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现代”这个词讲起。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一个感觉。大家在用现代这个词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这个词是很奇怪的一个词。所谓的现代、当代、古代其实只是一个标划时间的词。我们说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本质上并无区别,但是这个词为什么现在有这么重要的地位?“现代生活”这个词,“现代”这个词,我们对这样一个词的标榜和凸显,标榜了怎样的一种自我理解、自我把握,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大家想想,人类有文明到现在,起码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明,我们知道传说中的就有五千年,可确定、有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的历史也至少有了三千年。大家想想,历史上的人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当代。但是曾经有过哪个时代的人,像二十世纪以来的人这样标榜自己生活在现代?因此当我们用现代这个词来标榜我们当下生活,作为一个自我理解的关键词的时候,我们大家想过没有,这样的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之间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大家想想是连续的关系,还是断裂的关系?答案很清楚。
当我们凸显和标榜我们现代生活的现代性的时候,我们在标榜我们现代生活和传统生活之间的断裂。换言之,在现代这词中包含的对现代生活的自我理解是这样的:我们相信我们处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我们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生活样式、文明样式中的。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的。在物质积累的高度上,我们是空前的。我们今天一个人所享受的物质丰盈度,是此前无数个时代的人都享受不到的。
这个时间是正午的时间,古代这个时间有人会点灯吗?即便是帝王也都不会点灯。我们现在享受到的光亮,是我们古代人享受不到的,我们今天一天享受到的美食,可能是古代世界里的人很多年都享受不到的。我们今天生活所达到的方便的程度,是古代的人无法想象的,同时也是他们不愿意想象的。我们注意这个不愿意想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换言之,在一个儒家思想的时代,比如在孔子的时代,孔子对便利是有一个清晰的限度,过分方便的生活在孔子看来就是一个不正确或者是不健康的生活。我们今天,信息交流的方便程度,人与人关系之间的方便程度实在是空前的。在今天想被别人找不到是何其困难。你在某种意义上想被别人找不到是一件非法的事情,你抄起一部电话就可以找到这个人。朋友之间交流越来越容易,但是越来越没有意思。我们生活中不用比远,比二十年前我们已经少了很多的东西。我们不再有突然有位老朋友来造访的喜悦,因为老朋友造访前一定会事先通知你。有朋自远方来,而且是不速之客的这种肯定不会有了。还有一种寻访不遇沮丧我们也体会不到了,这里面包含的生活和心灵的味道,我们也不再有了。
这些都是事实,我们确实生活在古人无法想象的生活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说孔子有什么了不起,庄子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有什么了不起?他们上过网吗?他们坐过汽车吗?既然他们连这样生活的皮毛都无法想象,那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现代生活和传统生活之间的断裂是一种真实的理解的话,我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当年鲁迅等先生要求我们做的事情那样,把中国古代扔到一边,所有的典籍用火烧掉算了。那些东西不仅不是我们的遗产,反而是我们的包袱。
但是现在问题到了这里,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断裂,究竟是一种真实的洞见,还是一种虚妄的幻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是虚妄的幻境。我们以为我们是全新的人类,错了。
生活的实质根本没有变。生活的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变,古往今来人们面对的问题仍然是今天在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大家想想,生老病死的问题变了吗?人的尊严的问题变了吗?道德生活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取消了吗?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区分取消了吗?在所有这些问题仍延续着古代世界的基本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生活中。
既然生活的实质、本质、生活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改变,那么古往今来那些圣贤大哲,他们在面临人生中的基本问题的时候,他们所运用的智慧和他们的洞见就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而我们放弃它,就意味这让我们的生活离开了原本丰厚的土壤,活在一种无比单薄的生活中。
我们接着讲第二个问题,这种虚构是何时开始的,又是如何产生的?在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基础上,哲学信念上,这种虚构出现了呢?而且这种虚构怎么开始成为统治我们的,对自我生活理解的最重要的问题,甚至是最重要的观念呢?答案很清楚,现代性的生活不是从我们这里出来的,而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地点是欧洲。我们今天生活的基本逻辑,是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建立起来的。
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什么呢?尼采发过这样的感慨,晨祷已经被晨报所取代。这种深刻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看看晨祷和晨报的共同点,二者都是每天早上要发生的事情。不同点呢?晨祷是什么生活呢?是宗教生活的内容,而晨报是世俗生活,这是晨祷和晨报变化的第一个内容。第二个,晨祷的内容每天都是重复的东西。晨报呢,如果《第一财经日报》每天都是同样的东西,不出几天就要倒闭。换言之,朴素的、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已经被充满了新奇的生活取代。
晨祷是宗教的生活。晨报是世俗的生活,内容是丰富的。而晨祷是一种单一的生活。什么样的精神能让我们专注于每天都重复的东西,这里面包含了一个重要的东西——敬畏。我们在每天进行晨报生活的时候,敬畏感消失了。这样一种变化,为我们现代生活的基本的面向提供了两个表述。第一个描述是,朴素的生活态度已经被对新奇的追求所取代,第二个是生活的均质化和彻底的世俗化。彻底的世俗化大家都理解了,刚才我说的是生活的均质化。什么是生活的均质化?我觉得今天最糟糕的是,不管什么样阶层的人,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每一天的生活内容在本质上竟然并无区别。这实在太糟糕了。
我当然不能自诩我是知识精英,但是我毕竟是每天念书的一个人。当我认真反省自己生活时,我发现我和街上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区别。我们见到朋友的时候也是请朋友吃饭,也是喝酒。喝酒之后也是在酒桌上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话,我们现在在酒桌上什么都说就是不说学问,喝酒之后竟然也都是到卡拉OK唱歌。作为一个读书人你生活的优雅何在?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生活内容。生活的实质内容一样还不可怕,关键是人对生活想象力的趋同实在可怕。这是我说的现代性的重要的一个面向。刚才我提到的新奇和朴素之间的关系。每天不断重复的生活,在古代世界,人们愿意相信每天重复的生活就是生活的本质,而我们今天已经不再接受这一点。因为每天重复的生活就意味着乏味的生活,这样乏味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前面说了第一个面向,第二个面向就是我说的均质化和世俗化。德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小布什政府中的基本政策、基本方向都是他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奠定的。他对现在的生活有一个感想,这是我见到的现代的西方哲学家对现代生活最为深刻的反省。他说:“现代生活意味着人类在最低水准上的统一,生命的完全空虚、无聊的自我不朽学说。在这样的生活里,没有从容、没有专注、没有崇高,没有单薄,除了工作和休闲一无所有,没有个体也没有民族,只有孤独的一群。”这是他对现代性的一个描述。
现代性为什么是这样的状况?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生活里?一方面是物质的享受无比的丰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物质最大化的状态,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无比的空虚。
为什么,一到国庆放大假,大家就纷纷花钱到祖国各地去看人?为什么呢?大家都觉得我自己的生活是没劲的,我就只好去旅游。我劝我很多想去旅游的朋友,我说你别去了,就你这样的心态,你走到天边也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来吃喝拉撒而已。你没有感受精致愉悦生活的能力。你没有这样的感受力,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里都是乏味的,都是没有优雅感,都是不能感受到精致生活的这样一个人。
摘自作者在乾元国学的讲座《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题目为编者后加
乾元国学