(Rev. Tina J. Gauthier)教授,在2022年1月10 日允许我在写作中,引用当时尚未发表的〈北美佛教宗教师地域分佈〉 (“Mapping Buddhist Chaplains in North America”)第 1 期研究成果。
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东门”王唯、赵慧利、牙伟鹏、李治宇、 葛诗嫣、刘丹枫、于超、周瑜、周到、徐国堂、杨腾龙在疫情期间,协助我在国内收集相关中文文献资料。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李治宇同学协助制作了书中描述性数据分析图表。
我必须感谢美国南加州佛教会延寿寺主持上妙下相和尚、洛杉矶淨宗学会陈景昌居士夫妇、中国福建莆田广化寺与福州芝山开元寺主持上本下性和尚,以及福州开元寺教育基金,对我在海外研究与本书写作期间,给予的支持。感谢《北大佛学》、《佛学研究》、《中国佛学》、《国际佛学研究》(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授权我使用曾经在其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内容。
以上感谢的诸位善友师长,皆我人生贵人,如果没有他们长期的支持与鼓励,本书的写作过程与出版事宜,无疑将困难重重,甚至无法完成。最后,相信在明眼人眼里,本书研究不仅在理论范式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偏差和错误,一定还在内容上存在诠释、论证、分析的缺陷。我在此慎重说明,书中出现的任何不足、偏差、错误或缺陷,责任完全在我本人,与他人无关,希望诸位善友知识,高才贤达,不吝赐教、斧正。
前言
一本书的出版,令人兴奋的同时,也使人敬畏其中的责任重大。特别是中国文人历来崇尚“文以载道”,文章须言之有物,说明道理。这形成了本书的写作宗旨,著重对何为临床佛教宗教师,从真正参与者的视角进行“摆事实, 讲道理”的实地研究。目的在于忠实地描述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职业性质及社会功能意义,提供读者了解该职业的历史脉络与现况洞见。
北美佛教徒大概在 1980 年代初期,开始以义工的形式进入到当地医院为有需求的病人提供心性关怀服务。20 世纪 90 年代,北美第一次出现了职业化的临床佛教宗教师,受聘带薪在当地医院工作,标志了一类宗教社服职业的出现。
进入 21 世纪初,相应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的“心性关怀”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依据了基督新教的临床牧灵系统逐步建立。“临床”英文 clinic, 意指在地从事第一线病人照护,以实际应用性为根本,追求在日常工作中实现职业标准化,为病人提供在地、及时、适当、有效的服务。“职业”一词英文profession,《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定义为:具备宗教般信念、专业知识和长期实践经验。临床佛教宗教师通过自身的佛学理念修养、专业的临床知识积累和长期的在地实践经验,在临床第一线为病人提供称职的心性关怀服务,本身是驻院医护团队的成员之一。
临床佛教宗教师为北美众多佛教宗教师社服职业领域中(如军队、高校、 监狱、警局、戒毒所、红十字会、流浪汉救助站以及私人企业等),最早出现的一类佛教宗教师职业,特指在医疗系统领域从事佛教心性关怀。通常北美当地也将与此职业相关的宗教师称为“医院/医疗宗教师”(hospital/healthcare chaplain)。依据北美佛教宗教师在当地医疗机构的工作性质,及其依据临床牧 灵教育协会完成的佛教“临床心性关怀”教育特徵而言,本书採用“临床佛教宗教师”一词。相对于“医院/医疗宗教师”的“医院”或“医疗”一词,范畴过于宽泛,职业性质不明确,界限模糊,“临床佛教宗教师”之“临床”一 词,准确地传递了该领域工作者的从业性质与职业特徵。
职业中代表临床佛教宗教师根本职能的“心性关怀”一词,由当代北美基督教临床宗教师沿用的“牧灵关怀”(pastoral care)与“灵性关怀”(spiritual care)转化而来。亚洲台湾与香港地区在 20 世纪末,採用了“教牧关怀”、“灵性关怀”、“心灵关怀”及“心灵关顾”等词,定义临床宗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人的角色特徵。北美自 21 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多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传统基督教神学背景的“牧灵关怀”与“灵性关怀”词彙,正被以实用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科学需求(如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人类行为学),进行著重新的定义。
本书采用“心性关怀”一词,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魏德东教授的建议而来,旨在从汉传禅宗佛教明心见性视野,彰显东方禅宗佛教文化与哲学思维风采,定义临床佛教宗教师的心性关怀意义。
目前,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的心性关怀教育在当地医院进行,以应用佛学结合当代临床应用理论、临床伦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人类行为学的方式进行。实践方面,以实际应用性范式发展出一套符合当地医疗机构作业的心性关怀职能。临床佛教宗教师为有需求的病人、病人家属、医护团队提供的心性关怀服务,在实际应用性操作层面,严格遵守了当地的法律法规、医院政策和 既定的宗教师职业伦理准则,定位自身作为社会职业人角色,形成了一套具有指导性信念意义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本书内容,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结合个人多年来在临床佛教宗教师领域的实践结果。我在 2009 年接受洛杉矶西达赛奈医疗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宗教师部门邀请,为该院有需求的佛教徒提供心性关怀服务,开启了我的“临床佛教宗教师”之旅。
2020 年至 2021 年我在北加州 D 市 F 大学医院,从事临床佛教宗教师驻院1 年项目(CPE Residency),得以深入了解依据基督新教牧灵关怀教育形成的佛教“临床心性关怀”教育内容,并在驻院工作期间以非概率性偶遇抽样范式, 收集病人的探访数据与个案研究,尝试了从宗教现代性与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科学客观地对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探索。
本书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了贝尔蒙特报告(Belmont Report)2018 年修订后的人类研究对象保护(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通用伦理准则,对收集到的病人数据与访谈内容进行了适当处理与有效保护。本书认为, 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以参与现代医疗的方式,具体践行了历史上佛陀及佛教所倡导的离苦得乐、普渡众生的宗教本怀,展现了佛教对于现代社会职业体系的适应性与独特贡献,体现了佛教在当代社会的跨宗教价值。从汉传佛教的视角看,临床佛教宗教师开辟了人间佛教全球实践的新篇章。
振冠
2022年11月7日
于北加弗雷斯诺
目录
序言 1 ............................................... i
序言 2:清净心灵的修炼.......................... iv
致谢 ................................................. vii
前言.................................................. ix
绪论................................................... 1
0.1 选题背景......................................... 1
0.2 选题意义......................................... 5
0.3 文献综述......................................... 6
0.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9
第 1 章 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的佛教依据 .......11
1.1 宗教师的角色隐喻 .............................11
1.2 作为“临床佛教宗教师”的佛陀 ..............14
1.3 作为“临床佛教宗教师”的佛陀大弟子 ......21
第 2 章 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资质的获得 ......28
2.1 为佛教徒提供“临床心性关怀”教育的牧灵教育机构 ................................ 28
2.2 ACPE 基督新教临床牧灵模式下的佛教心性关怀教育................................ 30
2.3 ACPE 提供的临床心性关怀教育内容分析 ................................ 33
2.4 当代佛教社团对临床佛教宗教师心性关怀教育体系的探索 ................................ 38
第 3 章 临床佛教宗教师的职业资格认证 ...... 42
3.1 获得临床佛教宗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意义 ..42
3.2 为临床佛教宗教师提供职业资格认证的机构 43
3.3 职业资格认证的普通高校教育要求 ......... 45
3.4 对临床宗教师的佛教资质认证 ............... 47
3.5 职业资格认证的程序 ............................51
第 4 章 临床佛教宗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 ........53
4.1 临床佛教宗教师的价值观与宗教观要求 ... 53
4.2 依法保障病人的隐私权 ...................... 56
4.3 正确诊断与合理评估 ......................... 59
4.4 介入模式........................................ 63
4.5 临床佛教宗教师的自身权利保护 .......... 65
第 5 章 佛教心性关怀的临床需求与供给分析 ...69
5.1 数据收集地点、方式与临床病人特徵描述 ...69
5.2 临床病人的人种族群、宗教信仰与地域来源分布特徵 ........................ 75
5.3 临床佛教宗教师的心性关怀内容与跨职业团队协作分析 ..................... 78
第 6 章 临床佛教宗教师心性关怀案例分析 ..84
6.1 急诊癌症物疗科 J 先生案例 .............. 84
6.2 骨科 G 先生案例 ............................ 88
6.3 精神疾病科 T 女士案例 ..................... 91
6.4 疼痛科 W 先生案例 ........................ 95
6.5 临床佛教宗教师心性关怀模式分析 ...... 98
结论...................................................100
后记...................................................103
附件 I: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教职人员资格认证社团 .............................. 106
附件 II: 临床心性关怀数据收集样本 ......... 108
附件 III: 宗教文化节日庆祝会议记录样本截图 ...................................... 117
参考文献...............................................121
后记
《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圆满完成,归功于魏德东教授自 2016 年秋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再遇后的谆谆善诱与悉心教导。2018年秋我有幸申请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从事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博士课题研究,17年后与魏老师北京再续师生缘,累世情谊,汇集一时,欢喜之心自不待言, 而我“无心插柳,柳成荫”。
回首来时路,虽然一切美好记忆已成碎片,但是追溯内心最初萌生研究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念头,除了希望把自己多年来在美国从事佛教宗教师的工作与有缘人分享之外,主要还是我对民国太虚大师(1890-1947)“人间佛教” 思想中有关“佛教宗教师”理念的认知认可。也因此我在 2019 年初邀请北京佛教研究所能仁法师一同对太虚大师的佛教宗教师理念的当代性意义进行了探索,不久成文〈太虚“佛教宗教师”理念——略论僧信建制与当代北美佛教宗教师专业〉。该文分别在 2019 年 5 月 4 日至 5 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佛 教宗教师职业与信仰为基础的社会服务”(Buddhist Chaplaincy and Faith-Based Social Services)以及2019年11月2日至3日北京大学第二届“太虚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最后在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颂教授的推荐下于 2020 年的《北大佛学》第 2 辑刊出(175-196 页)。
太虚大师在民国时期掀起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被视为领袖之一,1931年 5 月大师在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上代表中国佛教会撰〈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要求政府保护寺产与尊重佛教的同时,提出了“佛教宗教师”的理念。大师希望藉此理念为传统佛教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效依据,促使传统佛学成为一门当代的经世显学,使佛教可以进入社会不同领域(如军队、医院和工厂等),为有需求者提供称职的心性关怀服务,大师为此描绘了“三级制”的佛教宗教师理论与实践蓝图——实习制佛教宗教师教育、专职制佛教宗教师实践 和年长有经验的督导制佛教宗教师职位设置。
在大师看来,如同社会上律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与考核才能获得律师执业资格,三级制佛教宗教师依据各自程度的不同,须通过标准的佛学教育与在地实践考核,合格后才具备取得佛教宗教师的职业资质。在大师的佛教宗教师体制建设蓝图中,佛教宗教师的资质养成,树立在应用佛学、社会科学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此,大师依据了当时社会科学知识与佛教内部教育资源,构思了三级制佛教宗教师的“四学级”教育与“三职级”实践内容。
“四学级”教育,是指佛教宗教师学员必须依据传统佛教的律、教、观、行体系完成自身的佛学修养教育。“三职级”实践,涵括了成为佛教宗教师的在地实习时间(如到医院或社会福利机构等),在有 20 年以上经验的佛教宗教师的督导下完成助理佛教宗教师工作,最后才能通过佛教宗教师的职业资质认证要求。太虚大师构思的“三职级”佛教宗教师的职业资质认证,涵括了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结合四学级佛教教育,形成一有效与可持续的认证程序。就此而言, 大师有关佛教宗教师职业资质认证体系的建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直接跨入了 21 世纪宗教社服领域的职业意识觉醒!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太虚大师提出的佛教宗教师理念,不仅使传统佛教在公共社服领域的空间,变得更为广泛、多元及具建构性,也使历久弥新的传统佛教具备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在当代宗教文化多元的社会中, 体现出佛教的“当代性”、“社会性”和“普世性”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魏德东教授在 2017 年《法音》第 7 期刊出的〈汉传 佛教的新探索——汉传佛教传教师制度的建立与实践〉论文中(45-48 页)认为,当代北美佛教宗教师职业在延续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改善世界,促进社会改良,协助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当代性、社会性和普世性价值。魏老师指出,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科技从工业进入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国际化概念普及人心,汉传佛教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现代化实践,还应以具体的方式,使传统佛教走出寺院,进入社会事业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协助人类精神文明健康发展。此中,佛教宗教师训练有素,具备了更好的职业知识以服务个体与群体,构成一当代“有效供给者”的佛教社服新范式,使佛教有效服务大众,成为社会主 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下,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魏老师最后指出佛教宗教师职业虽然形成于北美,但是其本身所体现出的普世性价值与意义必将是全球性的。
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普世性价值与意义直接体现在人文社会的终极关怀上。譬如,北宋程颐(1033-1107)《伊川易传》卷二有言:“人文,人之道也······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先贤所指“人文”之普世性价值意义, 超越了国界、宗教、文化、神圣与世俗,在体验天人合一中,完成自利利他的社会事业。就此而言,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立足于佛教传统,以职业人角色演绎人文社会科学宗教关怀职能,不仅体现了汉传佛教慈悲喜捨四无量心的菩萨 道精神,也彰显了汉传佛教在参与促进当代国际社会人文精神家园建构的重要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后,我希望《北美临床佛教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出版,可以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深入了解、探索佛教作为一亘古常新的宗教的“当代性”、“社会性”和“普世性”价值意义。同时也希望我在书中探讨的基于临床应用佛学形成的佛教宗教师职业心性关怀教育、临床应用理论和实践伦理规范,能够在近百年后为太虚大师在 1931 年后提出的“佛教宗 教师”理念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反之,我也期待太虚大师扎根于汉传佛教的律、教、观、行的“四学级”佛教宗教师教育理念与“三职级” 的佛教宗教师实践蓝图设计,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反哺北美依据基督新教临床牧灵教育协会形成的临床佛教宗教师“心性关怀”教育与在地实践,提供一行之有效的佛教教育与实践体系借鉴。
振冠
2022年11月8日
于北加弗雷斯诺
十愿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